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标       题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海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乌海政办发〔2013〕2号)
索  引  号 111503000115543089/2013-10004 发文字号
发文机构 信息分类 政府文件
公开日期 2013-01-15 00:00:00 公文时效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海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乌海政办发〔2013〕2号)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打印 保存 关闭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各事业单位:

    现将《乌海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3年1月5日

乌海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内蒙古自治区 “十二五”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乌海市地震形势及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一)乌海市及毗邻地区地震与灾害形势。

乌海市位于我国大陆的南北地震带北段,“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中部南侧,“祁—吕—贺”山字型构造的脊柱顶部。北边是临河断陷盆地,南边是银川断陷盆地,西侧是吉兰泰断陷盆地,东侧是鄂尔多斯台地,位于鄂尔多斯台地的西北边缘,这些构造特征决定了乌海市及周边是一个多震地区。据历史记载,乌海周边地区曾经发生过6.0级以上地震5次。1739年1月3日在宁夏平罗发生8.0级地震、1934年1月21日在乌拉特前旗发生6.2级地震 、1976年9月23日在巴音木仁发生6.2级地震 、1979年8月25日在五原发生6.0级地震 、1996年5月3日在包头发生6.4级地震。其中,1739年1月3日在宁夏平罗发生的8.0级地震,造成5万余人丧生;1976年在巴音木仁发生的6.2级地震给我市的社会生活、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

近年来,宁蒙交界地区一直被列为全国值得注意地区和自治区重点监视防御区,面临的震害防御形势十分严峻。

(二)乌海市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十一五”期间,乌海市防震减灾工作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围绕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防震减灾工作水平显著提升。

1. 防震减灾工作机构不断健全。全市及各区政府均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防震减灾工作机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全市基本形成了政府领导、分级管理、分部门负责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

    2. 监测预报能力明显提高。完成了乌海台和哈图乌素地震台数字化改造工程,建成了国家陆态网乌海基准台、哈图乌素强震动台和地震数据信息平台节点,初步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观测。加强地震台站管理及监测环境保护,保证监测仪器正常运转;严格执行周、月会商制度和突发异常核实制度,加强短临跟踪工作,地震监测预报分析能力明显提高;加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 设立地下水位观测点1个, 动植物宏观观测点7个。

    3. 震灾综合防御能力不断提高。2010年,出台了《乌海市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管理办法》,将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工作纳入了基建项目评审和审批程序。2011年,我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小区划项目正式启动。

    4.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完善。建成了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录入市区两级政府、市直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地震应急预案45个。应急救援队伍逐步壮大,依托公安消防成立了乌海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三区成立了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市卫生局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和地震应急救治组;神华乌海能源公司成立了救护大队;君正化工公司成立了应急救援组。市民政局建立了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市、区相关部门配备了15部卫星电话。我市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35处,截至2011年底,已经完成了25处应急避难场所的挂牌工作。

    5. 地震科普宣传成效明显。利用“5.12”国家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周等重要时段广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开通了12322防震减灾公益服务平台,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海勃湾区第一小学等9所学校被命名为“乌海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海南区西卓子山学校等5所学校被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地震监测预报和宏观观测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城市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需进一步增强;三是各区地震工作机构和投入机制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四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起步晚,应急救援装备水平及救援能力有待提高;五是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还不充分,防震减灾社会动员机制有待完善。

二、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内蒙古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法制及全社会力量, 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在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保障作用。

(二)发展战略。

紧紧抓住全市“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以政府为主导,以全社会参与为依托,以法制建设为保障,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以提高震害综合防御能力为目标,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深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形成全社会自觉参与、积极防御、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新局面。

1. 加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健全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三区地震工作管理机构建设,形成领导重视、组织落实、保障有力的防震减灾工作运行机制。

2. 加强地震监测与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应用最新地震科技成果,建设现代化地震监测系统和地震应急信息与辅助决策系统,为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快速、准确的地震及灾情信息。

3. 加强震灾预防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体系,开展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逐步实施农区地震安居工程,提高城市及农区各类工程的防震抗震能力。

4. 不断增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宣传教育新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现代化宣传手段,深入推进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全面提高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的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新局面。

(三)规划目标。

1.  “十二五”规划目标

到2015年,全市基本达到综合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

(1)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使全社会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大幅提升。

(2)优化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建立覆盖全市区域的地震烈度速报网,建设实时的强震动观测系统,实现20分钟内的烈度速报。

(3)加强数字地震、GPS、群测群防等观测资料在地震预测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力争做到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努力实现有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报。

(4)城市建设工程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全部依法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全面提升城乡地震安全保障能力。在发生中强破坏性地震或相当于当地基本烈度地震时,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基本不破坏、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基本不丧失、地震安全农居基本不倒塌。建设覆盖全市的农区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5)加强和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逐步建立全市救灾物资储备系统。破坏性地震发生后30分钟内应急指挥系统全面运转,2小时内本地救援力量全面投入救灾工作,48小时内灾民生活得到基本救助。

(6)初步建成覆盖学校、社区、企业、农区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社会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60%以上。

2.远景目标

到2025年,全市具备综合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达到全国大中城市先进水平。

(1)地震监测能力建设。达到1.0级,初步建立起全市公众预警系统。

(2)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城镇建设工程普遍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区80%的新建工程采取抗震措施,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具备紧急自动处置能力,人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普遍提高。

(3)地震应急与救援能力建设。建立起科学、高效、完善的地震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建立比较完备的震灾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和医疗保障体系,确保灾后12小时内灾民能够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

三、“十二五”防震减灾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

1. 健全和完善全市防震减灾领导体系,形成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2. 健全完善三区防震减灾工作管理机构,明确职能职责,加强地震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二)建设现代化地震监测系统。

1. 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

2. 完善地震烈度速报网。地震发生后,迅速提供全市不同场点的地震烈度,提高全市灾情速报能力,为地震应急决策提供基础数据。

3. 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综合利用多种观测方法和技术手段,多学科、多途径地探索地震观测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地震预测指标体系。依法规范社会组织、公民的地震预测行为。加强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地震台网运行维护、质量检测技术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4. 建立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网络。进一步完善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三网一员”群测群防体系。制定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渠道,落实地震宏观观测员补助资金,保证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和群测群防工作队伍的稳定,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

(三)建立高效的震灾预防体系。

1. 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抗震设防管理办法和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切实推进抗震设防要求与相关行业设计规范的技术衔接,确保抗震设防要求落到实处。

2. 完成城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为城市整体规划和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3. 完成规划区地震小区划工作。在滨河二期、三期和滨海西区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为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提高城市整体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4. 全面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抗震设防要求。把学校和医院建成具备地震应急避难和应急救治功能的综合场所。

5. 开展对全市生命线工程、重大建设工程、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特别是危化企业的抗震性能鉴定工作。对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设工程,分步、分阶段实施加固改造。

6. 加强农区民居地震安全工作。针对农居建筑抗震能力普遍偏低的情况,要加强地震安全宣传引导,采取方便、有效、农区居民乐于接受的措施,积极推进农区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

(四)建立反应迅速、指挥得力的地震应急体系。

1. 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规范全市各级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

2. 健全地震应急工作体系。健全市、区、镇街道办事处抗震救灾工作机构,落实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建立经常性的工作通报和联络机制。修订并完善市、区、镇及相关部门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检验反应能力,使地震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增强可操作性。

3. 提升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地震快速反应系统,实现自治区、市、区三级实时响应,为应急处置的指挥提供有力支撑,提高政府应急管理决策水平。进一步完善市、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志愿者队伍,定期对志愿者队伍进行培训,形成以地震专业救援队为中坚、各有关行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4. 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和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十二五”期间,做好已经规划的35处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作,加强应急避难场所通道及城市出入口的梳理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协作配合,坚持平灾结合原则,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逐步使中心城区的应急避难场所达到国家要求。扎实落实地震应急救援资金,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

(五)建立有效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

1. 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体系建设,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

2. 建设完善我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大力普及地震应急避险知识,增强防震减灾安全意识,使科普教育基地成为普及防震减灾知识的重要阵地。

3. 优化完善我市防震减灾信息网站,进一步加大信息量,使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4. 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建立各级各类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络,把防震减灾科普读物纳入各类学校科普书目。

5. 进一步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全面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帮助社会公众掌握防震、避震、自救和互救的知识及技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防震减灾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

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防震减灾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工作会议,按照《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任务分解方案》,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健全三区防震减灾机构,明确职能职责,依法履行管理职责,确保防震减灾工作有效开展。

(二)加强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进一步完善地方政策措施,积极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化管理;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提高防震减灾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普法宣传,积极营造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良好环境。

(三)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

将防震减灾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防震减灾投入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并随全市财力的不断增强而相应增加。

(四)实施人才强业战略。

以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改善防震减灾队伍的总体结构,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潜能,保障防震减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推进地震科学技术和新成果应用。

加快科技创新,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地震观测技术和地震科学基础研究为依托,开展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领域的科学技术工作,坚持依靠科技,采用先进的理论、先进的设备、先进的方法,逐步提高监测预报水平。

五、重点项目

(一)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

2014年5月完成我市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为我市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城市建设、重大工程选址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规划区地震小区划项目。

2014年5月完成滨河二期、三期和滨海西区地震小区划项目,为规划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工程场地选址、建设工程抗震设计、震害预测等提供科学依据。

(三)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我市规划建设35个应急避难场所,其中海勃湾区17个,乌达区12个,海南区6个。要逐步完成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通道、供水、供电、消防、排污、救灾帐篷、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等基本设施建设工作。

(四)地震监测预报基础设施优化改造项目。

积极配合自治区地震局完成地震监测预报基础设施优化改造项目,改变地震监测预报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改善台站观测环境和生活条件。

上一条:

下一条:

政策解读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