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标       题 市教育局全力推进一刻钟社区“优教普惠圈”建设
索  引  号 发文字号
发文机构 信息分类 义务教育
概       述 市教育局全力推进一刻钟社区“优教普惠圈”建设
成文日期 公开日期 2022-08-05 09:44:20 废止日期 有效性
市教育局全力推进一刻钟社区“优教普惠圈”建设
来源:乌海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成文日期: 打印 保存 关闭

  市教育局围绕坚持打造“优教普惠圈”的发展思路,延伸教育服务半径,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惠及人民群众。

  (一)夯实基础,推动工作“有条不紊”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党组书记任组长,局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的教育系统推进一刻钟社会生活圈建设工作专班。召开专题研究会、局长办公会等专项会议,明确各科室职能职责。制定印发《乌海市教育局推进一刻钟社区“优教普惠圈”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教育领域一刻钟社区生活圈项目推进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明确定期调度机制,确保常态化跟踪推进,针对问题及早谋划,补齐短板弱项。

  二是全面排查需求。制定印发《乌海市教育局推进一刻钟社区“优教普惠圈”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教育领域一刻钟社区生活圈项目推进保障机制。深入社区,全面摸排社区需求,全面梳理试点范围内教育资源情况。目前,已参加海勃湾区新华街道康乐社区、滨河街道湖东社区、乌达区新达社区的建设项目工作对接会,在乌达区新达社区、海南区泽苑社区组织召开了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及老年教育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梳理汇总社区的需求。社区的需求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学校的场馆对社区居民开放,二是组织参加全民阅读活动,三是增加老年教育办学点,方便居民就近参加老年教育活动。近期将根据社区需求指导各区教育局制定形成可实现、可操作、可持续的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工作方案和项目清单。

  三是聚焦家校共育出台《乌海市家庭教育实施方案》,推行家长学校学分制,建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家校合作更加紧密。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加强与妇联、团委等部门的合作,深化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畅通家校合作渠道,积极与社区合作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学生公益服务平台,创新推进家校共育工作。在全市5个生活圈所涉及的12所中小学、幼儿园中遴选优质教师资源,在社区开展德育学堂、家校大讲堂等形式打造知识分享便民服务体系。成立家校共育坊,建立家校共育合作机制,出台家庭教育讲师工作制度。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线上《家庭教育促进法》讲座及培训,开展《做最好的家长》、《孩子我该如何爱你》讲座,参与人数近千人。扩大在线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将现有的教育资源平台中的家庭教育、德育教育、安全教育等优质资源通过社区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

  (二)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有章可循”

  一是扩大优质教育供给面。加快推动市一中新校区、市二中滨河学校、十九中等项目建设工作。市一中新校区总投资7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5亿元,新校区建设项目1—4号有序推进、8个施工图正在审核。市二中滨河学校项目(续建)总投资3.4528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亿元,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议书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等审批手续,正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市十九中项目总投资1.1566亿元,今年计划投资0.5亿元,已办理可研批复、项目选址、项目用地等手续,图纸审查已完成,正在做工程预算。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在已经完成的学校点位布局上,进一步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着力解决城区中小学大班模、大校模问题。

  二是延伸课后服务覆盖面。坚持强化校园主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制度管理、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强化家校合作,推动课后服务再提质再升级。加强制度管理。制定《乌海市中小学课后服务方案》,全市37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按“一校一案”和“5+2”的要求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出台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保障课后服务落实落细。丰富教育内涵。创新实施“课前+课后”的双时段服务,针对性推出“基本课程+素养课程”的“1+N”“菜单式”课程体系。围绕“减负”开展“五新校园”建设,以“微思政”构建“大德育”,大力推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六个一”特色品牌建设,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进一步丰富。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优质教师资源,配合社区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家长树立劳动教育理念。家校共同制定“家务劳动清单”,确保学生每年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创造美好”主题家庭劳务活动,逐步掌握刷碗、拖地、洗衣服、做饭等家务劳动,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海南区“社团活动”丰富课后服务内容;“阳光体育”提升身体素质;“国学”文化营造立德树人;“体验创造”强化综合素质;“荣誉之星”评选,打造了茶艺、书法、科技、合唱、民族舞等多个社团,形成百花齐放、你追我赶学习氛围。海勃湾区为各学校所有班级更换了护眼灯,保障学生的健康用眼;在校园内安装路灯,方便课后服务天黑后师生安全行走,满足足球、篮球、武术、田径、太极拳等室外校本课的开展。乌海市第二中学组织暖心工程,为当天有课后服务的老师配餐,让教师精力充沛的参与到课后服务工作中。加大宣传力度截止目前,中央、自治区级媒体采编信息30篇,其中《中国教育报》刊发《内蒙古乌海:“五强模式”为课后服务提质增效》;《乌海市教育局:“四策”并举,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发布,等。

  三是实施“一刻钟社区少先队文化圈建设。组建好妈妈讲师团组织一批素养高、能研究、敢创新的青年母亲从课堂走进社区、走进少年宫,讲述党的历史故事、少先队历史故事,传播育儿知识,讲解青少年安全防范知识等,搭建起老妈小讲堂。

  培育少先队校外志愿辅导员队伍。聘请家委会成员及社区“五老人员”担任校外志愿辅导员,发挥低龄老同志的骨干作用,筹划少先队活动日程安排,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培育红领巾宣传队伍培育一支“红领巾讲解员”“红领巾小记者”宣传队伍,宣讲先锋榜样故事,宣讲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各行各业各领域优秀党员、团员成长、奋斗、奉献的故事。培植社区治理小达人通过参与“美丽楼道”、美化小区、围墙涂鸦等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最后一公里”治理,进一步增强少先队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家长对社区的认同感。制定亲子阅读计划。组织“红领巾小记者”“红领巾讲解员”及家长,开展好书分享,亲子共读活动。

  四是提升人才培养辐射面。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培育“托育照护”及“老年照护”专业人才。目前,市职业技术学校已按照相关要求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增设“幼儿保育”及“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专业。这两个专业的设置,将有效缓解我市在托育照护及养老服务方面的人才紧缺状况,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采取“集中授课+在线讲解+上门指导”的多种教学模式开展职业技能社会培训服务,推动专业人才下沉社区。

  (三)突出重点,延伸服务“有张有弛”

  一是激发校外培训机构活力。通过构建“双减”空中课堂不断扩大多元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推动科普资源与课后服务深度融合,学校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不断强化。今年,市区两级教育部门已完成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交接工作,209所校外培训机构交由文旅体广、科技等部门监管,由教育部门监管的校外培训机构还有15所。下一步,我们将借助校外培训机构转型的机会,探索并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合理规划布局、丰富课程设置,着力解决学生课外活动内容单一,无法充分满足社会学生课外学习需求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校外培训机构服务能力。

  二是拓展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空间。突出阵地建设,市教育局精心遴选6家机构作为乌海市首批中小学研学活动单位,各学校形成研学方案报市教育局审核备案。海区十三幼儿园内原生态游戏区建设规划及施工图审查已全部完成。下一步将依序推进建设,拓展十三幼在园幼儿课外活动场地。突出校社联动,积极联系社区共同做好社区规划建设。海勃湾区从各学校推选10名优秀教师为社区规划师,在教育指导、家教联动、校社联动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提升社区为民服务能力。突出资源共享,挖掘和利用本市及市外自然人文资源,积极开展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海区一小、海区三小、海区九小联合中河源社区,认领共享农田作为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基地占地面积为600平方米),命名“红领巾种植园”。按班级划区块种植,学校每两周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开展种植体验活动。开展安吉游戏实践活动,加大安吉游戏材料投入力度,探索安吉户外自主游戏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组织中小学生开展阅读等方面的活动。

  三是增强中小学场馆服务社区能力。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探索在保障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将试点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图书馆、主题展室、体育运动场馆、操场向公众开放,丰富社区居民的休闲业余生活。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场馆对社区居民开放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我市已确定的5个生活圈中涉及到的12所中小学、幼儿园的体育馆、操场有一部分以前也对社区居民开放过,但在管理及维护上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从管理部门来说,体育场馆部分已归口文旅体广等部门管理。从设施维护方面来说,体育馆、操场等开放后,维护的成本大大增加,而这部分经费一直没有得到落实。近年来由于疫情防控、管理维护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对社区居民开放的只有市十六中1所,这方面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协调解决。

      (二)社区老年教育的开展仍存在不少的问题。由于经费不足、课程资源有限、各部门与社区的协调配合不够、重视程度不高等多方面原因,社区老年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大力推进。

  三、工作建议

  (一)以点带面,拓展一刻钟社区“优教普惠圈”。市教育局已将市职业技术学校设为乌海市城乡社区大学和乌海市老年开放大学的教学点,以此为依托,加强与各部门、各个社区的联系,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的课程资源,解决我市老年教育方面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保证社区老年教育的正常开展,打通服务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

  (二)以面带全,推动一刻钟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先从开放学校的图书馆入手,逐步开放学校的主题展室、体育馆、操场等设施。由教育、文旅体广、财政等部门协商解决管理及后期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在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最大程度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