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十年树木今成林 茫茫荒漠变“绿廊”
市十七公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园的嬗变
发布时间:2023-06-25 09:32:08 作者:曹艺 来源:乌海日报 浏览次数:

  

  开展巡护工作。

  “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在了解“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时强调。我市位于内蒙古西部,具有三面环沙的特殊环境条件,赋予了防沙治沙的特殊使命。多年来,乌海人数十年如一日,向茫茫沙海宣战。

  位于甘德尔山东麓的市十七公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园,经过多年的不懈治理,让饱受风沙侵蚀的2200亩荒漠化土地变成了绿意奔涌的林地,这里林地面积、植被盖度不断增加,上演了“绿进沙退”的奇迹。

  从满目黄沙到有风无沙

  “你看,现在即使有风也没有扬沙。”6月15日,市十七公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园内,工作人员徐云山张开手掌,感受着风穿过指间的凉爽,但未见有沙尘悬浮空中。置身郁郁葱葱的林海,他记忆深处荒芜的场景,总让他有恍如隔世的错觉。

  时间倒退十年,这里还是一片荒原,只有几座干打垒土屋零星地散落在旷野,寸草难觅。如今,这片占地2200亩的示范园中挺立着近20万株树木,在骆驼山矿区与甘德尔山生态景区间形成一条庞大的“绿色长廊”。

  “过去,这里遍布沙沟、流动沙丘,是一片不毛之地,我们十几个人在沙地上搭了工棚,吃住都在这儿,中午也不回家。可这里是漏沙土壤,向下挖1米就是沙地和石头,想种树真是太难了。”徐云山说。

  2014年,示范园建设之初,摆在工作人员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供水问题。当时,这里只有蓄水池和灌溉泵站作为基础,由于所处位置距黄河落差极大,根本无法引水,连工人们吃水都是靠从外面拉水实现的。树要成活,水不可少。水的问题解决不了,沙是治不了的。工作人员从水入手,勘探道路、接电,建成了高扬程梯级泵站,逐级引水,又打造出3个人工湖,引水难题终于解决。

  风沙是摆在工作人员面前的第二个难题。徐云山说:“前脚辛苦挖好的树坑转眼就被黄沙掩埋,风沙大,苗子的根就会被吹干,特别影响成活率。”工作人员种树时,天上刮着黄沙,脚下是无尽的黄沙,他们常常在天还不亮时就开始铲石头、平沙丘,从早干到晚,扒拉两口饭就继续手头的工作。面对茫茫沙海,大伙儿没有丝毫畏惧,在日复一日的风沙天气中,一次次种下树苗,再一次次扶正被刮倒的树苗,用脚重重踩实土壤。在徐云山他们眼中,一定要保证树的成活率,全然没有理会天气的风云变幻。

  就这样,一排挺立如“卫兵”的杨树、樟子松等,作为防护林被艰难种下。后来又种植了十几万平方米的“沙打旺”,在茫茫沙海,紧紧锁住高低不平的沙丘。

  示范园所在的区域东侧为骆驼山矿区,西侧为国家级四合木自然保护区,这里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是我市水土流失和土地石化、沙化最严重、最需要治理的地区之一。在治理过程中,示范园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先后种下了紫穗槐、紫叶李、枣树、山楂等适合本地生长的42种植物,根据光照等情况分区域试种,它们中80%都十分适宜本地生长,这条狭长防护林带就在一步步地开拓与试验中逐渐成形。

  与此同时,为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园内敷设管道、改造土质工作同步进行,配套布设了绿化灌溉管网,使园内全部林木实现喷灌、滴灌的节水灌溉技术,形成合理的生态绿化用水灌溉制度,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此外,示范园还通过“地形地貌整治+植被恢复”模式,采取种植乔木、灌木,植草及封育保护等措施,经多年养护、监测、评估,充分发挥了修复植被优化选育示范作用,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力也日益凸显。

  目前,园区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15%提高到80%以上,在骆驼山矿区与四合木自然保护区之间形成的生态防护林缓冲带,不仅改善了矿区周边生态环境,也为保护植物中的“活化石”四合木构筑起了一道生态安全屏障,有力推进了我市荒漠化治理工作。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市十七公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园不仅构成了城市的“绿肺”,还肩负着新增水土流失治理效果的监测示范职责。

  示范园实施水土保持信息化监测项目,设有4个风蚀点、1个水蚀点和1个卡口站,建成自然坡面径流观测场、风蚀监测观测场、水土保持监测实验室,开展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水土流失状况及其防治效果等方面的动态监测,为我市生态建设、强化水土流失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在园内一处监测点,徐云山仔细查看集沙仪内的情况。每隔一个月,工作人员都会称量集沙仪内的沙土,定期取样并分析比对数据,检测不同侵蚀类型区的水土流失动态、水土流失因子等内容。“集沙仪是监测风沙流的一种仪器,带有尾翼,可利用风力驱动尾翼使其摆动旋转,收集沙尘,监测区域风蚀量、降尘量、气象及土壤水分等情况。观测周期越长,数据越具有参考性。”徐云山说。

  通过数据比对,工作人员发现了可喜的变化。

  近几年,乌海湖东岸水土流失数据明显降低,流入乌海湖的泥沙量也逐年减少。2021年至2022年,我市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060亩,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近5.7万亩。

  保持水土,要不断增加植被覆盖面积,这一过程中,既要解决叶子问题,也要解决票子问题。近年来,示范园积极试种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林木品种,探索以经济作物助力水土保持治理的新路子,让经济林成为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发挥经济效益的作物,走出以林养林的新路子。如今,示范园逐步强化产学研方面工作,引进水土保持新技术、新措施、新产品,为筑牢我市生态保护屏障发挥更大作用。

  示范园内,山楂树花开烂漫,紫叶李、马兰等植物错落其中,形成大片彩色景观。俗话说,树木三分种七分养。示范园建成后,养护工作自然成了重中之重。为更好地养护树木,示范园引进专业企业共同运营。“一般开春开始剪枝,3月底完成第一遍浇水,并根据气候、雨水情况,及时施肥。如遇有病虫害情况,必须紧急处理,以防感染其他苗木。”企业管护人员樊红说。

  漫山遍野的绿海,徐云山总是看不够,每天在园里走一遍下来,至少要2个多小时,一天走1万步更是常事。每天他都会细致开展巡护工作,哪棵树生虫了,哪片林子有火灾隐患,都必须重视,一旦发现问题,就立即推动解决。“在水土保持工作站全体工作人员的辛苦努力下,终于建成如今绿意盎然的示范园。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我们不仅要留住绿,更要守好绿,把我国北方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徐云山说。

关闭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