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好的春天里,《乌海日报》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积极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通过撷取最鲜活的素材,发掘最真实的故事,采写更多“沾着泥土、带着露水、冒着热气”的报道,讲述乌海人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
在我市活跃着一批摄影爱好者,他们喜欢背上相机,用脚步丈量乌海的山水,用镜头记录城市的变化。这个群体20多年前,只有几十个人,如今达到专业水准的就有数百人,爱好者更是不计其数。从最初的胶片摄影到后来的数码摄影,再到如今的手机摄影,摁下快门成了大家最享受的时刻。
如今,参观各类摄影展览、摄影大赛,学习摄影技术等成为乌海人休闲生活的新追求。
摄影如师 带我步入新天地
吴凤英退休5年,摄影近4年,她说,摄影让她重获“新生”。
“刚退休的时候,一下子闲下来,让我觉得生活失衡了。那一年,我每天晚上从网上搜老电影看,凌晨三四点才睡觉,日夜颠倒的生活很快就让身体出现视力下降、血压升高、心脏不适等症状,一年住了两次医院。”吴凤英说。
“有一天,我在乌海湖畔散步,看到一位男士端着相机在那儿‘咔咔咔’,那份专注和投入,让我十分好奇,便上前与他攀谈。这一谈我便被‘忽悠’到老年大学,开始了我的行摄之旅。”吴凤英说,这位男士就是老年大学的讲师,我市摄影协会的副主席李生伟。
“开始学摄影后,我买了部单反,每天随身携带,走哪儿拍哪儿,拍天空、拍鸥鸟、拍沙漠、拍草原、拍山水、拍城市,那些被我收录进镜头的景色,都是让人心灵震撼的‘乌海美’。”吴凤英说。端起相机的那一刻,吴凤英仿佛步入了新天地,在蹲守、抓拍、追拍、回看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奇与美好。“去年,我在山里拍到了岩燕,一群非常可爱的小精灵,它们喜欢在山崖上筑巢。我守在那儿拍了三四个小时,喂食、觅食、交流、游戏,我不停地摁下快门,不断地收获惊喜。”吴凤英说。她看到燕妈妈喂食时,小燕子很有秩序,它们一个吃完就换下一个;它们还有明确的分工,如果觅到食物,会先派一只鸟过来侦查,然后再合力运输或分享食物。这些发现也带给吴凤英巨大的喜悦。“可以说是摄影让我留意到了那些以往生活中从未发现到的美好。”她说。
摄影带来的收获就像一条流不尽的河,拍摄的时候是一种感觉,回看的时候又会有新收获,每次看都有不一样的体会。前几天,吴凤英和摄友们一起到高山草甸采风。他们在一条碎石崖上看到了一棵盛开的蒙古扁桃。“周围多是灰色,连杂草都不多见,却有一树开得灿烂的桃花,我们惊艳于它的美丽,也惊叹于它的坚韧。这么大一株树可能生长了上百年了,蒙古扁桃就是这样令人佩服。”她说。
吴凤英还会约上朋友到外地采风,她拍过武汉大学的樱花,也去坝上草原拍过成群的牛羊,还到宁夏拍摄层层叠叠、碧蚰堆云的梯田,甚至还寻访了兰州的古镇,用相机记录下古梨花的风姿。“是摄影让我进入了新天地。”吴凤英说。
像吴凤英这样的摄影爱好者在我市还有很多。说起摄影学习,大家各有“门道”。“可以跟着那些有拍摄经验的摄影达人学,也可以到老年大学摄影班学习,还可以从网上看教程,只要你愿意端起相机,就会有所收获。”一位年近8旬的摄影爱好者告诉记者,学习摄影让她感到身体中又注入了新鲜血液,相机拍下了大自然的奇观美景,记录下宁静的幸福时光。
摄影如窗 为我开启新世界
严星的相机里多是纪实人文风格的照片。他说,他喜欢把镜头对准那些真实发生且有故事的人。三年前,他偶然发现摄影能更快速、精准地记录下他想表达的故事,多年的美术功底让他在拍摄时更是得心应手,以至在选角、构图、色彩配比等方面非常出彩。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借助那些照片所传递出的情感,那是一种足以让人沉思的厚重感。
在严星看来,摄影是他充盈自己最好的方式。当他背着相机,想要寻找或记录的时候,心灵和眼睛也敏锐起来,他好像拥有了一种本能,透过镜头便能读懂别人,不管是一个眼神,还是一个背影,或者是一双布满生活痕迹的手。
“我拍过一组照片名为《换装》,拍摄对象有环卫工、小区保安、煤矿工人、修鞋匠等等,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就在我们身边,很熟悉但也很容易被忽略,他们的存在感被包裹在制服或人们的固定印象里,但当这些人换上剪裁讲究的礼服,戴上好看的首饰时,脸上会流露出与平常不一样的表情,在这份表情里有熟悉的质朴,也有陌生的惊讶,还有那掩饰不住的羞怯,很美丽,也让人很心疼,因为连他们也常常忽略那个可以闪闪发光的自己。”严星说。
为了积累更多的摄影素材,严星已经养成了“没事儿就扫街”的习惯,最初他只是背着相机走遍乌海的大街小巷,后来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去“扫一扫”。
有一次,严星和另一位喜欢纪实摄影的好友张磊到宁夏采风,路过一个农业基地打算去买点青菜,却偶遇了一帮来自贵州的小孩儿。“他们是跟着务工的父母来这里,有的还穿着少数民族服饰,虽然脏兮兮的,但笑起来天真烂漫,十分好看。我和他们聊天,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一个9岁的小女孩收菜速度是大人的3倍,一个5岁的小男孩一放学便帮父母干农活,这里的孩子都会洗衣做饭,我们用相机记录下这些孩子的坚强和乐观,也因为这一次的拍摄,我们与当地多个部门联络,帮助孩子们解决了异地上学的问题。”严星告诉记者,这次拍摄让他更加坚信纪实摄影的意义与价值。
“我和朋友还走进养老院,用相机记录老人们的快乐与烦恼;我们也会到乌海湖畔,记录下鸥鸟翱翔的美丽画面;我们也会走近各行各业的乌海人,用镜头呈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严星说。这些被照片记录下的故事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他的照片曾连续5周在fotor(一个拥有2.5亿用户的图片平台)获评“灵感照片”,并在我市多次获奖。严星本人也成为富士相机、像素蜜蜂、fotor的签约摄影师。
随着我市摄影氛围日渐浓厚,像严星这样爱玩相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他们多是“80后90后”,甚至还有“00后”。这群年轻人青睐这种直观生动的图像表达,认为摄影教他们融入周围世界,带给他们心灵的安慰和餐桌的面包,甚至可以让他们拥有洞察世界的本领。
摄影如眼 人间处处皆美景
张国栋是一位资深的摄影发烧友,57岁的他有近30年的摄影生涯,是我市摄影协会的理事。用他自己的话说,摄影已经是身体的一部分。他不管走到哪儿,身上即使没带摄影器材,他也会用一颗“摄影之心”,去寻找或留意那个最佳的角度或时机。
张国栋经营一家照相馆,平时也教徒弟。“要想掌握一门技艺,就要熟悉这个东西。”张国栋传授给学生的拍摄技巧没有太多花哨,他总是让学生从了解手中的相机开始。他说数码摄影的成熟技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摄影师,照相也不再像从前那样“门槛高”,而是变成了人人都能“随手拍”的摄影人。
“我们最早用的是胶片相机,在操作上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因为考虑到胶卷和冲印成本,所以每按一次快门都慎之又慎,”张国栋告诉记者,早在20多年前,乌海就有一群喜欢玩摄影的人,他们一有空就跑到乌海的山里寻找风景,那时候人们背着相机、骑着自行车,走遍了乌海的每座山、每条河,虽说没啥户外装备,晚上冷的时候就点上一堆篝火,但那时的摄影岁月成了张国栋人生中很宝贵的经历。
如今的张国栋,不太在意手里拿的是什么器材,他甚至不刻意追寻构图比例、色彩搭配等,他更注重的是照片里的内容,以及拍摄时的心情。“从2017年开始,我几乎‘每天一拍’,用摄影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拍摄的内容有城市、有风景、有人物,见着什么拍什么。”张国栋说。在与摄影相伴这么多年,他已经将摄影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如果外出旅游,我就会提前了解那里的每一处风景,会提前设计最佳角度,然后等到了地方,很快就能进入最佳拍摄模式。”张国栋告诉记者,摄影就是他的“诗与远方”。
35岁的杨成在两年前开始学习摄影,他是为了记录女儿的成长和家人团聚。“我女儿上幼儿园了,我想用相机记录她的成长。和家人的每一次相聚,我都想摁下快门,用相机记录那些幸福的时刻。”杨成说,“之所以想到这种方式,是源于内心的遗憾,母亲离开我们后,我才发现竟然没有一张完整的全家福。”
从最初的手机拍照,到后来专门学习摄影,杨成踏上了“发现美、记录美、寻找美、创造美”的摄影之旅。他拍女儿的笑脸与成长、拍家乡的发展与变迁,也到外地拍摄别样的风土人情。“拍照还让我喜欢上了读书。”杨成说,“要想拍出有内涵的片子,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在学习摄影的这两年多里,杨成读了100多本书,因为心怀摄影,他成为了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除了拍摄人物与风景,杨成还用镜头记录了很多“可爱的人”。“这是在暴雨中坚守的交警,这是在晨光熹微中工作的环卫工,这是登高作业的光明守护神,这是大型活动中服务的志愿者……”他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在他看来,只要心中存有发现之眼,处处都能找到拍摄题材。
摄影几乎给所有人都留下过美好的感受,不管是大师级的摄影家,还是初入门的“菜鸟”,他们对摄影都有一种近乎诗意的期许。他们想通过自己的镜头让世界变得更美、更鲜活、更生动,也想让更多的人收获喜悦与感动,这何尝不是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摄影器材的升级与普及,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摄影师”,成为记录美好、记录真实、记录变化的观察者,他们因此也收获了更加精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