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微光成炬 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2-03-03 09:11:10 作者:段维娜 来源:乌海日报 浏览次数:

  总有一些温暖,尽管微小,却足以给人最深的抚慰。这些温暖如点点星火活跃在各类公益活动中,忙碌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为素不相识的人送去帮助和关爱,用实际行动为城市文明添彩……微光成炬,向光而行。他们身披红马甲,有着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近年来,我市紧密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志愿服务发展新思路,突出思想引领和群众需求,积极打造品牌文化阵地,着力推动“我帮你”志愿服务活动走实走深,切实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开展。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实名注册志愿者11.47万人,志愿服务队数量达到748支,志愿服务活动总时长超过700万小时。

  2021年,自治区委宣传部、文明办、民政厅、团委、妇联举办了全区“我帮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我市6个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全区“我帮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优秀项目称号。这些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用点滴爱心汇聚出暖心“阳光”。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请跟随记者的记录,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编者按

  凝聚正能量 传播好声音

  ——记市委宣传部“榜样在身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志愿服务项目

  古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个单位中,一个部门中,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以榜样为目标,引领我们不断向更好的方向前进;以榜样为镜,折射出我们自身的不足之处。

  在我市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历年来我市评选出的各级各届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通过组成“榜样在身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宣讲团,以巡讲巡演巡展等方式,常态化开展事迹宣讲、家庭教育、理论政策宣传、文明劝导、社会公益等道德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区、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赢得了市民们的广泛关注。

  近日,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宣讲活动”走进依林社区。活动邀请自治区身边好人骆燚、董永胜等参加,宣传凡人善举,弘扬时代新风。

  宣讲中,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召社会,告诉大家虽然每个人的工作条件不同、生活环境各异,但只要真心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每个公民都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成为生活中的道德模范和好人。听完宣讲后,社区居民张计锁说:“听了模范人物的宣讲,我感受颇深。有一股暖流在我的心中涌动,十分感动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感动他们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的助人为乐精神;感动他们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榜样在身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宣讲团志愿服务项目2015年成立,目前有65人参与其中,参与宣讲200余场次。各成员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宣讲身边人的先进事迹、创编文艺作品等形式,引领道德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有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市委宣传部创建科负责人张洁说。

  “急救”我们在你身边

  ——记“我帮你唤醒沉睡的心”全民公益急救普及培训志愿服务项目

  “你有命悬一线、起死回生的热望,我有争分夺秒、背水一战的赤子情怀……我是蓝天医疗志愿者,我为生命代言!”

  在乌海,有这样一支公益组织。它是我市唯一一支专业医疗志愿者救援团队,它就是乌海市蓝天医疗救援协会。协会成立于2015年,现有志愿者会员5700多名。他们,来自我市各医疗机构;他们,有更科学的医疗救援培训体系;他们,严于律己,对生命负责。

  刘海军是乌海市蓝天医疗救援协会会长,早在10多年前,他就坚持做爱心公益活动。“2017年起,我们协会开始定期进校园、进工厂、下乡村开展公益急救培训活动。这项公益活动的宗旨就是为社会、家庭、个人提供一个自我保护、救助服务的传播、医疗健康培训平台、公益志愿服务平台,通过线上宣传,线下培训,做到人人知晓,人人会做。”刘海军说。

  协会成立至今,每年以“心手相连点亮生命”开学第一课为主题,为在校师生及家长普及心肺复苏等常用急救知识。乌海市蓝天医疗救援协会会员深入各学校在开学第一天为师生开展“开学第一课急救”公益普及培训,讲解了现场急救中“黄金四分钟”的意义,详细介绍了最新版的心肺复苏流程。亲自操作心肺复苏及海姆立克法各个环节,同时讲解每一步的操作要点。“我们每年都会举行培训学习会,也深知学会这项技能的重要性,真的是关乎生命。”海区六幼教师陈婷婷说。

  不仅是路遇急情伸出援手,协会还致力于参与专业医疗救援及灾场救援,参与高考送考,在各社区、单位开展义诊,为大型活动提供医疗应急保障等;疫情期间,开展防疫消杀,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如“小太阳”般温暖人心

  ——记乌海科学技术馆“暖心”志愿服务项目

  市科技馆自2008年开馆以来,不断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市民科学素养;以科技教育展厅为载体,面向青少年开展各类科普活动。2012年科技馆成立“暖心”志愿服务队,现有会员215人,其中小志愿者180人,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全面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努力服务公众,倡导良好社会风气。

  “您好,欢迎来到科技馆,下面由我来带您参观,了解馆内知识。”走进科技馆,便能听到馆内的小志愿者专业且热情的介绍。据了解,为不断提升和创新服务水平,同时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2010年科技馆启动了“为孩子鼓掌”小志愿者讲解员服务活动,累计招募、培训“小志愿讲解员”800余名,参与全市各类志愿服务讲解活动千余次。小志愿讲解员的身影活跃在乌海科学技术馆的每个角落,成为乌海科技馆独一无二的靓丽名片。通过系统的培训学习,小讲解员掌握了讲解技巧和基本礼仪,锻炼了表达能力,加深了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小讲解员孙翊钦说:“加入小志愿者讲解员队伍使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同时还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为了激发小志愿者讲解员的工作积极性,除日常讲解外,辅导员老师还会安排小志愿者在展厅进行安全巡视,为游客参观进行指导等基础性工作。

  除了“为孩子鼓掌”小志愿者讲解员这一亮点工作,乌海科学技术馆“暖心”志愿服务项目还包含了科普宣传、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未成年人心理关爱、阳光助残、禁毒宣传、应急救护、青年志愿者艺术团等11个志愿服务项目, “暖心”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本着践行“我帮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神,经常活跃在社区、学校、农区、敬老院、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志愿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影响和带动着身边更多的人成为精神文明创建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理论讲坛接地气 百姓乐见政策明

  ——记林荫街道海馨社区“银发宣讲团”志愿服务项目

  在海勃湾区林荫街道办事处海馨社区,活跃着一支深受基层干部群众尊重和喜爱的“银发宣讲团”。“银发宣讲团”成立于2016年3月,是一支以煤矿棚户区搬迁和采煤沉陷区回迁“五老”人员组成的宣讲队伍,共有成员22人,年龄最长者75岁,平均年龄超过65岁,“银发宣讲团”因此而得名。他们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基层、进乡村、入企业、到学校,满怀深情、饱含忠贞、充满热情地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理论政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几年来他们一共宣讲600多场。

  作为“银发宣讲团”团长的肖挺喜,长年累月活动于社区、老年公寓、学校、企业、居民区,宣讲党的理论政策,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的讲解,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

  采访中,肖挺喜拿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他日常的宣讲工作。“平时只要有空,我就到社区走访群众、采集信息、宣讲……”肖挺喜乐呵呵地说,“出去工作一定会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大家想了解什么政策,自己都会记下来,几年下来笔记本都用了十几本。”

  “大家好,我是‘银发宣讲团’的成员郭文华,今天以快板的形式跟大家唠唠……”日前,在神华墨玉广场,海馨社区“银发宣讲团”的志愿者们以“文艺演出+理论宣讲”的方式,把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更通俗易懂的带给广大居民,使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据了解,“银发宣讲团”充分运用创新的、独特的、文艺的视角,大力创作富于时代性、把握规律性、体现创新性的文艺产品。比如,在疫情期间,制作《众志成城抗疫情》;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讲活动中,创作编排了三句半《扫黑除恶手不松》和快板书《扫黑除恶说三新》……除此之外,“银发宣讲团”还通过唱红歌、二人台、声乐演奏、京剧唱段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益人益己益家园

  ——记海区墨香梨园社区“益家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张姨,您腿脚不方便,我们拿上学习手册来家里给您讲讲。”

  “太好啦!欢迎欢迎!”

  2月25日,墨香梨园社区“红骑兵”宣讲团志愿者,走进辖区老党员张秀春的家中,为老人带去精神食粮与心理慰藉。“我有57年的党龄了,但是因为腿脚不好没法去社区参加学习活动,这些孩子们就上门给我送书,讲政策,眼花看不清,她们就给一页一页读,特别好!”张秀春老人激动地说。

  “我们‘红骑兵’宣讲团志愿服务团队主要开展政策理论宣讲、党史知识宣讲、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宣讲、健康知识宣讲等,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让党史学习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墨香梨园社区副书记刘珍梅说。

  据了解,“红骑兵”宣讲团只是墨香梨园社区“益家人”志愿服务团队中的一项,团队内还包括“助老益家人”“邻里凤姐”“红领巾”志愿服务团队。四支志愿服务团队所开展的服务项目各不相同,例如:“助老益家人”志愿服务团队是社区联合辖区内的爱心企业、爱心组织和爱心居民共同组建的一支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义诊、义剪、打扫卫生、敬老爱老等志愿服务活动;“邻里凤姐”志愿服务团队则是吸纳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及汇聚各种社会力量,组建的一支志愿服务团队,为居民群众调解矛盾、提供服务……

  近年来,墨香梨园社区以这四支志愿服务团队为主导,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协同+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广泛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突出党建引领、党员先锋作用,发挥党员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统筹整合资源,与社会组织、物业、公安、商业、医院、社会治理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形成合力,发挥优势共同服务群众。着力实现党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步而行,切实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实现凝聚群众、引领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做到活动有亮点、活动有特色、活动接地气。

  携手共育“团结花”

  ——记海南区泽苑社区“红石榴”志愿服务项目

  “孩子们,今天老师教你们用超轻黏土做不同民族的娃娃,好不好?大家要细心观察,他们的头饰和服装有什么不同……”2月25日,在海南区泽苑社区内,社区志愿者正教孩子们使用黏土制作手工,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

  “我今天捏了一个保安族的泥人,以前我并不知道保安族这个民族,今天我知道了,他们穿着鲜艳的衣服,女孩还扎着长长的辫子。”9岁的张雅萱说。

  近年来,海南区泽苑社区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根据辖区内学校多、未成年人多的实际情况,通过持续不断的面向未成年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方式,打造了“红石榴”志愿服务项目,切实抓紧抓牢抓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泽苑社区辖区内共有四所学校,结合辖区实际,社区整合资源优势,建设辖区大教育资源网络。与驻区单位加强联系与合作,形成社区与单位强强联手的思想教育联动网络,使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形成有机联动效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未成年人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社区特色“四联四共”工作模式,有效利用辖区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人才人力资源,通过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和带动家长积极参与其中,并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作为常态化工作持续面向青少年开展。

  泽苑社区还以“红色家园”“民族团结一家亲文化墙”为主阵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形式,积极开展未成年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推动爱党、爱国、爱民族的价值追求深入到辖区少年儿童心中。“我们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入推进未成年人‘红石榴’志愿服务项目,积极发挥红领巾志愿服务队的作用,通过手工文化活动、青少年爱心帮扶等,促进各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泽苑社区“红石榴”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王冠群说。 

关闭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