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铺好路 助致富——脱贫攻坚看海勃湾之三
发布时间:2020-10-15 11:42:30 作者:海渤湾区 来源: 浏览次数:

  这是一片希望蒸腾的土地。

  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候,到海勃湾农区转一转,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百花争妍、美不胜收的鲜花种植基地;小院深深、美食飘香的农家乐;果实累累、丰收在望的采摘园……这些各具特色的乡村业态遍布整个农区,把乡村原野变成休闲胜地,也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海勃湾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开始于2014年,经过几轮的精准识别,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605户、1264人。分析致贫原因,除了少数孤寡老人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致贫外,大多是因病致贫或者残疾人家庭就业难致贫。在此情况下,海勃湾区因户施策、对症下药,一对一进行帮扶,截至2018年底,海勃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4%降至0,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大幅上涨。

集体经济人人夸  打工不用远离家

  国庆佳节又喜逢中秋,这几天海勃湾区中河源社区的花卉种植基地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客人。参观的、买花的,带着孩子来观察花卉生长的……游客们的纷纷赞叹,让养花人笑逐颜开。

  今年56岁的郭改枝是一位养花人,也是已经稳定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郭改枝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她家里的主要收入除了几亩玉米地收成之外,就是儿子当保安的微薄工资,母子俩相依为命,没有多少存款。“我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好,儿子收入不高,还没有结婚,一想到万一遇到点什么事儿家里没有多少钱,心里就紧张得不行。”郭改枝说。

  同村的贫困户项英俊日子也过得很是艰难。50岁的项英俊妻子有智力残疾,女儿还在读大学,全家人只靠低保和他打零工的收入为生。“出门打工就照顾不了妻子,在家照顾妻子就不能出门打工,一想到我们夫妻岁数大了,孩子还没毕业,心里就没着没落的。”他说。

  如何才能解决他们的难题?中河源社区驻村工作队动起了脑筋。中河源社区是水源保护地,不适合大面积搞种植和养殖,贫困户只能外出打零工,没有稳定的收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书记郭智邦琢磨起了社区里闲置的60多亩土地,他计划用这些土地与合作社签订协议,这样不仅有了村集体收入,还能让社区里的贫困户来打零工。

  今年3月,中河源社区花卉种植基地项目落成,领恒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种植技术。基地很快建设了1个连栋大棚,并利用闲置土地种植了三色堇、月月菊、一品红、小丽花等花卉,致力于打造成一个集观光、种植、销售于一体的花卉种植基地。

  郭改枝、项英俊也能到家门口打工,基地一年四季都有用工需要,以郭改枝为例,已经连续开了3次工资,合计收入5200元;项英俊也跟合作社签订了用工合同,全年下来至少增收1万元。

  近年来,海勃湾区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结合实际、因村施策,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村集体经济产业支撑、品牌培育上下功夫,带动农区居民增收致富。从2018年开始,各村集体经济实现递增,总收入达到31.9万元,平均每村收入达到5.32万元。

  像中河源社区的花卉种植基地就是利用土地参股发展集体经济的方式。此外还有巴音乌素村与百草谷合作,实施金银花、欧里果、黑枸杞种植项目;利用人工湖实施鱼雁养殖项目都实现了集体增收,同时让贫困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除了土地参股,还有集体投资、资金入股、村企合作等模式,王元地村成立鸿星专业合作社,2018年实现收入2万元,其中村集体收益1.64万元;建档立卡户受益400元/户,2019年实现收入5万元,2020年预计总收入达到12万元;新丰村与天合谷合作,实施粮油加工销售项目;巴音乌素村、新园社区入股润森教育基地,打造青少年全面发展实践课堂;王元地村与丹丹农家乐、蒙和顺农家乐合作,提升农区农家乐服务档次水平;团结新村、新地村分别与云飞农业公司、蒙根花农业公司合作,提升农区采摘观光发展水平;团结新村同富专业合作社流转村内闲置温室,以“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固定分红+二次分红”的方式,实施草莓采摘和蔬菜配送项目,2018年实现收入2.5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益2.38万元、建档立卡户收益400元/户。

志智双扶聚合力  优质产品走出去

  都说扶贫先扶志,志智双扶才能激发贫困人群的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海勃湾区根据资源优势和贫困户实际需求“对症下药”,把产业项目与农区居民意愿相结合,近期脱贫与长远致富相结合,对有劳动能力且有经营能力的农区贫困户,鼓励其发展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及农家乐等产业,采取“两免一贴”的方式对有种养殖意愿的贫困户提供资金支持,让贫困户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观念转变。

  家住千里山镇巴音乌素村的赵子清就是一例。今年60多岁的赵子清是位残疾人,年轻时干活儿失去了右手,妻子乌云高娃常年患病,“要是没有低保,仅靠几亩地和几只羊,一年收入连1万元也达不到。”赵子清说。 2014年,赵子清被纳入巴音乌素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帮助他早日脱贫,扶贫工作队鼓励他搞养殖,他也大胆地表示,想要养几头牛。但买牛资金对他来说有很大的压力,一想到要“背债”,赵子清就犯了愁。然而,政府贴息贷款让他又鼓起了信心,赵子清先是贷款5万元买了20多头牛犊,又不断地调整养殖规模,不但实现了自家收入翻番,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

  像赵子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脱贫攻坚会战打响以来,海勃湾区先后投入57.1万元实施庭院养殖项目,贫困户受益133户274人,每户年收入平均增加8000到10000元。

  在千里山镇团结新村,说起“老韩家”,基本是妇孺皆知。“老韩家”不只是贫困户韩生海的家,还是千里山镇一个著名的品牌,产出的“普罗旺斯”西红柿美名在外。

  韩生海一家都是残疾人,妻子没有劳动能力,孩子右眼患有遗传性严重弱视,日子曾经过得十分艰难,别说有存款,家里一年到头连肉都很少能吃到。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韩生海在扶贫专干的建议下,先后搞起了养殖和种植业,尤其是大棚里出产的“普罗旺斯”西红柿,因为口感好、无公害而颇受欢迎。2月份下苗、5月底收获,4分地的柿子,小半年就卖了16000多元。团结新村也及时替他申请了“千里山镇老韩家”的品牌商标,有了“品牌”威力加成,老韩又栽种了半棚草莓西红柿,市场价格16元1公斤,收入又增加了不少。

  除了老韩家,千里山镇的“老高家”也有的是优质产品。为了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高贵新搞好种植业,从下种开始扶贫干部薛庆峰就全程参与,老高种的黄瓜品种叫“亮绿”,一片叶子就能挂一根黄瓜,一棚顶过去两棚的产量,再加上种植精心全用有机肥料,口感自然差不了,经过薛庆峰、杨明轩等扶贫干部的“努力营销”,老韩家的西红柿、老高家的黄瓜名扬全城。东西卖出去,收入自然也就高了,以“老韩家”为例,以前年收入不足一万元,现在翻十番不成问题。

先富后富都能富  努力铺平就业路

  想要致富增收,先富带动后富的作用不容小觑。海勃湾区脱贫攻坚战略里,抓好龙头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就业,从而实现家庭增收,也是重要的一环。

  建档立卡贫困户张俊义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在千里山镇新丰村的黄芪种植区打工,每个月都能有2600多元的收入。新地村居民尚桂芳也是如此,尚桂芳的丈夫李社清在2015年时因患胃癌做手术花了10万多元,3个孩子当时又都在读书,每年学费就要4万多元,尚桂芳家的生活一下就变得一团糟。

  2018年,李社清病情复发,再次手术花费40余万元,但仍然没能挽救他的生命,这对这个不幸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也是在这一年,尚桂芳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帮助她走出困境,2019年,扶贫专干鼓励她搞起了养殖,先后养了猪和鸡,后又在云飞农业的葡萄采摘园中找到一份工作,每月工资约2500元,再加上低保、土地流转、产业帮扶和村里集体经济分红,作为正常脱贫继续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尚桂芳家的生活正在日益改善。

  记者了解到,海勃湾区在抓好汉森、云飞、蒙根花等存量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引进百草谷中药种植、维德康中药材加工等项目,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供就业岗位1190个,累计安置贫困户就业165人,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

  除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就业作用,扶贫干部们还积极帮助贫困户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新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树华、张树清,王小六等就在启迪城市环境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乌海项目部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每月都有了固定的收入,贫困户高二虎则被推荐去工业园区从事洗布草的工作,每月固定收入两三千元。

  各村的公益岗也主动向贫困户家庭开放,中河源社区新修了5座水厕,其中一座在贫困户高改珍家门口,于是清洁卫生的工作就交给了高改珍,她每月能领取1800元的工资。贫困户刘子平早年因病致贫,一直在外打工,不能干重活儿,每个月微薄的收入只够一家人勉强维持生计。扶贫干部郭智邦帮助夫妻二人在本地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刘子平每月的工资有3500元,比之前高了不少。他的女儿刘佳2019年7月从包头师范学院毕业后,社区也积极吸纳她从事临时工作岗位,每月工资2600元,最近又顺利地考上了社区网格员。

  “总而言之,不管是就业还是从事其他,能实现增收,进而脱贫致富才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中河源社区第一书记郭智邦说。

  作为全市脱贫攻坚的一大重要战场,海勃湾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就是我市全力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感,让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的一个重要缩影。截至目前,全区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户99人中,有31户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29户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75.6%的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

  依据开发式扶贫战略,经过各项脱贫攻坚工作措施落地落实和贫困户自身努力,如今在海勃湾区,建档立卡户们增收致富早已实现从“无门路”到“有门路”,从“有门路”到“好门路”的蜕变,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不管是发展种养殖业,还是在家门口参加集体经济,又或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所有人都在为了稳定脱贫奔小康而努力,那颗名为“幸福”的种子,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关闭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政府网 乌海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网站维护电话:0473-8992631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
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