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产业扶贫: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
发布时间:2019-10-17 10:55:23 作者:赵永强 来源:乌海日报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产业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

  脱贫攻坚离不开坚实的产业支撑。发展产业是拔穷根的根本之策,是奔小康的长久之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坚持把产业脱贫摆上要位,完善产业扶贫政策、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强化产业扶贫项目库建设,把更多贫困户紧紧吸附在产业链上,让他们能够稳定脱贫,确保脱贫后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龙头带动扶贫“造血”功能持续增强

  没有产业的发展,就很难实现稳定脱贫,乡村振兴也会缺少支撑。我市完善产业扶贫政策,先后制定《乌海市农牧业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乌海市农牧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和《进一步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牧业产业扶贫工作通知》等政策文件,加大产业扶贫开发力度,加快推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

  发展产业既要依靠政府“有形之手”,也要借助市场“无形之手”。我市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建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围绕葡萄种植、光伏农业等特色产业,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扶贫模式,通过发展产业、就业创业、资产收益等方式实现产业扶贫。我市发放国开行扶贫贷款1.6亿元,扶持阳光田宇公司、凯尔威等农业龙头企业,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对自主创业贫困户提供免息贷款,对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全部包销,实现贫困人口帮扶全覆盖。

  海南区赛汗乌素村下设7个自然村,共有耕地1万多亩,过去,一直是村民独自经营管理,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几亩到十几亩土地不等,比较分散且不平整,不能规模化、机械化种植。

  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通过村企合作,阳光田宇公司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为农户增收提供保障。公司在赛汗乌素村流转3000多亩耕地,用于葡萄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流转费每年每亩500元。村民除每年的流转费外,凡自愿在葡萄基地就业者,均可吸收为企业员工,经过岗位培训和实践操作后,由过去单纯的“靠天吃饭”转变为工作收入稳定的上班一族。

  赛汗乌素村民小组居民周二来和妻子得病后没有劳动能力,生活艰难。他把家里的3亩土地流转给阳光田宇公司,自己还在公司打工兼做巡逻员。“相比种地的活儿,巡逻员的工作轻松多了,一个月还能挣2600元的工资。”周二来说,“一边享受着政府的好政策,一边在企业打工,日子过得特别舒心。”

  阳光田宇公司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与赛汗乌素等6个自然村的300余户村民签订了合同,带动村民种植葡萄1万亩。同时公司根据每个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给他们安排强度合适、时间合理的工作,帮助他们增收致富。

  云飞公司依托企业的主营业务优势,主动吸纳贫困户到企业务工,免费为周边葡萄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并保底价收购农户葡萄,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吉奥尼、雨润三禾、绿农永胜等农业企业与19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每户贫困户每年获益2000元以上。凯威尔种养殖公司和恒运种养有限公司通过与当地农户签订订单种植养殖协议,采取集中养殖或分散养殖模式,免费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服务,每年可使每户贫困户增收4000元左右。

  一个个龙头企业带动,一项项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扶贫的“造血”功能持续增强。随着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农区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龙头企业与农区居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比例达到82%,尤其是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00%的通过葡萄、蔬菜种植和特色养殖或在生产企业打工获得一定的收入,贫困户“造血”能力进一步提高。

  我市还不断强化产业扶贫项目库建设,经全面梳理、科学评估,建立2018—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库,对扶贫项目实行动态管理优化,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调整或剔除,更新优化扶贫项目16个;2019年实施完成项目12个,正在实施的30个;发挥小额贴息贷款作用,支持有自我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通过贷款获得发展资金,2018年,为84户贫困户发放小额贴息贷款332万元,今年,截至8月底,累计发放贷款137户696万元。

  创新模式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声有色

  “乡里林居”项目是海勃湾区巴音乌素村党支部与市园泰养殖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实施的一个村集体经济项目,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的模式运行,并由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人义务为贫困户无偿提供养鸡技术和防疫措施,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项目今年5月启动,前期投资240多万元,建设林下养殖示范基地,逐步建成集休闲观光、果蔬加工、食品展厅、温室采摘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据项目负责人、村里致富带头人方建军介绍,项目运营半年多,产品销售较好,人气越来越旺,但是收入还是比较单一。于是,最近一段时间,他们又投资60多万元,开始建设农家乐。“从9月份开始建农家乐,预计10月底开始正常营业,通过观光、吃、玩、采摘,来增加我们的经济收入。”方建军说。

  “今年我这儿的村集体经济项目一共有6个,预计收入能达到20多万元。”巴音乌素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志成说,“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以后,一部分资金用于贫困户,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扶贫产业是村子里的造血“动力”。要想真脱贫,关键是培育适合村子实际的主导产业。海勃湾区王元地村党支部与内蒙古福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组织成立了鸿星田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村企联结+农户+基地”的模式,利用村内3000余亩小麦种植田优势,实施蔬菜面、全麦面、手工馒头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稳定脱贫,促进周边农户增收。

  巴音乌素村、王元地村发展集体经济是我市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我市各区立足产业基础、优势特色等,根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际,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村集体经济搞得有声有色,贫困群众也享受到产业振兴带来的红利。

  海勃湾区立足各村实际,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扶持壮大同富合作社蔬菜配送、天河谷粮油加工、丹丹农家乐等14个村集体经济。今年预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08万元,平均每村收入21.62万元。

  乌达区以“党建+产业+发展”模式壮大集体经济,深挖马堡店和敖包地域特色文化,建设乌兰淖尔美食街广场、蔬菜展销基地等一系列项目,发展黄河鱼垂钓、烩菜节、农家乐餐饮,贫困户养羊等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和“一湖一院一业”产业链。

  海南区把产业扶贫作为有效抓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一棵树村通过种植“百亩葡萄园”、向青岛昌盛等公司承包村集体土地、发展光伏新村农家乐等项目,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7.5万元。羊路井村互助合作社通过资金的汇集和流转,开展只针对社员的贷款及结算业务,有效解决村民个体在生产、生活和经营等领域的困难。

  我市打好产业扶贫“组合拳”,推行村企结对帮扶模式,实施“一村一策一项目”行动,引导工业企业筹集村集体经济发展备用金1930万元,大力推进葡萄种植基地、特色生态养殖园、共享农场等项目建设,通过金融杠杆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关闭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政府网 乌海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网站维护电话:0473-8992631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
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