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聚焦高质量 锻造新高度——“十三五”期间我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综述(一)
发布时间:2020-11-24 12:15:33 作者:杨延岭 来源:乌海日报 浏览次数:

  时间的航船,即将载着我们挥别“十三五”,驶入“十四五”。

  回首过去5年,在践行高质量发展的考卷上,乌海奋笔疾书,成绩斐然。

  突破“唯工业”思维定式、突出创新驱动、打造高品质农业“金字招牌”、深入开展“绣花”式扶贫、擦亮“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新名片……这是我市把握新形势,培育新动能,竭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坚守发展底线、生态底线、民生底线,积极主动推动经济转型城市转型,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聚力转型发展示范区、城乡融合先行区、生态环保攻坚区、投资贸易首选区、优教优医普惠区“五区”打造,全力加快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宜居的现代化新乌海。

  生态优先 提升幸福指数

  雪后的西行客栈,红色的屋顶如点点红梅;雪地里嬉戏的游客,让银装素裹的世界分外热闹。“村村是景点,满目皆画卷”的美丽乡村经济,是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去年,乌海农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2%。当美丽山水与“两山”理念激情相遇,乌海迎来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越来越多的人涌向乡村,与青山绿水为伴;一个个民宿村、旅游村应运而生,村民摇身一变,成了“店掌柜”“土导游”,靠着家门口的风景鼓了腰包……

  不仅乡村美,城市的风景也愈加迷人。

  雪后的低温天气并不能阻挡乌海湖的热闹:翠羽红掌的水鸟在湖面上展示矫健的身手,白脸的鸥鸟干脆停在湖边的护栏上,等着游客拍照。夕阳下,乌海湖如同一块巨大的幽蓝宝石,镶嵌在高山、沙漠之间,浑然天成。

  举棋落子山水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牢坚守生态底线,不断加大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先后实施海勃湾至海南城际快速通道绿化、甘德尔山沙坡花草带绿化、黄河库区大坝绿化等多项重点生态工程,形成了乌海湖西岸3000亩防护林带、东岸3万亩环湖生态系统。适度有序开展建成区园林绿化,城市总体绿量不断增加,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5平方米。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管,加大对25家涉水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除长期停产和废水不外排的企业外,全部安装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并且不定期开展排污口巡查。

  开展黄河清淤、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持续抓好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按月上报水质监测及数据。黄河乌海段水质达到Ⅱ类水体。

  与此同时,我市采取最严格的措施,组织实施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焦化行业提标改造、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区烟尘扬尘粉尘综合整治“四大工程”,出重拳治理大气污染。

  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我市积极会同周边地区共同治理大气污染,制定完成了《乌海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制定了自治区首个矿区环境治理地方标准。

  我市大力推进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编制了《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全市105家矿山企业全部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及土地复垦方案》,对在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和生态修复。近年来,我市已完成711处矸石、煤层自燃火点治理和82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实施了全市露天煤矿每天20时至次日8时禁止施工作业等“十条措施”。环保部门还使用粉煤灰抑尘剂通过雾炮对治理区域进行均匀喷洒,矿山开采、储存、装卸及运输过程中的扬尘得到了有效治理。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市最大的民生工程、最有效的民心工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工业还是农业,乌海正向着更绿色、更高效、更生态的道路前进。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绿色福利”在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绿色转型 撬动创新发展

  翻开“十三五”的成绩单,乌海经济呈现出新质地,“含金量”成色更足,累计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24家。卡博特气相二氧化硅等一批新材料项目建成投产,宝武炭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建龙包钢万腾200万吨钢铁成功重组复产。成功举办2019中国西部煤化工高端论坛暨氢能源产业发展大会,自治区首家盟市级创新中心——乌海市科技创新中心投入运行。全区首座加氢站投入使用,氢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成功破题……

  经济的新质地从何而来?对于资源型城市乌海而言,工业是经济升级的主战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我市创新性地提出“五转”路径,通过“嫁接改造转”“增量注入转”“科技提升转”“结构调优转”“重组做强转”,大力推进“存量变革”,促进“增量崛起”,加速“变量突破”,点燃了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不断开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存量变革,传统产业发新芽。

  坐落于海南工业园区内的泰和煤焦化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成立之初,仅是一家洗煤加炼焦单一业务的企业。前些年,全国煤炭市场行情持续低迷,企业亏损严重,生产经营遭受重大打击。面临经济下行、环境约束增强、转型压力陡增的情况,传统产业再走依靠资源、粗放发展的老路困难重重。痛定思痛,泰和集团开始考虑如何在深挖煤炭资源上作文章。

  “焦炉煤气用作生产玻璃纤维燃料,矿井流出的疏矸水变成可以喝的‘纯水’,煤矸石等矿山废渣化作新型建筑材料,在我们企业,煤炭可以说被‘吃干榨尽’了。”泰和煤焦化集团的每一名员工都能够骄傲地说出答案。

  “因为煤、不唯煤、延伸煤、跨越煤”,泰和集团致力于打造绿色发展循环产业链,不仅让企业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天地,也为传统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为内蒙古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道路,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转型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丢弃传统产业。我市立足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区,围绕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两大主导产业布局创新链,以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引导企业投资一批高端项目、技改一批低端项目,严控过剩、低端产能投资,推动工业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终端化方向转变。如今,我市煤焦化企业全部达到年产百万吨的生产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国内领先,原煤就地转化率由建市初期的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精细化工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11%,我市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增量崛起,新兴产业开新花。

  曾经过度依赖煤炭资源,造就了我市“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如今,随着传统产业动能日趋弱化,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更高质量发展,除要保留主导产业这个“根基”外,更要注入新兴产业的“血液”。

  加热、抽锻、终锻、冲孔、清洗、旋压、热处理……短短两分钟,自动生产线上铝合金棒材就变身成了轮毂毛坯。2018年,内蒙古中钰镁合金锻造轮毂项目轮毂毛坯试产成功,标志着我市现代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取得新突破。该项目年产600万只镁轮毂、25万吨高性能镁合金板型材,产品将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零配件、镁合金高铁专用机件、3C产品镁合金配件等领域。

  旧动能通过转型改造实现了“存量变革”,新动能则通过优选引进实现“增量崛起”。近年来,我市把新兴产业作为转型的突破口,优先引进一批“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兴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遍地开花的新产业,描绘出新经济发展的生动画卷。据统计,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并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为主导,光伏产业、机械制造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的多极支撑、多轮驱动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变量突破,高质量发展结硕果。

  我市是国家重要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基地,周边分布着4个盟市的8大工业园区、1000多家工业企业,其中,化工企业占比最大。产业同质化严重,市场无序竞争问题突出,如何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市及周边地区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2018年9月,西北化学网平台在我市正式上线。该平台通过整合西北六省区191处工业园区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化工”优势,通过给化工企业、贸易商、物流商、金融服务商以及终端商户等主体提供一站式综合性服务,为西北地区化工产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智能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也成为我市化工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互联网+工业”深度融合,不仅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也助推了企业信息化技术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建设,创造着新的发展生态业态。近年来,我市以推进信息技术和工业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助推产业实现生产方式、经济模式、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努力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与其被动转型,不如主动求变。资源枯竭、结构单一、效能低下曾是我市转型发展的三大“拦路虎”,为此,政府部门自我革新成为必然。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投资项目审批办理时限压缩到100个工作日内,减少审批材料60%以上,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34%的事项实现“马上办”,75%的事项实现“一次办”,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我市营商环境评价综合排名居全区第2位,市场活力有效激发。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抓住自治区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和推进乌海及周边地区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昔日“煤城”乌海,正重塑“黄河明珠”新形象,通过从“单”到“多”、减“黑”增“绿”、既“破”又“立”,走出了一条具有乌海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新路子。

关闭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8992631,邮箱:whdsjz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