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服饰
发布时间:2008-04-23 00:00:00 作者:暂无  来源: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
服饰所体现的内含非常丰富。它反映生产,也反映生产关系。反映经济,也反映文化,尤其跟地理、气候关系密切。邱吉尔说:“衣着是最好的名片。”如果说以前只是时代的名片,“集体意识”的折射,今天则越来越多渗透了个人的因素。这是世界服饰的通例。蒙古服饰也不例外,但它又是通过自己的独特途径表现的。

一 发展脉络

蒙古服饰的发展,我认为经过四个阶段

1 “蒙兀室韦”时期

这一阶段蒙古还在自己的大本营,即鄂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蒙兀”就是。蒙古”。古书上gu、hu不分,写gu时一律省去左边两点,就变成hu(兀)。呼伦贝尔盟现在还有一座小镇,名字就叫“室韦镇”,座落在鄂尔古纳河畔。室韦是栅栏的意思。当时这个民族已经住毡房,做奶食,从事狩猎和牧业生产。森林遍地,高可蔽日。蒙兀用木片围些栅栏,以为村落和牲畜栅圈之隔,这就是室韦。他们用犴皮做衣帽和长靴,以利于狩猎。这是有根据的。近年我去呼盟,凡见村落皆有栅栏。而鄂伦春民族直到放下猎枪之前,仍穿犴皮靴子套毡袜打猎。因为这种装扮利于雪上行走,轻便耐寒。这可以算作一种反证。《魏书·室韦传》记载;蒙古不论男女,均穿短衣,大襟开向反面,风俗与鲜卑相似。七世纪以后,蒙古人离开东部密林,西迁大漠南北,生计转变为以牧为主,与突厥、契丹等族过从甚密,衣着受其影响,渐穿右开襟的长袍。据说后来朝廷曾经颁旨,令臣民大襟一律右开。但山高皇帝远,民间往往固守着“被发左衽”不改,且视为吉祥。直到解放以前,蒙古人还把左开襟的旧制,保留在自己的娇儿身上。这是后话。回头再说第二阶段。

2元明时期

元代的衣履款式,既有大的改变,也有大的定型。当时东游的西人和出元的宋史,都有极生动明确的记载。《蒙鞑备录》曾载:其妇女“所衣如中国道服之类,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固)姑冠”。一二四六年来的意大利人柏朗嘉宾,一二五四年来的法国人鲁布鲁克,亲眼看到当时的蒙古人男女都穿长袍,两侧开口,胸部折叠,左开襟,已婚妇女穿的长袍特别宽松,前面一开到底。衣分冬夏,夏季穿绸缎、织锦、棉布,冬天穿毛皮。_般人的皮袍都有两件,一件毛朝里,一件毛朝外。还有一件家穿的便袍。皮袍的材料,富人用狼皮狐皮,穷人用狗皮羊皮。

如果说上述两位西人记述的主要是平民百姓的衣着的话,一二七五年觐见忽必烈大汗的马可·波罗则主要描述的是贵族的服式。他说大汗在他的万寿日,赐给=千贵族每人一领金袍,他们的颜色、款式、质地都一样,都是金黄色的丝织品。大汗自己也同样有一件这样的金袍,只是用料更加富丽堂皇。同时每人还领到一条用金银线绣成的皮带(疑心原文是腰带——作者)和一双靴子。在盛大节日里,大汗赐给一万二千名克什克腾每人十三套衣服,每套一种颜色,上面都嵌有珍珠和宝石。大汗自己也有十三套这样的衣服,只是质地和装饰更加华丽和名贵而已(《马可波罗游记》100——104页)。这至少说明:一、元朝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袍子、腰带和靴子。二、袍靴有官民的区别,也有便服和礼服的区别。万寿日和盛大节日赏赐的衣服都是礼服。

明朝的服饰变化不大。但萧大亨在《北虏风俗》中描述的衣袍和贾哈,似与普通衣履不同:“凡衣,无论贵贱,皆窄其袖,袖柬于手,不能容一指。其拳恒在外,甚寒则缩其手,而伸其袖。袖之制,促为细摺。摺皆成对而不乱。膝以下可尺许,则为小辫,积以虎豹水獭貂鼠海獭诸皮为缘。缘以虎豹不拮草也,缘以水獭不渐露也,缘以貂鼠海獭为美观也。”这里的缘和为缘,可能就是镶边、流苏一类的东西。这种窄袖长袍,可能是古代军服的一种变形,因为罗卜桑悫丹在他的《蒙古风俗鉴》中就说古代军装。其袖细而与手同长”。后来成为蒙古长袍的一支,今天西蒙地区的窄袖长袍就是从这里来的。“又别有一制,围于肩背,名日贾哈,锐其二隅,其式如箕,左右垂于两肩,必以锦貂为之”。贾哈一词,在《蒙古秘史》中也曾出现。据有些学者考证,贾哈就是贾玛(领子)的一种,古代不与衣服缝在一起,而是另外的东西。如今巴尔虎蒙古仍然穿著。只是男女款式不一:男齐脐,束以腰带。女式贾啥用绸缎或貂皮另做。

3清时的满化倾向

一六四四年清兵入关,漠南十六部、四十九旗先后降清。满清在蒙地推行蒙旗制度,分而治之。在服装上分为朝服和便服。朝服王公贵族们穿,按等级有严格的规定。其配偶也根据丈夫的官衔品级,而穿得各不相同。普通百姓也有了满清的马蹄袖。还给官府服兵役,因而又有了自备的军装。近年反映清朝历史的电视片方兴未艾,人们对清代仕官的衣冠已不陌生。这种官帽形同斗笠,上覆红缨,顶上安有顶子,缀着花翎,可以反映官衔的大小:拧掉顶子摘去花翎就是“罢官”的意思。“以人血染红顶子”,就是靠杀人或剥削人做官的意思。《鄂尔多斯婚礼》男方祝颂人回答女方堵门嫂子的祝词中,就有“为着满清的礼节,戴了顶带花翎”的字句,说明满清服饰对蒙古的影响。尤其是科尔沁、巴林、阿拉善、察哈尔等较早降清和与清廷有婚姻关系的部落,这种影响更为明显。但一般老百姓和官员平时穿的衣服,仍恪守旧制,传统款式。袍子宽大而不开衩,长袖、高领,腰间扎带。为配长袍,下面穿高鞘皮靴或布靴。

4现当代阶段

清末民国以来,蒙古服饰相对而育变化较大,呈多元化、复杂代的趋势,很难用几句话概括清楚。总的趋势是品种、款式、面料、颜色变丰富和繁多。以服装业不甚发达的蒙古国而论,蒙

古袍尚有四百、靴子二十、布匹十多种款式品种。男装还变化不大,女装各地不同: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女子扎腰带,科尔沁、喀喇沁不扎,布里雅特腰带很窄。科尔沁女子婚前穿斗篷,鄂尔多斯长袍外套乌吉。男子一般都扎宽而长的腰带,但是科尔沁的先生——教书的和看病的,则穿开衩的长衫而不扎腰带。颜色更是五花八门,大都非常鲜艳。以前除了喇嘛,普通人不穿黄、红,如今年轻人早已打破这一界限。以前冬天的皮袍能穿到夏天,夏天的单衫能穿到秋末,“虽甚富不以二衣更代,自新制时,辄服之至于弊”,季节更替和候补衣服很少。近廿年这一现象已有改变。以前多穿香牛皮靴、生牛皮靴,如今轻革皮靴、马靴渐渐取而代之,香牛皮靴成了老年人的专用品。有些方面有向窄瘦、轻便、简单变化的倾向。阿拉善男袍过去下摆宽大,现代变紧变窄,这样骑马不方便,就在根下一尺六寸的地方开了衩。领口变矮变低,袖子短到跟胳膊一般长。以前接马蹄袖,现在除了隆重集会庆典,配上有顶子的帽子,才接马蹄袖以外,平时已经不接。以前脖颈、领口、前襟、衩上都要镶边,现在有的已经不镶。整体上看,袍子、靴子都没有古代厚大笨重。在一些半农半牧区,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长袍高靴已经很不方便,短衫和鞋也就应运而生。但在另一方面,民族服装又受到特别的重视,出现了时装化、礼仪化和个性化的倾向,诸凡喜庆集会、婚丧嫁娶、旅游接待,都有盛装艳服的蒙古同胞出面料理。其服装款式新颖,颜色般配,肥瘦合体,民族服装厂繁荣一时。

二服装的代表作

蒙古袍

袍子是蒙古服装的代表作,是服装的主体。蒙古有许多赞词、民谣,都是唱给袍子的。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也是为袍子编的。

大概人类刚从动物中分化的时候,是赤条条一丝不挂的。后来在中间部位披了些树叶或兽皮。以后就有了护腰似的东西,把身体胡乱裹起来,再以后护腰加上领子,两边加上带子,慢慢

才发展成袍子。“今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蔽叶披皮也”,正说明这个发展过程。至于头衣(帽子)和足衣(靴),那是更靠后的事情。布里雅特有一则传说l老俩口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要把她嫁出去的时候,他们却犯了愁。老头就说:“男子汉娶亲当女婿,要从家中披弓挎箭才能出发,姑娘出嫁的时候,应当有点什么行头呢?”老伴说:“我给她做件新衣吧!”“做新衣得有样子,你的样子在哪里呢?”老伴伸出一只手掌说:“样子就在这里!”她照着自己右手的大拇指,画了衣服左边(穿者的右边)的袖子,左手的大拇指,画了右边的袖子,手掌生命纹和感情纹中间宽大的部分,做了身子。一个袍子的雏形,就这样设计出来了。那拇指第二关节的部分,相当于袖子的宽处(大臂),第一关节的部分,相当于袖子的窄处(小臂)。指甲盖相当于马蹄袖。大拇指根宽大的部分,相当于袖笼和根。这虽然是一个传说,却说明袍子最初的产生,是从这种原始朴素的实践中来的。一直到现在,蒙古族有些妇女在一时找不到尺码的情况下,还用穿着人自己的手指量尺寸,袍长是本人的七}乍,领长是本人的一柞加两指(半圈),事实证明,这种量法跟标准尺寸差距不大。

袍子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袍子经。每个开始会拿针的女孩子,就开始念这本袍子经,直到她生命的终结。

颜色是袍子经的第一个章节,它给人最大的感觉是鲜艳。当你初次踏进牧区,拿在农区看到的农民身上的衣着相比较,就会产生这种强烈的对比,男女老少都盛装艳服,本属于女装绣花镶边的专利,在这里也匀给了男人。席慕蓉女士认为这是对单一空旷的草原世界的一种补充,用鲜艳夺目的色彩来宣告生命的存在。她是油画家,这样认定自有她自己的道理。我却认为只要不是走车观草原,在无论哪个地方呆上一段,你就会发现这未经开发的大自然原本就是鲜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服装的艳丽正是对她的一种协调,像草原上各种好看的飞鸟一样。

袍子,并不是一味地鲜艳下去,这其中也有季节、年龄、性别的区分,细节的东西很多。老年人以古铜色、暗色表现庄重,年轻人以亮丽显示活泼。喇嘛人以黄、红、紫传达宗教气氛。男子一般用蓝、黑、灰、古铜色做面料。女子用蓝、绿、青做面料。姑娘则用粉红、品青做面料,童袍用黑、绿缎子制作。在款式上,老人宜宽大、短促。男袍宽而长,女袍细而短。身体高的人,袍子可以肥一些。身体矮的人,袍子反面要窄瘦一些。老人的袍子镶边一两行,年轻人至少
关闭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政府网 乌海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网站维护电话:0473-8992631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
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