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近年来海南区人民追求的一个梦想和目标,为了这个梦想和目标,海南区人民上下齐心,一直在努力奋斗着。今年,海南区以农贸市场提标,垃圾转运站、公厕升级改造,搬迁城区废品回收企业、拆除私搭乱建等为重点,继续深化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为突破口的全民“双城联创”攻坚战,刷新了城市“颜值” ,让海南区变得更文明、更美丽、更宜居。 ——题记
■亮点一: 按下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加速键”
黄河农贸市场、金海农贸市场、和平小区北便民市场、滨河便民市场……曾经,海南区城区农贸市场普遍存在基础条件差、设施简陋、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2015年,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海南区对黄河、金海等农贸市场进行改造,从外部的卫生环境到牌匾的统一制作,从排水设施的改造到商户外围墙体的统一粉刷……
2017年,海南区又升级改造完成和平小区北的便民市场,曾经“通透”的市场装上了一个气派而高大的拱状门,上面写着“便民市场”四个大红字;一个个遮阳伞被整齐的彩钢房所替代,经营者再不怕刮风下雨了;或摆于地上,或放于凳上、车上的食品也都整齐地摆放上了柜台,便于顾客挑选而且卫生。今年,海南区不仅进一步对黄河、金海等农贸市场进行提档升级改造,还让旧滨河便民市场喜迁新居,使滨河便民市场旧貌换上了新颜。
6月26日,冒着小雨,记者走进6月中旬喜迁新址的滨河便民市场,里面紫的茄子、绿的辣椒、红的西红柿以及土豆、芹菜等新鲜水灵,整齐地摆放在蔬菜区里,吸引着顾客的目光;副食区里,白胖胖的馒头、酱红油光的卤味以及飘着油香味的葱油饼“住”在透明的展示柜里,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水果区里,粉红着半边脸的桃子,滚圆着肚子、条纹分明的西瓜,黄中透红的杏子,像绿宝石般的葡萄,正静等着人们的挑选……
今年6月前,武健还在曾经的旧滨河便民市场经营熟食。搬在新市场后,武健感受到的不仅是环境上的改变,生意也比以前红火了。
“以前旧滨河便民市场是露天市场,设施和环境卫生都跟不上,我卖的是熟食,对卫生的要求就更高。全封闭的熟食车是我自己备的,可市场的环境卫生我却没办法。如今搬进了新市场,不再露天经营了,刮风下雨天我们也能出来销售。再加上分区域经营、保洁人员随时保洁以及防电子蚊蝇灯的设置,都是旧市场所不能比的。环境好了,居民喜欢来了,我们的生意也就更好了。”武健说。
正像武健所说,市场环境好了,居民也喜欢来了。朱瑞并不住在滨河市场附近,可早晨在散步时发现了设在居民区的滨河便民市场,她便走了进来。
“进来一看,这里的蔬菜新鲜;馒头摆在玻璃柜中,干净卫生,我就买了些准备中午吃。”朱瑞说。
朱瑞是随意逛逛,而住在滨河小区的杨福根则是经常逛逛。
“我家离这儿近,所以经常来。以前为了图省事也会到旧滨河便民市场买菜,可一看到那儿的环境,心里就有些打鼓,总感觉那儿销售的蔬菜、水果质量不好,更别说买熟食了。如今,新滨河便民市场建成,这儿环境好,我们买东西也更放心了。”杨福根说。
滨河便民市场里,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二中队中队长薛其正和同事一起执勤,他告诉记者,新建的滨河便民市场占地800多平方米,共设有36个摊位。按照“双城联创”的要求,不仅对蔬菜、水果、副食进行了经营区域划分,为各副食摊位上了透明防尘罩,还要求保洁公司为市场配上了清洗车,使清扫过程实现无尘。
走出滨河便民市场,记者来到黄河农贸市场,此时雨并未停,但黄河农贸市场西门前,兰俊俊冒着小雨忙着摊砂浆。
“市场在进行升级改造,我们也要加紧施工。小雨不影响施工,早点完工,有些市民买菜就不用绕道东门了。”兰俊俊说。
为了让市场进一步升级,今年海南区预计总投资150万元的黄河市场给排水工程,将建设2条管径DN400、总长459米的HDP双壁波纹管排污管道,可有效解决市场内生活污水和雨水排放问题,同时,还将对金海农贸市场、区十八中北侧便民市场等处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改善提升居民购物环境。
●记者手记
小市场装着大民生。农贸市场既是城市文明的窗口,又关系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与千家万户的生活息息相关,管理好农贸市场是民生所系、政府之责、公共服务必需。
随着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对破解农贸市场“脏乱差”管理难题,提升购物环境质量、提高消费便利度、确保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农贸市场管理水平、管理理念的创新成为了新的课题。
海南区滨河市场喜迁新址,旧貌换新颜。这是海南区推进“双城联创”的一个缩影,更是区委、区政府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的最好体现。从2015年至今,海南区不仅加快推进大型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还用心关注着开在小区附近的小型便民农贸市场的建设与提档,让越来越多的百姓享受到农贸市场改造带来的便利,从“小细节”上体现出“大关爱”,让城市更有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