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农”墨重彩绘“丰”景——海南区农业和农区经济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20-11-12 15:43:53 作者:王颖 来源:乌海日报 浏览次数:

  葡萄园中如玛瑙般晶莹的葡萄,从7月底上市到10月初,两个月的时间已基本完成销售;猪肉、羊肉、牛肉等农产品价格“飘红”,农区养殖户喜滋滋畅谈收入;好品质的“巴音宝”和保元鸡蛋,不仅得到市民称赞,也站稳了市场……时值深秋,行走于海南农区,虽然田间地头的小麦、玉米、水稻都颗粒归仓,但大型养殖场里、农户的小型养殖圈中,猪“哼哼”、羊“咩咩”、牛“哞哞”的叫声和鱼塘里鱼儿划出的涟漪,都令人感到丰收的喜悦犹在。

  农业强则基础稳。多年来,海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着力优化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宽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农区增色的有效途径,推进农业和农区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今年,海南区农作物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玉米种植面积4.5974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90.1%;小麦种植面积0.134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1.2%;水稻种植面积0.3355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00%;蔬菜及设施农业种植面积0.09万亩,较去年增长50%;新植葡萄面积300亩,葡萄种植面积达1.1337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5.9%。与此同时,海南区大力发展生猪、蛋鸡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适度发展育肥牛羊,逐步形成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植养殖结构。上半年,海南区牲畜总存栏量为7.74万头(只),同比增长15.5%。

  强规划重引领

  让乡村焕发新活力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是很多人向往的田园梦。

  而今,在海南区,随着脱贫攻坚战捷报连连,美丽乡村由内而外焕发出活力,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在变成现实。

  羊路井、四新村、一棵树村、东兴村、渡口村、万亩滩村、曙光村、赛汗乌素村……无论走进海南区的哪个村,但见四通八达的道路干净整齐;房前屋后花繁叶茂、绿树成荫;错落有致的农宅宽敞明亮、温馨暖人;连片的沃野环绕村庄,蕴藏着丰收与希望……书中的桃源,早已驻进了海南农区。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海南区不断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振兴方案,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搞建设。海南区印发了《关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农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编制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相关配套规划》,确定了农区空间体系格局为“一轴两区三心多节点”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架构,明确了农区五年工作具体举措和2035年远期目标。

  规划,为农区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今,腰包日渐丰实的海南农区居民,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美丽庭院、美丽产业成为美丽乡村的标配与追求。

  为了让农区更美,海南区深入实施农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垃圾处理、厕所改造、污水治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四好农村路”建设、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程,开展“十县百乡千村”示范行动。2019年,海南区启动实施农区污水收集、垃圾处理、厕所改造三项工程,8个村民小组实现了污水收集处理,5座垃圾转运站建设完工,农区户厕改造累计完成1133户,规模以上养殖企业粪污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全部完成;2020年,启动东兴村示范村建设,全面落实好农区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扎实开展“厕所革命”,使农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赛汗乌素村获评自治区“十县百乡千村”示范村,巴音陶亥镇获评自治区第六届文明村镇。

  海南区推动质量兴农,构建农区“3+3”产业体系,着力发展优质葡萄、生态养殖加工、现代科技农业三大主导产业,推进葡萄全产业链发展,不断扩大葡萄、食用菌、蛋鸡、生猪等特色种养业规模;打造商贸物流、健康养老、休闲观光农业三大培育型产业,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以乡村旅游、农家乐、观光农业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实现“旅游+体育+农业”进一步融合。

  抓落实重特色

  加快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万亩滩村的面粉加工厂紧紧围绕“扶贫”主题,优先收购、加工村里建档立卡户种植的小麦,并优先雇佣建档立卡户到面粉厂打工,解决了当地农户小麦、水稻加工难、销售难等问题。同时,“巴镇万亩滩”品牌面粉,今年更是在呼和浩特市乌海印象城市展厅“亮相”。

  在曙光村,亚葳高效农业示范园项目正顺利进行。占地800余亩、一期建设108栋冬暖式大棚的亚葳高效农业示范园的建设,不仅可为曙光村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心剂”,也将为我市乃至周边城市居民的“菜篮子”添上更多的绿色蔬菜,更可带动周边农区居民就业。

  万亩滩村的面粉加工厂、曙光村的亚葳高效农业示范园、羊路井村的凯尔威农业公司、赛汗乌素村的阳光田宇国际酒庄、四道泉村民小组的肉驴养殖……海南区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坚持把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把培育农区居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加快农业提质增效的“助推器”,进一步扩大葡萄、蛋鸡、肉驴等特色种养业规模,引进实施格瑞葡生物科技葡萄深加工系列产品项目,推进葡萄全产业链发展。同时,有序推进万头肉驴养殖基地、光伏肉羊养殖基地、万头商品猪养殖基地等畜产品输出项目的规划建设,并开工建设碱水虾养殖项目,投产30万只蛋鸡养殖项目。

  在深入推进农区产业革命过程中,海南区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紧抓新型主体培育,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区居民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金融政策扶持、产业政策引导、政府农投公司搭建平台等多种形式,促使农企与农区居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收益分红、订单收购、土地流转、就业创业等多种联结模式。2019年,海南区农业企业与农区居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比例达到72%,紧密型利益联结比例达到54%,有效保障了农牧业健康发展,农区居民持续增收。同时,进一步分析研判各村特点及优势,通过盘活资源、资产,成立经济合作社,加大招商引资等方式,引导各行政村壮大村集体经济。

  海南区积极落实国家、市级农机具补贴政策,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同时,推进农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开展农药、化肥、地膜等投入品减量工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强农药销售使用环节监管,规范抽样检测和监管,实行周报制;规范农资经营户经营资格,完善农资经营户档案和追溯体系。

  如今,随着主导产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农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海南区农业发展渐入佳境,农区居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2019年,海南农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383元,比2018年增长10.8%。

  一个个美丽乡村跃入眼帘,一个个带动农区居民增收致富的农业项目落地生根……在海南区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一幅仓廪实、瓜果丰、百姓富、乡村美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关闭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8992631,邮箱:whdsjz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