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新的绿色奇迹。 (王超 摄)
清晨,朝阳初起,走在公园广场,处处欢声笑语。
傍晚,红霞夕照,漫步黄河岸畔,静享自然之美。
道路两旁,绿树成行,“口袋公园”星罗棋布。绿色,扮靓城市大街小巷。
开发区内,产业转型升级,低碳成为标配。绿色,绘就产业发展新画卷。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乌海的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获得感越来越强。
这是乌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书写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新答卷。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我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要求,坚决扛起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重大政治责任,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5年来,我市聚焦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先后开展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美丽乌海生态环境提质行动,累计投入资金101.2亿元,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793个,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奋力谱写了新时代乌海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
初夏时节,蓝天白云时常眷恋这座城市。当你不经意间抬头仰望,悠然舒展的云朵映衬着“乌海蓝”,恰似一幅绝美的画卷,瞬间让人心旷神怡。蓝天白云的背后,离不开“蓝天保卫战”的纵深推进。
我市持续深入实施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扬尘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实施物料堆场封闭、特别排放改造等项目204个,电力行业全部实现超低排放,焦化等重点行业企业全部达到特别排放限值要求。淘汰落后产能840.5万吨,治理矿区火点196处,改扩建、修补矿区园区道路78.74公里。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得优良天数比例连续9年完成目标任务。2024年,PM_10、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浓度分别为76微克/立方米、20微克/立方米、1.3微克/立方米,达到历史最低值;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15,创历史最佳。
当下,黄河乌海段水越来越清,岸边环境也越来越美。让黄河水清岸绿的“秘密”,正是我市在水环境治理上的持续发力。
我市全面加强水生态保护,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深入推进入河排口“查、测、溯、治”,344个入河排口均已完成排查整治并实行常态化监管,6家污水处理厂和涉水重点排污企业水污染物在线达标率均达到要求,黄河乌海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
在全国率先印发实施《乌海市节水产业发展规划》,获评全国首批水预算管理市域试点城市。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9平方公里,推进工业节水减排,获评自治区级节水型标杆企业1家、节水型企业6家、节水型园区1个。
良好的土壤环境,是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的基础。我市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狠抓中央、自治区各类环保督察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全领域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控,持续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企业污染排查整治,确保全市无受污染耕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建成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场15个,危废规范化考核评估全部达到A级。健全完善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原生生活垃圾全部实现焚烧处理。
一项项措施、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我市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也凝聚着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
确保一河清水向北流
3月,我市举办了首届中国乌海黄河湿地观鸟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活动观鸟大赛,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34个旗县(区)的48名观鸟爱好者参赛,在60小时观测中持续刷新纪录,共记录到147种鸟类。
我市作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和栖息地之一,近年来通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已成为鸟类栖息的生态驿站。
作为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重要的地理位置,突出的生态功能,也赋予了乌海守护黄河安澜、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历史使命。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我市围绕黄河绿色廊道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由单纯“治岸”向系统“治流域”转变,统筹推进“五水共治”联动机制,先后实施了河段生态综合治理、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西岸防护林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完成千里山沟、后摩尔沟、乌珠林沟等治理工程,治理黄河干流岸线51.5公里,全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
同时,我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入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市沙化荒漠化土地明显减少,林地面积、植被盖度不断增加。目前,我市林地面积15.04万亩、草地面积128.05万亩、湿地面积17.7万亩,荒漠化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从2009年的147.15万亩、53.55万亩减少到2019年的120.45万亩、34.62万亩,荒漠化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
现在,我市正运用数字技术赋能黄河治理。在分布于乌海与宁夏、阿拉善、鄂尔多斯交界处及乌海湖库区的4个水污染预警溯源在线站内,在线式水污染预警溯源仪持续运转,对水样实时采集,通过三维荧光等先进技术,将水样投射形成三维投影图,并与系统内的水质“指纹”进行快速比对,在极短时间内敏锐地捕捉水质异常,精准判断污染类型与来源,实现从问题诊断到污水溯源的全流程高效处理。
这一系统已成为我市守护黄河生态的利器,为科学治水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未来,我市将继续深化科技赋能,让黄河之水在“数智”的守护下永葆清澈,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乌海智慧”。
推深做实绿色低碳转型
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走进乌海市榕鑫能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干熄焦余热发电及配套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景象映入眼帘:运输车辆穿梭忙碌,装载机、塔吊等大型机械轰鸣声不断,施工人员加紧作业……企业紧抓施工“黄金期”,紧锣密鼓地推进项目建设。
“项目建成投产后,企业全面应用先进的干法熄焦工艺,届时将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企业实现节能降碳、能耗双控目标,助力改善环境质量。”乌海市榕鑫能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焦化厂厂长刘彦军说,今后,企业将瞄准绿色发展,持续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和先进技术引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推动清洁生产,争当全市绿色发展的排头兵。
“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市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指明了方向。
生态环境容量是发展的天花板。我市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积极探索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加快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我市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关停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小煤矿和洗煤厂,淘汰部分焦化产能,加速推进矿权整合、焦化产业整合重组、煤炭洗选加工行业垂直一体化整合,规划建设综合性煤炭产业园,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多种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大力推行新能源经济。我市全力打造绿色能源消纳基地,加快抽水蓄能、园区绿电等项目建设,累计建成并网风电光伏项目总装机92.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达19.1%。“阿电入乌”一期200万千瓦区域新能源合作项目预计年内并网、二期200万千瓦预计年内开工,乌海绿色能源消纳基地破题起势。
——深入推进园区焕新提质。我市深入推进“腾笼换鸟”,清理闲置低效企业,为新上优质项目腾出更多能耗空间和污染物总量。深入实施产业园焕新提质工程,仅去年一年,累计投入资金1.42亿元,完成新建、修缮道路16.21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2.64万平方米、亮化面积2.12万平方米。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市积极探索“城区科技园+周边工业园”新模式,与北京共同设立双向“科创飞地”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实施,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高效运行,“蒙科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平台建设顺利,已建成自治区级研发中心48家、科技领军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15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11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任重道远。
5月16日,我市召开了统筹“五区一河”治理 推进美丽乌海建设工作部署会,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真抓实干,统筹开展城区、矿区、园区、农区、湖区和黄河干支流“五区一河”治理,扎实推进美丽乌海建设三年行动,以更大力度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乌海力量。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上下将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让城区生态宜居水平不断提高,矿区环境修复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黄河湖区和干支流得到有效保护,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锚定美丽乌海建设目标,保持定力、加压奋进、主动作为,我们必将书写出新的绿色奇迹。
上一条:
下一条: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