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六十余载,文学之花在乌达矿区绽放
发布时间:2020-05-14 16:01:50 作者: 来源:乌海日报 浏览次数:

  乌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人们在这块沃土上创造着财富与价值,并形成了多姿多彩、璀璨夺目的移民文化,文学也是其中之一。而提到文学,不能不提乌达矿山文学。从上世纪50年代末发端,六七十年代渐进,八九十年代繁荣,至今的余热依旧,乌达矿山文学携六十载时光走过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更为世人留下了值得称道、探索、效仿、学习的“乌达矿区文学现象”。

  矿山文学风乍起

  水有源,树有根,乌达矿山文学,离不开成长的热土。

  1959年3月30日乌达矿务局成立。

  为了使起步不久的煤矿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1965年5月,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正式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分公司下辖的乌达矿务局各处、矿、室等单位都隶属于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

  随着乌达矿区的开发建设,越来越多的热血青年融入开发建设大军,涌动着奉献激情的同时,也在实现着各自的梦想。

  1968年初,26岁的乔澍声扛着一只简陋的书箱,夹了一卷寒酸的行李,来乌达煤矿报到。没几天,乔澍声被分配到跃进矿(即后来的苏海图煤矿)永红小学附设初中班,筹建一所中学——这就是1970年成立的乌达矿务局三中。

  作为当时矿区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乔澍声被委以重任,他欣然接受,撸起袖子挥洒如火的青春。与此同时,他亦在思索,除了教育事业,还能为矿区做点什么?思来想去,他决定从自己最擅长及钟爱的文学入手。

  可以说,乔澍声是乌达矿区文学的“先行者”之一。其实,在乔澍声之前,已有“探路者”。“有三人从事早期的文学创作,一位是曹子戈,在宣传处工作,他原是北京一家报社的编辑;另一位是矿工报社的殷靖华,他爱写散文,后来,调入宁夏大学学报工作;还有一位是工会的赵振安。”乔澍声回忆说。

  乔澍声大学上的是内蒙古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人。到矿区工作后,开始了文学创作。这时他才发现,看似贫瘠的文化荒漠,实则为一座文学艺术的富矿。经年累月,他陆续写了30多部书。其中,与矿区有关的达10多部,诸如《沙海觅踪》《龙眼的秘密》等。

  对于文学,乔澍声是辛勤的。“正是文学消弭了我的孤寂与苦闷,慰藉了我的心灵。”他说,“也正是矿区这片热土,再次滋养与哺育了我,激励着我去圆少年时期就有的文学之梦。”

  好在,他的文学创作之旅并不冷清,孙甲、杨星灿等人都和他“并肩作战”。

  1966年,19岁的孙甲从包头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乌达分公司乌达矿工报工作。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同时,学生时代就爱写作的孙甲写起了杂文,主要对一些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

  1968年,一次去苏海图煤矿采访,孙甲与乔澍声结识,两个人还住同一间宿舍。后来,孙甲、乔澍声有了更多交集,同在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乌达分公司宣传部工作,同一个办公室,二人都挚爱文学,于是,他们有说不完的文学话题。

  当时,孙甲因杂文名噪一时。此外,他还关注儿童文学,曾发表“文革”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儿童文学童话集《时间公公的调色盘》。1981年,孙甲调到乌海日报社,1983年创作杂文《火药与鸦片》。10年后,该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职业高中语文教材。上世纪90年代,孙甲调入内蒙古实践杂志社,文学之路一直没有中断。

  乔澍声说:“以文学为纽带,我有了文友,有了知音。”的确,杨增义、温积云、李守义、折常富、生玉艮、李敏、冯宽、李进昆、宋玉安、吴光前、致辉、格什都力、乌尔沙、鲁西杨、蓝菊、李荣洁、苏明、于宏声、刘保成、崔向山、张道清、艾军、刘端祥、杨静波、周伟燕、周翠芳、董跃飞等文学青年在乔澍声之后纷纷迈进了文坛,相当一部分人和乔澍声交往密切,不同程度受了他的影响,接受过他的指导及帮助,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草根”文学梦从矿区起航

  江山代有才人出,放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乌达矿区文坛,涌现出了温治学等一大批才华横溢,思想独立,激情迸发的文学青年,他们满怀深情地投入文学创作,共同打造了一个百花齐放的美好时代。

  温治学,山西人,1951年生。他和那个年代的许多人一样,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困苦。1968年,他到牧区下乡插队,1970年到煤矿当矿工,命运从此与煤连接在一起。当了煤矿工人后,极为危险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每天疲惫至极,甚至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一次,温治学在井下被冒落的顶板砸坏了腰部,落下终生残疾。

  绝望之际,文学点燃了温治学心头的希望之火。不甘于平庸的他仰望着满天的星斗,脚步更加坚定。1976年,他到山西矿业学院学习,专业是采煤。大学毕业返回乌达矿区后,他先后辗转于教师、技术员、秘书等多个工作岗位,直至走上领导工作岗位。尽管工作变动频繁,可温治学始终有一颗“文学心”。为了充实头脑,夯实文学基础,他上过5年的中文函授班,也曾阅读了许多文学巨制,从中汲取写作养分。1987年,36岁的温治学写了一篇小小说,名字就叫《我的小说》,三四百字,发表在《乌达矿工报》副刊。

  这篇短短几百字的小说,按下了温治学的文学创作键。他开始创作大量短篇小说,《愚父》《结义兄弟》《河祭》《遥远的库布其》……与此同时,他还撰写了大量的报告文学、散文、文学评论等作品。“基层的工作经历是我宝贵的创作养料库,煤矿和矿工是我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为此,我专门写下了《请把你的笔伸向矿工》《我为什么写矿工》两篇散文予以说明和证明。”温治学说。

  温治学做了很好的榜样,在他的带动与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文学的阵营。对此,乔澍声在《地火》一书的后记中评价说:“温治学是乌达矿区文学创作的一面旗帜。”

  陆乃明是温治学的挚友,被乌海文学界誉为老“三剑客”(温治学、陆乃明、徐利有)之一。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陆乃明生活在一个有文化而又十分清贫的家庭,父亲饱学诗书却无处施展,靠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六口,使得兄妹几个过早地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后来,陆乃明插过队、下过井,可以说30岁以前,生活的重负令其没有轻松过一天。

  生活不易,陆乃明却以苦当甜,因为他觉得,有书读总是幸福的。由于爱读书,好写作,加之艰辛的生活经历,陆乃明从事文学创作时,文思敏捷,下笔顺畅,报告文学《玫瑰悄悄红》等作品相继问世,也让他在乌达矿区文坛占有一席之地。

  矿山文学,少不了王玉坤的诗意。王玉坤是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人。大学时期他就是一名诗人,来到乌达矿区工作后,环境的迥异,激荡着他的创作才情。他的诗,笔法凝练,思想深刻,具人文关怀,富有思辨与哲理。对于诗歌,王玉坤这么说:“诗歌,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出于灵魂表达的一种修辞,它在不断克服语言局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为它提供新的活力。在经得起推敲的前提下,寻求开放式的心领神会,从这个意义讲,它是一种拒绝,拒绝熟悉、肤浅和平庸。”

  王玉坤一直拒绝着平庸,并为之勤勉上进,渐渐成长为我市诗歌界的领军人物。他自觉地组织诗人做一些弘扬诗歌精神,探讨诗歌创作,开阔视野的工作,比如他作为组织者之一的“蒙地客”诗歌创作活动,已成为内蒙古的诗歌品牌,在诗歌界很有影响力。

  徐利有是老“三剑客”之一,其文学创作始于1993年年初,在煤矿工作、生活的经历,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矿山题材,短篇小说《得济》曾被《草原》杂志发表。

  徐利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看书,坚持提炼生活,创作方面,除短篇小说外,《罪过》《盖戳儿》等中篇小说也广受好评。“一直贯穿着‘人性’的主线,坚持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善于从小人物、小事件入笔,剖析和触摸人们心灵中最敏感的部分。”这是温治学对徐利有作品的评价。

  陈玉亮、张一龙、赵国林被称为乌海文学界的新“三剑客”。陈玉亮与张一龙的文学创作几乎同时起步。1985年初,高二第一学期末赶上了招工的陈玉亮上班了,为了打发业余时间,他蹭了一回“文学热”,花15元钱报名进入一家文学讲习所。面对2个月交一篇作业的要求,肚子里“存货”不多的陈玉亮慌了神,一下子刻苦起来,恶补书本知识。1987年1月,陈玉亮的散文《秋天的收获》在《乌海报》副刊“墨玉乡”发表。上个世纪90年代,陈玉亮陆续发表了小说《走窑》《我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震天的鼓声响起来》《生路》及散文《琐碎记忆》等20余篇文学作品。

  1987年夏季的一天,张一龙找到陈玉亮说:“《煤炭文学》要编一期乌达矿区文学作品专辑,咱们要好好写,争取都能上稿。”当天晚上,张一龙、陈玉亮熬了一个通宵各自赶出一篇小说。不久,张一龙的小说《青山遮不住》和陈玉亮的小说《危房》均被《煤炭文学》选用。此后,张一龙佳音频传,他的小说《车窝儿》被《中国煤炭报》“太阳石”副刊选用。1990年,《中国煤炭报》征文,张一龙的小说《原上草》获奖,后又获中国煤矿文学最高奖“乌金奖”。1992年,《乌海日报》专门为张一龙、陈玉亮举办了个人作品研讨会,进一步认可了二人在文学上的贡献和成就。

  骏马追风六十载,乌达矿山文学结硕果。在建矿50周年之际,乌达矿业公司组织编纂了两卷本6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集《地火》。《地火》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是从近百名矿区作者几十年的创作积累中精选出来的。从中既可以看到乌达煤矿的发展轨迹,也可以看到乌达煤矿职工的心灵轨迹。文集的出版表明,乌达不但出煤炭产品,也出文学作品;乌达不仅在物质上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在精神建设上同样作出了贡献。作家刘庆邦先生专门为《地火》作了序,乔澍声写了后记。

  乌达矿山文学之花缘何这样红

  有人也许会问:印象中荒芜的矿山,为何有如此的文学爆发力,进而出现了不可思议的文学奇迹呢?让我们通过对作家的访谈,透视“乌达矿山文学现象”背后的本质。

  “那是一个精神生活高度匮乏的时代,因此,人们对文学有着强烈的‘饥饿感’,哪怕是看小人书都入迷,慢慢地,文学成为了人们刻进骨子里的生活方式。”“60后”的赵国林说。

  “矿区局的历任领导皆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远见卓识,且身体力行,著书立说。其中,孟来发能写很好的文章;石生荣、史继法出过书;郝瑞明重视企业文化,支持《地火》的编撰、出版;温治学常年写作,文笔出众,著作颇丰,更勤勤恳恳地帮助文学同路人打磨、提高写作水平。这些人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对矿区文学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乔澍声说。

  “我们这群人,是清一色的‘草根’阶层,有的是矿工出身,有的是教师,有的从事财会工作……虽然平凡,却不平庸,我们扎根矿区这片沃土,韧劲儿十足地活着,不管道路怎样崎岖,从始至终热爱着文学,快意挥洒着满腔热情,将对矿区深沉的爱化成一行行、一页页动人的文字。”温治学说, “我们没有相互贬低,有的是温馨与团结,每个人互帮互助,说着鼓励的话,提着善意友好的意见,携手前行。”

  对乌达矿区的文学现象,作家刘庆邦在为《地火》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我和乌达的作者多有交往,和有的作者是多年来的朋友。我知道,他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写作的,他们的工作都那么繁忙,干吗还要抽出时间写作呢?这除了出于他们对写作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感情,要表达,他们需要给自己的感情倾诉找到一个出口……乌达矿业公司活跃着一个互相尊重、彼此欣赏的创作群体,有着良好的创作氛围。”

  “我们有梦想、有激情,对文学有难以割舍的情感。曾经,乌达矿务局经济极端困难,11个月不发工资,十年不发稿费,大家的创作热情依旧不减。”许培龙激动地说。

  采访中,不少作家谈到了和温治学相处的情景,话里话外满是褒奖之词,并一致赞同他对矿区文学的贡献。徐利有说:“上世纪90年代,温治学老师的作品隔三岔五登在《乌海日报》上。发了稿费,他就邀陆乃明和我到路边的小酒馆,三个人煮酒谈论文学,推杯换盏间激扬文字,意气风发。当然,这酒也不能白喝。温治学老师常借着酒兴让我们评论他的作品,还必须得说实话。为了矿区文学作者的眼界更开阔,有效提高矿区文学创作队伍的整体水平,温治学老师多次邀请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知名作家到乌达矿区举办座谈会和作文学讲座,如中国著名作家刘庆邦、荆永鸣及内蒙古著名作家丁茂、尚贵荣、白雪林、邓九刚等就多次来过乌达。1993年初,他给我布置了一个短篇小说的写作任务,我顶着压力,硬着头皮在5天之内写出了处女作《绝户》,发表在当年的《草原》杂志上。荆永鸣告诉我说,小说写作,你要把故事打碎了,用一条主线串起来。这令我受益匪浅。温治学老师的这些举措,对培养乌达矿区的文学创作队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王玉坤介绍说:“温治学老师走上领导岗位后,更加重视文学创作,在公司的支持下,建立了作品奖励制度,设立了国家级、自治区级、地市级的奖励标准,包括我在内不少文友都拿过这个奖。”

  石利蒙表示:“文学之路,很多人是我的‘贵人’,《乌海日报》的郑达老师经常和我通信,悉心指导我写作,乔澍声老师把我请到家里畅谈文学创作和改稿子,还管饭……我的处女作是当时乌达矿区《冬青》杂志折常富老师给编辑、发表的。实际上,不光我一个人,我们乌达矿区文学历来有传帮带的传统,每个人都是受益者。”

  马燕说:“乌达矿山文学成绩斐然,《乌海日报》《乌达矿工报》《草原》文学期刊等阵地非常重要,如《乌达矿工报》曾多次举办温治学、李守义、陆乃明等个人作品研讨会,举办‘黄金杯’‘天一杯’‘虎山杯’等征文大赛,这些活动为提升乌达矿山文学整体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统计,目前市作家协会现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5人,而从乌达矿区走出来的会员就有2人,分别是乔澍声、温治学。此外,内蒙古作协会员中有乌达矿区走出来的会员8人,还有6人入选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

  砥砺奋进60年,乌达矿区文学熠熠生辉,无疑是我市文学界成功的典范。向未来,刘惠春、付兰伟、刘丽霞、李莉、王艳艳等年轻一代已经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文学天地里勤奋耕耘着。(董巍巍)

  ◆◆链接◆◆

  乌达矿区部分作家简介

  乔澍声: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国家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沙海觅踪》《魔影下的闪光》《青山血线》《寻找男子汉》,中篇小说《远去的云》《龙眼的秘密》,长篇纪实文学《情系山河》,纪实文学集《百谊集》,散文集《曲柳依依》《北斗星下》,小说集《珍宝》,儿童文学集《甜雨》等。

  温治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短篇小说《河祭》获2005年度“草原文学奖”;报告文学《万水千山总是情》2006年获第五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报告文学《风从草原走过》2006年获神华集团“神华在我心中——集团公司成立10 周年”征文二等奖;短篇小说《遥远的库布其》获中国煤矿作家协会2007-2008年度“阳光文学奖”。

  陆乃明: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散文《了无杂念求真理》1994年获全市“黄金杯”征文一等奖;《女儿出嫁了》1995年获《家庭》杂志“长青杯”优秀奖;同年,《她心中有盏灯》获中国煤炭报“高庄杯”征文一等奖。

  王玉坤:内蒙古作协会员,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在《阳光》《草原》《飞天》《中国诗星》《南方文学》《诗歌报月刊》等杂志发表作品,著有个人诗集《北方门前》。

  许培龙:内蒙古作协会员,著文学集《同路人》;主编《趣谈乌海》等;编审《人生磨砺》《科教文卫论坛》《乌达往事》等。

  徐利有: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1993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草原》《阳光》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10余篇,曾获神华集团文学征文小说一等奖和散文一等奖,短篇小说《窑工老木的夫妻生活》获第六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提名奖。

  石利蒙(石夫):内蒙古作协会员,在《乌海日报》《北方作家》《五月风》《芳草》《阳光》《草原》以及《中国煤炭报》等报刊发表诗作,并于1999年出版个人诗歌专集《北方家族》。

  马燕: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2008年,负责编辑乌达矿业公司职工文学作品集《地火》。散文《沙枣花开》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弘扬市树市花精神”有奖征文二等奖。

  陈玉亮:内蒙古作协会员,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50余篇,计10万余字,有10余篇作品分别获得《中国煤炭报》《年轻人杂志》《乌海日报》《乌达矿工报》征文奖及乌海市文学奖等。

  赵国林:内蒙古作协会员,出版诗集《我的葬礼》,作品散见于《星星》《诗选刊》《阳光》《草原》《五月风》等刊物。

关闭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政府网 乌海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网站维护电话:0473-8992631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
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