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查看群众留言。 (曹艺 摄)
引导市民关注警务平台。 (曹艺 摄)
联合作战指挥部接处警区。 (曹艺 摄)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我为群众办实事
想咨询户政业务?想举报违法违规行为?想了解反诈知识……在“乌海24小时警局”,您都能找到答案。
目前,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正在全面开展,如何把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围绕这一“考题”,乌海公安亮出“答题板”。2021年3月,“乌海24小时警局”正式上线,该微信公众平台依托“互联网+警务”工作模式,将“警民沟通、信息发布、办事服务、举报投诉”融为一体,设置微警务、反诈骗、自助回答、开门纳谏等12大栏目,下设9大警种的业务办理及警民宣传、法律援助、遗失找回、随手举报等子栏目,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用“指尖”解惑。
问路有门
业务咨询更便捷
“请问河北籍在乌海办理居住证需要哪些手续?”
“您好!请您到辖区派出所办理,手持身份证,以及房屋产权证明包括租房合同……”
进入“乌海24小时警局”入口,群众只需点击“我要提问”按钮,就可咨询交管、户政、出入境等业务办理问题,平台会在1小时内给予回复。
平台运行以来,群众咨询的“外地户口到乌海落户需要带什么证件,去哪里可以办理?”“居民办理护照需要什么手续,办一次护照能使用多久?”“驾驶证到期需换证,可以异地办理吗?”等问题,相关业务部门民警都及时给予了专业全面的解答,部分业务当即办理,让群众享受到了高效便捷的服务。
“全市所有警种及治安、经侦、禁毒等各基层单位全部入驻平台,接到帖子后,我们会根据警情将群众咨询分派给所属业务部门,由各部门及时回复。平台开通以来,共有26万市民关注,现已收到群众发布的问政类帖子500余个,主要涉及户政和车驾管业务资讯,僵尸车辆、违法违章类信息举报等。在这里,全市公安民警会用温度、态度、速度回应群众对平安的全部期待。”市公安局联合作战指挥部副主任王智说。
“乌海24小时警局”把所有涉及警务服务的窗口汇集于统一的服务终端,通过一个微信平台即可咨询所有警务服务事项,让群众享受到办理业务“一次也不用跑”的公安政务服务。平台的前身为2015年全国首创的“警民之家”,经过6年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如今近一半的乌海人都已关注并长期在“乌海24小时警局”进行互动。为提高工作效率,加速推进平台建立和应用,市公安局挑选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民警入驻相关版块,在线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关注的热点,做到警务工作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实现警民沟通零距离、解决问题全覆盖。
葛蕊是市公安局基层基础工作支队民警,每天她都会在“乌海24小时警局”回复群众关于户政业务的问题。“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信息通代替群众跑,凡是能通过网络共享的材料不需反复提交,凡是能进行网络核验的信息不用重复提供,凡是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不需现场办理。通过提升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数据开放水平,让群众在‘指尖’体验高效服务。”葛蕊说。
“乌海24小时警局”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为着力点,按照“互联网+警务”的工作模式,通过微信网络建立快速、便捷、高效的工作机制,零距离为民服务、与民沟通,及时回应群众呼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针对群众咨询中所涉及的业务类型,“乌海24小时警局”开设了出入境证件网上预约通道,群众可直接进入出入境网上业务办理页面,预约办理各项证件,还可实时查询业务办理进度,不受时间、地点约束,群众办理相关业务时“一次也不用跑”。
举报有路
群防群治筑防线
“随便就在非机动车道上停车,不遵守交通规则。”
“您好,我们已经指派海勃湾交警大队对违停车辆进行处理。”
“这条视频中的车辆实线变道,无视交通规则。”
“海勃湾交警大队已告知该车驾驶员的违法行为,于今日下午传唤至大队进行处罚。”
……
在“乌海24小时警局”的随手举报专区,很多市民将身边发现的违法违规现象反映给平台民警,民警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情况核实并给予回复。
都说“警力有限,民力无穷”,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的重要依托和力量源泉,是公安工作最不可或缺的“情报力量”。“乌海24小时警局”是一个微信虚拟社区,除全体公安民警外,群众发帖时不要求必须为实名,便于保护举报人的隐私。以平台为依托,群众积极发挥群防群治作用,举报社会不良作为和不法行为,并提供了一些案件线索,扩宽了公安机关搜集信息的渠道,为执法办案服务、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提升公安机关工作能力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车驾管业务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平台交管类事项中咨询最多的内容。市交警支队下设的13个部门、大队入驻平台,设立了24小时专人受理岗,实时浏览平台内容,及时分流业务办理、群众举报等信息。“收到信息后,支队会第一时间甄别其属于哪一个业务范围,由专职人员分派信息给管辖区负责部门。如车辆违停问题,辖区民警会及时核实信息并与举报人、当事人沟通,根据情况对确实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驾驶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处罚。”市交警支队指挥室副主任慕晓燕说,“目前,咨询车辆过户、落户以及举报僵尸车的咨询信息较多,对于业务办理内容,我们会第一时间给出回复;对于举报涉及影响其他车辆通行的,我们会尽快联系车主驶离;对于僵尸车处理,我们会根据群众提供的车辆信息,第一时间鉴别核实车辆是否确实为僵尸车后,再进行登记,并将图片、核实后的车辆地点信息等内容反映给相关部门进行统一处理。”
“乌海24小时警局”为群众提供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的平台,也成为公安机关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百姓需要的平台。在“乌海24小时警局”,民警发帖没有标题,群众在浏览页面的过程中,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直接地获取发帖信息的全部内容。民警在回复网民咨询的过程中,将公安工作的新举措一对一传递给网民,提高了信息的接收成功率。
平台成了民警了解群众对公安工作期待、不断推进公安工作的“指南针”,为新时代公安机关开展互联网+政务、改进工作、服务群众、执法监督等发挥了积极作用。民警也养成了在新媒体监督下执法办案的习惯,进一步提高了利用新媒体做好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汇集服务
不断提升满意度
“我的手机落在出租车上了,但没记住车牌号。”4月3日16时58分,一名群众在“乌海24小时警局”发帖称自己在植物园南门打车到乌海湖游玩时,不慎将手机遗失在出租车上,但没记住出租车车牌号,无法联系司机。
据了解,手机是失主一周前刚买的,丢失后十分着急,便在“乌海24小时警局”报警求助。
接到求助后,市公安局联合作战指挥部、市交警支队、辖区派出所第一时间展开相关工作。民警反复甄别案发时间段的视频监控,经过5个小时的排查,最终确定了失主乘坐的出租车。联合作战指挥部迅速将出租车相关信息推送给派出所,由派出所民警与司机取得联系,最终司机主动将手机归还失主。
“乌海24小时警局”是践行“枫桥经验”的新型载体,实现了公安业务“点对点”指挥,通过专职人员实时查看群众留言,市公安局机关各部门、各公安(分)局、派出所能够即时查看属于各自管辖的业务咨询和警情。各级公安机关、各部门负责人能够在平台内直接下达指令,权责明确,避免了多头指挥的情况,极大节省了信息层层上报和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时间,实现了各部门的快速反应。
最近,“乌海24小时警局”成为不少民警熟悉公安业务各环节工作、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好帮手。民警回复网民咨询的过程,本质上也是进一步熟悉自身业务并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的过程。“对具有普遍性的、熟悉的业务,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温故知新;对不常见的问题,也敦促我们不断学习,拓宽业务面,打造‘一警多能’的公安队伍,有利于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葛蕊说。
在“乌海24小时警局”,民警在对案件咨询回复的过程中常常会以案说法,在解答问题的同时,用实例对广大网民开展普法教育。同时,民警会针对当前多发的案件类型,如节前预防“两抢一盗”多发案件、利用微信好友身份骗取钱财的电信诈骗、春季防火安全等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前开展安全预防宣传,市民在浏览平台的过程中,能够丰富法律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意识。
“乌海24小时警局”搭建起了警民沟通互动的桥梁,是顺应群众对公安工作信息化新期待、实现警民沟通零距离、回应群众零延时、公安业务办理全覆盖的产物。
“运用好群众知晓、群众喜欢的具有一定娱乐性和广泛流传性的网络语言,相对于指令型、严肃型的语言形式,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公安民警通过‘乌海24小时警局’与网民直接对话,破除了传统警务工作神秘、严肃的刻板印象,让网友感觉到轻松和温情,更容易拉近警民距离,这对民警网络语言的运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民警也在与网友的互动中学习了新的网络语言,提升了运用网络语言与网民互动的能力。平台实现了全警参与群众咨询回复,通过具体实践引导和推进民警思想观念快速转变,提高了全警对网络警务重要性的认识。”王智说。 (曹艺 路静)
上一条:
下一条: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8992631,邮箱:whdsjz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