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握指成拳助脱贫 小康路上不落人——聚焦我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二)
发布时间:2019-08-08 09:29:43 作者:农牧局 来源: 浏览次数:

  伴随着“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嘹亮号角,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拿出攻坚拔寨的硬措施,使出啃“硬骨头”的招数,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去年,我市1297户295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率100%,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随着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在乌海大地上徐徐展开,宏伟的小康梦在这片土地上正逐步变为现实。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扶贫工作是党和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也需要贫困户自身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敢于吃苦耐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力更生、自强不息……”3月11日,今年首场脱贫典型故事分享进村活动暨扶贫政策解读宣讲活动在海勃湾区千里山镇举行,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扶贫办、海勃湾区文明办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与千里山镇贫困群众齐聚一堂,说扶贫、谈经验,为脱贫攻坚出谋划策、凝心聚力。

  活动当日,乌兰淖尔镇脱贫致富典型李智第一个给乡亲们分享自己的脱贫经验。2009年,李智与妻子搞起了家庭牛羊养殖。创业之初,李智并不顺利,牛羊时常得病,收入一般。政府得知情况后,派指导员为李智提供技术指导,他的养殖业才日见好转。如今,李智的牛羊肉已远销广州等南方城市,凭着养殖成功脱贫。李智说:“有了政府的帮助我才过上了现在的好生活,一个人富不算富,我要把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让大家明白只有勤劳才能脱贫致富。”

  宣讲员祁艳丽曾经是千里山镇的贫困户,今年她的家庭被评为我市最美家庭。2000年,祁艳丽的丈夫杜玉荣因车祸失去了劳动能力。当时,祁艳丽32岁,女儿8岁,儿子刚满一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祁艳丽不知所措。最后,她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十几年如一日精心照顾丈夫、孝敬公婆、抚育子女,自己更是自立自强,一家人于2016年成功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

  我市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围绕政策宣传、舆论引导、价值引领、乡风文明、文化惠民、文艺润心、科普培训、人文关怀等行动,使精神扶贫这个陌生而又抽象的概念在乌海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变成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群众主体意识、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提升群众发展能力等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使贫困人群勤劳致富、孝老爱亲、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整体精神风貌、家庭卫生环境、科技致富能力、就业创业技能进一步提升,有效推动扶贫工作提质增效,促使更多的贫困人群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现在,许多贫困户已然意识到,“志智双增”是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重要途径,并主动作为。种植户韩生海、养殖户李智、做蔬菜饼的李雅萍……利用一技之长增收的贫困户正在不断涌现,正在依靠双手脱贫致富,铿锵有力地走在追梦路上。

产业联结  “输血”变“造血”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是“造血”工程,是可持续的脱贫路径。

  近年来,我市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农区居民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和重中之重,打出产业扶贫“组合拳”,变“输血”为“造血”,让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为稳定脱贫提供不竭动力,让更多贫困农区居民加入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分享产业红利,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找到一条有效路径。

  海南区赛汗乌素村黄河村民小组是我市有名的葡萄村,通过种植特色葡萄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成为农区居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近两年,赛汗乌素村党总支引导黄河村民小组以产业化、科学化的葡萄种植帮助贫困居民增加收入,让贫困户通过种植葡萄走上脱贫致富路。

  张爱则是海南区赛汗乌素村黄河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患病去世,家里欠下不少债,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她一个劳动力。党员王胜云是黄河村民小组的“葡萄种植大户”,也是赛汗乌素村的“致富带头人”。作为黄河村民小组科技副组长、农友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胜云早些年先是带领村民集体种葡萄,现在每年还不断外出学习,引进新品种,种植成功后再向全村推广,邻居张爱则自然是他帮扶的对象。在王胜云的帮助下,她一年仅销售葡萄一项就能收入4万多元。村党支部还对她实行了医疗扶贫、就业扶贫等一系列政策扶贫,让她坚定了早日把债还清、奔小康的信心。

  依靠产业扶贫,赛汗乌素村另有两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也脱了贫。该村虽有30多年的葡萄种植历史,但长期以来,农户单枪匹马搞种植,势单力薄。全村的葡萄产业缺乏统一规划,发展缓慢。2014年,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培育葡萄新品种、拓宽产销渠道、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等方面寻找产业发展突破口,全村葡萄种植面积由最初的30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1100亩。不仅贫困户葡萄种植实现了统一规划,而且抱团发展的生产经营模式让所有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已经有了全市响当当的农业品牌——王元地面粉、手工面条等产品,馒头、蔬菜面等产品也逐步和城区连锁蔬菜店签订了销售协议。王元地村党支部与内蒙古福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组织成立了鸿星田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用“村企联结+农户+基地”的形式,利用村集体房屋建成日产1000公斤的蔬菜面加工厂、馒头生产车间和大漠苁蓉鸡生产线,通过企业经营、利润分红的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目前,王元地村有不少居民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入股、雇佣或合作等形式加入合作社,促进家庭增收;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则通过到合作社就业,或向加工厂出售自家农副产品,实现脱贫致富。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产业靠联结。我市先后制定《乌海市农牧业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乌海市农牧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和《进一步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牧业产业扶贫工作通知》等政策,加大产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发放扶贫贷款1.6亿元,扶持阳光田宇公司、凯尔威等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扶贫模式,广泛推进葡萄种植基地、特色生态养殖园、共享农场等项目建设,以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为主要机制,通过发展产业、就业创业、资产收益等方式实现产业扶贫。龙头企业与农区居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比例达到82%,其中紧密型利益联结比例达到62.5%,龙头企业直接带动3723户、间接带动4643户农区居民参与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1.5万元。

  今年,我市将大力推进产业扶贫,进一步把贫困群众吸附在产业链上,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由“帮扶为主”到“自我发展”的转变、从“基本脱贫”到“稳定脱贫”的转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精准施策  靶向发力

  为夯实扶贫基础,确保精准识别退出,我市进一步提高了建档立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采取扶贫干部全员参加、贫困群众全面走访、全面参与、动态管理信息全面公开“四全”工作方法,严把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标准关、程序关、质量关。对享受政策的贫困人口,我市采用自上而下,因户因人定方案、定计划、定项目的方式,确保扶贫工作够精准、可追溯、能印证。

  为确保因户精准施策,我市制定了《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乌海市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信贷政策八项措施的通知》等26项扶贫政策,形成了具体化、精细化、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体系,在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政策性保障兜底等方面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政策,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应享尽享各项扶贫政策。

  从“输血救助”到“造血共赢”,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眼下,全市上下正凝心聚力,从根本上破解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从根子上斩断穷根,引领更多人朝着美好明天阔步前进。  (来源:乌海日报  赵晖 赵永刚)

关闭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政府网 乌海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网站维护电话:0473-8992631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
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