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有劲头 有奔头——脱贫攻坚看海勃湾之一
发布时间:2020-10-10 16:44:15 作者: 来源:乌海日报 浏览次数:

  脱贫攻坚寻访组记者  杨延岭 强建国 韩建慧 路静 赵晖

  沿着整洁的水泥路一路向前,绕过几座绿树掩映的农家院,就到了海勃湾区中河源社区居民郭改枝上班的地方——中河源社区花卉种植基地。

  55岁的郭改枝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就靠4亩地生活,想边种地边去周边的葡萄园打工,但开不了三轮车,摆弄不了电动车,连自行车也不会骑。真是愁死个人。”

  随着海勃湾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的高质量快速推进,2018年,郭改枝一家彻底告别了贫困。“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花卉基地的活儿不累,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不耽误种地,还能抽空去帮别人种菜,增加收入。”

  花开千树,硕果自现。

  2018年年底,海勃湾区605户、124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4%降至零。

  2019年,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842.1元,海勃湾区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行走在海勃湾农区,干部群众说的最多的就是身边的变化。奋斗奉献、苦干实干,各村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可喜局面。脱贫攻坚,已经远远超出了解决生存问题和温饱问题的范畴,容纳了更加丰富而广泛的内涵。从经济到教育、文化、生态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深层次的变化,沃野欢歌,生机无限。

  坚守为民初心  凝聚澎湃动力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憧憬,海勃湾区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引领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派驻脱贫攻坚工作总队的悉心指导下,朝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目标砥砺奋进。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海勃湾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脱贫攻坚统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持续增加农区居民收入为核心,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底线,主动靠前,攻坚克难。注重发挥区委的组织领导作用,坚持落实脱贫攻坚责任,拧紧压实责任链条。认真履行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34家,下设13个由行业部门负责人任组长的专项工作组,分领域推进各项工作。千里山镇及各村、涉农社区分别设置脱贫攻坚办公室和工作室;为进一步夯实工作力量,选派(调)扶贫办、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干部41人,确保了脱贫工作有序推进。

  海勃湾区注重发挥部门联动和干部帮带作用,确定了由单位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单位包户帮扶模式,每个单位至少帮扶2户;汇集帮扶单位集体、扶贫专干、驻村工作队、村两委、贫困户本人5支力量,合力制定精准帮扶措施,把“一户一策”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制定出台了《海勃湾区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并对工作任务实施清单管理,列单督办重点任务,明确各行业部门制定并落实本行业部门扶贫政策;驻村工作队每周要报送工作进展情况;结对帮扶单位全年入户不得少于12次,确保“定村、定户、定责、定效”的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从楼里开会到田间地头奔忙,从下文发函到以心换心沟通,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真情实意的帮扶中砥砺出动人光芒,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真抓实干的帮扶中进一步密合生长……

  “这几年,我们家经济条件好了,今年社区弄了这个花卉基地,还能利用上我的三轮车出去卖花,在工作之余,我们来花棚里打打零工,收入又能增加一些。党和国家的政策可真好,设身处地地为我们想办法,帮助我们增加收入。现在孩子也大学毕业了,今年参加了研究生考试,我们以后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薛庆平是中河源社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刘子平年轻时不慎伤了腰,无法做重活儿,她便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在社区的帮助下,薛庆平夫妻找到了工作,还在读书的孩子也享受到了教育扶贫政策,每月都有相应的政策补贴。

  巴音乌素村的白喜财现在是有名的养牛专业户。白喜财因打工造成二级残疾,2014年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海勃湾区积极落实各项脱贫帮扶政策,帮助白喜财一家发展家庭种养殖经济。目前,白喜财一家养殖牛羊共19头,已经正常脱贫,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养牛主要是缺技术。工作队知道了我有搞养殖的想法,就帮我想办法,买一些好品种的牛,联系区里相关部门给提供技术。”已经由贫困户变为养牛大户的巴音乌素村村民赵子清说,“村里扶贫干部只要下来,就来我家询问生活情况,帮我解决问题。现在国家政策好,政府也扶持,我有信心把日子过好,现在越干劲头越足。”

  一个个“实招”换来一张张笑脸。“含金量”高的扶贫政策措施,让脱贫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每一个贫困群众身上。

  “三个坚持”锚定  啃下“最硬骨头”

  脱贫攻坚从“打赢”向“打好”转变,看似一字之差,体现的却是质量导向。

  如何为精准扶贫引入“活水”?海勃湾区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脱贫攻坚的首位,通过“三个坚持”,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活跃、质的提升,确保扶贫效益最大化。

  ——坚持产业扶持和转移就业相结合,优势互补促脱贫攻坚。

  采用“农区+基地+农户”形式,依托千里山镇集中流转土地6130亩,做足土地高效开发利用这篇文章,将以土地为生的农区居民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积极培育壮大蒙根花光伏农业、汉森酒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就业,让一部分贫困户既得土地流转收入,又得劳动力转移收入,有效发挥了产业扶贫带动作用。

  同时,动员启迪城服公司为贫困户安排就业,从事本村(社区)环卫保洁等工作,来增加贫困户收入。

  ——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为了让贫困户看到脱贫的希望,从“要我脱贫”迈出“我要脱贫”的步伐,海勃湾区因地制宜,根据资源优势和贫困户实际需求“量体裁衣”,把产业项目与农区居民意愿相结合,近期脱贫与长远致富相结合,对有劳动能力且有经营能力的农区贫困户,鼓励其发展适合经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乡村旅游业及农家乐等产业,通过与邮储银行合作采取贴息贷款方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且有种植养殖意愿的贫困户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根据《海勃湾区扶贫扶志行动工作方案》的安排,通过开展扶贫政策宣讲、脱贫典型故事分享、脱贫领域典型评选、扶贫文艺精品下乡、普法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等活动,促进建档立卡对象的勤劳致富、孝老爱亲、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等意识进一步増强,整体精神风貌、家庭卫生环境、科技致富能力、就业创业技能进一步提升,推动扶贫工作提质增效。

  ——坚持政策组合和资金整合相结合,精准发力聚焦脱贫攻坚。

  整合各级扶贫资金,夯实基础保障。近年来,海勃湾区整合各级各类扶贫资金共计3969万元,用于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及“两不愁、三保障”和产业、就业、生活保障等应急处置、脱贫致富资金;

  筑牢健康扶贫保障防线,力阻“病根”变“穷根”。通过提高贫困户看病医药费报销比例、在定点医院看病“一站式”服务、政府补贴个人应缴医保费、开展“三个一批”行动计划等措施,形成了在定点医院住院治疗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的健康扶贫格局。目前,大病集中救治病种已达到30种,家庭医生签约、履约已全部到位,报销比例已按要求全部落实,覆盖率、服务率均为100%。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均已达标。累计有1414人享受健康扶贫政策,累计补贴资金152.33万元;

  落实教育扶贫,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针对因学致贫的家庭,海勃湾区制定了教育扶贫政策,近几年为符合条件的185名学生,累计发放教育补贴39.1万元;

  ……

  金融扶贫、培训助力、政策性保障兜底……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不断提高,就医、教育、社保等诸多制约脱贫攻坚的瓶颈问题有效解决。

  “沿黄经济”做强  交出“出彩答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绘就了“三农”事业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始终是小康路上的头等大事和1号民生工程,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海勃湾区在继续抓好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抓好贫困户收入提高、生活小康的同时,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充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城郊型农业和毗邻周边两个工业园区的优势,打造沿黄生态文明旅游产业带和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基地,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力打造城乡融合先行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效益升级、绿色发展。

  在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一家名叫鸿星田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厂房内,各色面点从加工机器里被缓缓送出,芳香四溢。

  2018年,王元地村成立了鸿星田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本村村民种植的小麦、玉米、蔬菜等为主要原料,生产面粉、蔬菜面条以及各种品类的馒头等深加工农副产品。2019年3月,该合作社与王元地村100多户村民签订了近30万公斤的小麦订单,且以高于市场价1角钱的价格收购,村民一年就多收入了6万多元。

  每天早晨,新鲜的面条、馒头等产品被送往海勃湾区的各个便民蔬菜店以及近20家果蔬店进行销售。因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高,王元地村出产的面粉及面粉系列产品被市场认可,村民增收有了新的途径。“有了合作社,我们辛苦种植的小麦不仅不用费心去卖,还能卖到更好的价钱。”一村民说。

  近年来,海勃湾区着力推进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积极加强政策引导,大力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扶持蔬菜、葡萄深加工项目,推进农产品多级系列加工加快发展。鸿星田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便是好政策扶持下的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一个缩影。

  支持引导农业链条延伸,与加工业、生产服务业、旅游观光业相互统筹发展,形成上下游紧密协作的农业产业链;持续推进海勃湾北部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基地和沿黄生态文明旅游带建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鼓励土地流转,引导零散耕地逐步向种植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集中;推动质量兴农,大力推进“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农社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在社区设立农产品直销网点……这一系列推动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措施,在海勃湾区都推行得有声有色,不仅让市民享受到成果,更让农区居民体会到了增收致富的喜悦。

  在推进农业产业链融合的同时,海勃湾区积极引导休闲农业与旅游结合。在抓好葡萄、蔬菜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产、高效、高附加值农业,鼓励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休闲采摘园等,并不断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以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如今,在海勃湾区,以蒙根花、云飞为代表的农业休闲观光采摘园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形成集采摘、观光、旅游、餐饮等为一体的产业园,深受市民青睐。

  千里山镇新丰村的村集体经济绿丰民宿农家乐项目,是新丰村为发展乡村特色旅游而打造的,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典范。它不仅可以带动全村农副产品的销售,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还能够为城区居民打造一个周末娱乐休闲之地。项目承包人乔侯喜说:“项目的实施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万元,同时,还可以带动村民宿农家乐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近年来,海勃湾区不断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打造沿黄生态文明旅游带和海勃湾北部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大力培育国家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休闲农庄、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精品线路;加强农区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推动形成民族风情、休闲度假、自然养生、科普教育等系列主题旅游产品。

  乡村产业强了起来、农区环境美了起来、农区居民生活富了起来。小康路上,这里的人们有劲头,也有奔头。

关闭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政府网 乌海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网站维护电话:0473-8992631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
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