触碰右侧滑开
职工通道变身矿史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0-06-23 16:10:34 作者:路静 来源:乌海日报 浏览次数:

  “这个创意好!过去一条普通的职工通道,现在成了矿史博物馆,大家走过时都能看到,真是企业的一道文化风景线。”“以前通过时只顾低头走路,现在不自觉地就放慢了脚步,抬头读读墙上的文字、看看老照片、老物件儿,再欣赏几幅矿工创作的书法作品,感觉不错。”“可不是!现在有时间就爱往这儿跑,逛逛博物馆真长知识,咱们矿发展到今天真不容易,咱得好好干!”

  连日来,老石旦煤矿把职工通道改建成矿史博物馆的事儿不胫而走,被广大职工交口称赞。不到一周时间,这里便成了职工们工余时间的热门打卡地。

  这座矿史博物馆就建在通往老石旦煤矿实操培训室的职工通道上。改建成矿史博物馆后,这条长约50米的职工通道犹如一座“时光隧道”,用文字、图片、老物件儿、矿工书画作品等将人们带回到老石旦煤矿百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矿史博物馆墙上悬挂的近50米历史沿革长卷向人们娓娓道出老石旦煤矿的发展历程。这幅历史沿革长卷分为百年采矿史、艰辛的岁月、党旗矿区扬、红旗赴群英、红旗招展时、曲折中摸索、机遇与挑战、走入新时代等8个时期。老石旦煤矿的历史从1918年宁夏地主张作义在老石旦地区发现露头煤,开设第一个井口采煤史讲起,历经解放前后、“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1976年乌海市建市、90年代煤炭行业困难时期及国有企业改制下岗潮、1998年划归神华集团、煤炭行业黄金10年、国家能源集团的重组等重大历史节点。

  今天,人们所看到的老石旦煤矿,是一个一井一面的现代化矿井格局,是一个安全环保生产经营水平和职工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美丽新矿区。

  矿史博物馆人气最高的当属老物件展区。六十年代的风箱、1981年的《通风询报表》手抄本、洗煤厂建厂时使用的第一台木质手动光学分析天平、20世纪80年代运销科装车司机使用的手提灯、老石旦矿机厂配备的钳工工具套盒、炮采用的刨锤……除了生产工具,还有体现矿工文化生活的各类老物件,如老石旦有线电视台用户缴费证、老石旦矿区新闻联播录像带、俱乐部放映室牌匾、电影票票根、红旗煤矿购煤柴证……每个老物件都能讲出一段与煤矿发展有关的历史故事。

  老石旦煤矿党工部发起老物件征集消息后,有退休职工主动将珍藏多年的珍贵书籍、资料、票证送来,支持矿史博物馆建设。还有不少职工专门回到已经废弃的老石旦平房住宅区,从废墟中寻找老物件,为博物馆建设添砖加瓦。短短数月,老石旦煤矿共收集到80多件老物件,多角度反映出老石旦煤矿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如果说历史沿革长卷和老物件见证的是老石旦煤矿生产的发展,墨香孕书城展区则见证着老石旦煤矿的文化软实力。乌海市是中国书协命名的第7个“中国书法城”,这座城市的书法文化起源于矿山,而老石旦煤矿正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该矿的矿山书法文化发展至今绵延60余年,先后走出了王宇虎、李贺年、王文斌、白占荣、王厚孝、刘繁海等多位书法名家。勤劳智慧的矿工们用手中的笔墨书写了一代代老石旦煤矿人扎根矿区,用双手开拓进取、用勤劳铸就辉煌的历史画卷。在矿史博物馆,参观者亦可从墨宝中体味矿山书法文化的深厚底蕴。

  老石旦煤矿运输一队职工杨桂玲驻足在一张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煤矿遗址的老照片前,感慨万千。杨桂玲的父亲是老石旦煤矿的退休矿工,经历过人担肩挑艰苦的采煤经历。作为“矿二代”的杨桂玲深受父亲影响,在煤矿扎根30余年。

  “走进博物馆,了解矿史,更加让我们珍惜得来不易的现代矿区工作环境。”杨桂玲说。通风队职工倪鼎和运输二队职工岳晓青是2017年竞聘上岗时进入老石旦煤矿工作的新职工。他们参观矿史博物馆时更多的是细心聆听老职工讲述煤矿故事,仔细阅读矿史。“爱矿首先要了解矿。矿史博物馆给了广大新入职工了解煤矿发展的机会,是个不错的职工教育基地。”倪鼎说。

  老石旦煤矿党建工作部主任李素勇介绍,矿史博物馆从查阅历史档案资料、收集老物件和书法作品、选址到建成历时3个多月,受到了广大职工的广泛支持。“煤矿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缩影,小小的矿史博物馆反映的是国家经济发展取得的光辉成就。希望每个职工通过参观矿史博物馆都能体会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升职工幸福感,从而激发职工创造力,为建设美丽新矿区不懈奋斗。”李素勇说。

关闭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政府网 乌海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网站维护电话:0473-8992631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
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