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兴产业 富百姓——脱贫攻坚看海勃湾之五
发布时间:2020-10-21 16:23:10 作者:赵晖 杨延岭 强建国 韩建慧 路静 来源:乌海日报 浏览次数: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百花齐放,百业兴旺。

  沿着黄河一路向北,放眼海勃湾区农区,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种养殖、庭院经济、传统产业如火如荼;现代农业、旅游产业、生态田园、黄河文化,新农区产业蓬勃发展。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海勃湾区始终把产业扶贫摆在重要位置,全面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到户扶贫政策措施,拉开架势构建产业体系,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文化旅游全域发展,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牛、羊、菜、果、游,一项项富民产业正不断将老百姓的钱包填得鼓鼓囊囊,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更有“含金量”。

  多管齐下

  集体经济“百花盛开”

  “咱们现在是在乌海市海勃湾区巴音乌素村润森富博垂钓园,如果有想来玩儿的,可以私信主播,获取游玩儿攻略。”绝美的田园风光、浓郁的田园气息、多彩的田园画卷,市民薛埃钧化身网络主播,正通过快手平台带粉丝们感受“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的乡村美景。“希望通过我的网络直播,让全国各地的朋友了解乌海、认识乌海,来咱们乌海旅游。”薛埃钧说。

  润森富博垂钓园是巴音乌素村在2018年引进的集体经济项目,采取水下养鱼、水上养雁的模式发展乡村休闲、观光、体验旅游项目,每年村集体收取两万元,后期还有净利润分红。

  而“乡里林居”养殖园是巴音乌素村又一重点打造的村集体经济项目,该项目通过打造绿色农副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及采摘为一体的农家乐基地,使得来村里游玩的游客与日俱增,也让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我种大棚近20年,发展观光采摘比过去到市场去卖菜的效益要高,所以村民们也喜欢跟着我干。现在已经带动六七户人家,今年估计每户收入在3万元到4万元,而且收入会一年比一年高。”“乡里林居”养殖园负责人方建军说。

  巴音乌素村将集体经济作为村民的“致富引擎”。润森、网讯等公司打造了拓展训练基地、仰望星空等6个村集体经济项目,通过垂钓、种植体验、冬捕及民宿体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目前,全村已建在建项目6个,预计年收入达22.5万元。巴音乌素村党支部书记孟二喜说:“下一步,我们村还将发展壮大这6个入股的企业,带动村民发展第三产业,让更多村民发家致富。”

  巴音乌素村的变化,仅是海勃湾区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发展的一个缩影。抓村集体经济,要因村制宜,海勃湾区为充分激活农区“三资”,以独立经营、多元承包、合作入股、参股分红、资产投资等多种灵活方式,创新思路,跟着产业走,寻找正确的“合伙人”,合作共建,资源共享,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开辟多种通道。

  团结新村致力于创建本地的果蔬品牌,打造“团结新村”地理标识,申请注册了“千镇团结新村”商标,建立起千镇团结新村蔬菜精拣配送中心。目前,“千镇团结新村”蔬菜精拣配送项目与海勃湾城中供销社、白嘎力放心早餐等达成合作意向,在城中供销社门店设置“团结新村果蔬专柜”,将无公害“菜园子”搬到市民家门口。

  王元地村以“党建促发展,文化展自信”党建品牌为引领,牵头成立市鸿星田地种养殖合作社,进行小麦种植深加工,利用村内3000余亩小麦种植(年产小麦700余吨)优势,延伸下游产业,提高附加值,打造了“王元地”优质面粉品牌,还实施了蔬菜面、全麦面、手工馒头、面包、油饼、面条、面人等传统面食深加工项目,同时创新开展手工面粉DIY项目,吸引广大市民体验面点制作。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新丰村党支部打造的集体经济项目“初心田园”土地认养私人定制体验活动,不仅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使久居在城市中的认领人感受到乡间种植的快乐、吃到健康绿色菜。

  中河源社区与领恒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开展花卉种植项目,为贫困家庭提供就业岗位,也为社区集体经济带来了收益……

  如今,海勃湾区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已增至34个,在黄河岸畔“百花盛开”,实现平均每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产业效益逐渐递增,农区居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聚焦特色

  特色产业“一池春水”

  产业是致富之源、脱贫之基,是乡村振兴的支撑,从发展“黄河经济”到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海勃湾区在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上下足功夫,做足功课。

  云飞千亩循环观光葡萄园位于机场路东侧,走在近千米长的高架葡萄观光长廊,架上缀满一串串饱满成熟的红地球葡萄,恍若置身葡萄世界。长廊北侧,今年新引进的山东玉波2号葡萄新苗正沐浴在阳光下,茁壮生长;葡萄长廊南侧,云飞公司与千里山镇王元地村、团结新村村集体经济共同合作的百亩阳光玫瑰标准化设施葡萄种植项目也初具规模,葡萄苗正顺着棚架向上爬藤,舒展枝叶。

  “依托乌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我们正大力发挥沿黄经济优势,丰富沿黄经济内涵,努力发展葡萄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打造特色农业小镇,逐步把乌海的葡萄产业和沿黄生态治理结合起来,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打造我们乌海‘葡萄之乡’的金字招牌。”公司负责人说。

  在黄河水的滋养下,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政策理念推动下,“生态+农业”的特色产业在海勃湾农区深度融合。

  海勃湾区做大做优特色产业,以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为契机,云飞1000亩标准化葡萄酿酒基地建设项目和温室葡萄轻简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建成运营,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1.3万亩;积极引导团结新村居民利用日光温室,使得草莓、火龙果、吊瓜等特色果蔬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利用6129亩流转土地,引进金诚定、维德康等企业种植黄芪和紫苏等中药材,培育枣、李子、杏等苗木。全镇种植总亩数达1.1万亩,完成小麦种植1900亩、玉米种植4000亩、蔬菜种植640亩。

  海勃湾区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备案的农业企业达到32家。其中,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7家,盟市级17家;注册种植、涵盖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各类涉农合作社和协会25个,吸纳农户近1100户,带动农区居民4500余人,承担了农户种植蔬菜75%以上的销售量。

  同时,通过订单农业、价格保护、技术服务等方式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种植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增强带动产业发展和农区居民增收能力。目前,21家龙头企业已与2300多户农区居民签订了承包和种植合同,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效益。

  精准发力

  脱贫计划“量身打造”

  在巴音乌素村,提起赵子清,无人不知,这几年,他成了我市的脱贫之星,他奋斗的故事在十里八村传开了。

  今年62岁的赵子清和妻子都有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一家人的生活一度非常困难。在各项扶贫政策和各方的帮扶下,赵子清一家的生活水平大为好转。生活有了保障,脱贫奔小康的念头更加强烈。2017年初,他发现这几年牛肉的价格一直波动不大,就想养几头肉牛。可一想到买牛的资金,只能叹息了。

  “没想到,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主动入户摸底调查,了解我们贫困户的需求,我就大胆说出我想养牛致富的事儿。不长时间,我的扶贫贷款就批下来了,银行还提供上门办理贷款服务,我致富的信心更足了。”赵子清激动地说。

  为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海勃湾区进一步调整完善并实施好贫困户的“一户一策”“一人一办法”精准脱贫计划,根据资源优势和贫困村贫困户实际需求“量体裁衣”,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务实、过程扎实。

  在赵子清的不懈努力下,他的肉牛个个膘肥体壮,皮毛发亮。现在,他的养殖规模已经达到16头牛和40只羊。

  “感谢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是他们帮我实现了养殖的愿望,我可要好好干。”赵子清兴奋地说。

  家住团结新村的建档立卡户韩生海,家里以前种小菜,收入很低。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村里扶贫专干建议他种植普罗旺斯西红柿,并请来专家教技术。2019年,老韩家仅有的3分多地种植普罗旺斯西红柿,收入了16000多元。扶贫专干还帮着注册了“老韩家的柿子”品牌,成了不少城里人指定的走俏品牌。老韩说,这是他多少年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金裕社区的边根平靠庭院经济让自家的“方寸园”变为“增收地”;王元地村的韩继祥被安排到镇里的公益岗位,成为一名保安员,有了自力更生的能力:新丰村的祁艳丽依靠帮扶力量和自己的勤劳努力,生活慢慢变好,对未来日子也充满了希望……

  如今,海勃湾区各村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像赵子清一样,依靠政府帮助制定的“一户一策”脱贫措施成功脱贫,并在全面小康路上奋力前行。

  激发活力

  乡村振兴“吹响号角”

  苍翠的麦苗在微风的拂动下生机勃勃,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内不时传来几声鸡鸣,缓缓北流的黄河水透着一丝静谧……初秋时节,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的田园美景吸引着一拨又一拨游客在农家乐院内组团自助烧烤,或在果园带孩子采摘,让村里的气氛热闹起来。

  近几年,王元地村凭借距离城区近、交通便利,西邻黄河、南接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等地理优势,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推动农区经济发展。不少村民顺势开起了农家乐。沿着村里的柏油路看,哪儿车辆停得多,附近肯定就有农家乐。走进农家乐的院子,满园的果树挂满了果实,树荫遮蔽了毒辣的阳光,树下有玩闹的孩童,烧烤的烟火气加上广袤农田农作物的清香,让人流连忘返。“我经常和家人朋友来农家乐休闲游玩,在这里可以自助烧烤,也可以点地道的农家菜,还能采摘果园的果子。每次来都有新玩儿法、新收获,是个放松的好地方。”游客侯静说。

  除了赏美景、品美食的休闲游,在王元地村还能有机会体验一把民俗游。几年前,村里建起了文化大院。推开赭红色金铆钉的大门,青瓦白墙间挂着一盏盏火红的灯笼和一穗穗金黄的玉米,院内是一个小型民俗博物馆,里面设有民俗、剪纸、面塑泥塑3个展厅,近百件展品还原出原汁原味的农区民俗。

  为了让村子发展更具活力,王元地村连续3年举办年猪文化节,还根据不同时节举办风筝节、丰收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和周边地区的游客来村里游玩,带动消费。“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在扩大王元地村旅游产业知名度的同时也打开了农副产品的销路,村民们种植、养殖的信心和热情都很高,从而形成良性农业产业循环链。”王元地村第一书记孔威说。如今,王元地村乡村旅游项目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为将来发展各类乡村旅游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

  海勃湾区始终把广大农区群众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坚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沿黄河布局,以生态田园为支撑,以黄河文化为渗透,以现代农业为引领,以旅游产业为突破,以聚落风貌为映衬,打造沿黄区域乡村振兴样板,绘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全新面貌。

  一方方良田吐露新绿、一户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一个个乡村旧貌换新颜……海勃湾区美丽乡村正掩映在黄河岸畔,掩映在绿水青山中,一幅秀美活力的乡村新画卷愈加清晰。

关闭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政府网 乌海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网站维护电话:0473-8992631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
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