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民族团结共奋进 籽籽同心向未来 | ||||||||
索 引 号 | /2024-07457 | 发文字号 | 无 | ||||||
发文机构 |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信息分类 | 五大任务 | ||||||
概 述 | 民族团结共奋进 籽籽同心向未来 | ||||||||
成文日期 | 2024-12-23 00:00:00 | 公开日期 | 2024-12-23 09:32:08 | 废止日期 | 有效性 | 有效 |
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让情与情相通;一幕幕共建家园的美好画面,让力与力相合;一项项稳步增长的幸福指标,让手与手相牵……这是乌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各民族迈向繁荣发展的历史见证。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办好“两件大事”有机结合,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出了一条独具乌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之路。
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我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所有工作都紧紧围绕、毫不偏离主线。
我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清单和政治考察、巡察督查、政绩考核,写入各部门“三定”方案、各议事协调机构工作规则,列入年度工作计划、重要议事日程,通过人大执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纪委监委专项监督等多种方式强化落实,确保各项工作都向主线聚焦、为主线服务。
我市印发《乌海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制度文件,建立了覆盖全市83个村(社区)的民族工作专兼职队伍,构建起“四级联动”创建工作体系,确保民族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
“四个维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我市在干部教育上精准发力,深化同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战略合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基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时占比提高至20%。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场教学点,开展互动式、案例式教学,全面提升干部教育质效。
我市在国民教育上持续发力,构建起“1+6”多维度育人联动机制,制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实施方案》,成立市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研究基地,打造“葡萄娃娃讲故事”等教育平台,切实将主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
我市在社会教育上全面发力,扎实开展贯穿全年的130余项“和美乌海”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群众性系列活动;组建“红石榴”宣讲团、志愿服务队150余支,开展“童心绘团结”“青年话团结”“银发书团结”系列品牌活动2500余场次。举办“网络名人话团结”等线上活动,全网发布新闻报道、短视频、H5作品等2.8万余篇(条),浏览量超2030万人次。
我市在特色文化品牌培育上多点发力,突出“中国书法城”品牌价值,开展“书法五进”“全民共书祖国好”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以书法为载体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充分挖掘“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各民族一起走来、一起走过的乌海民族团结故事,打造全景式沉浸歌舞剧《三线印记》,用各族群众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鲜活事例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三个突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我市突出“共”的导向,努力促进各民族互嵌共融,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在全市各社区加快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项目建设。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民族工作的意见》,搭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为各族群众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
我市突出“融”的理念,积极搭建青少年交流平台,同18个地区、学校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活动,举办“微中国游览”“小石榴籽看乌海”等品牌活动200余场次,吸纳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等5万余名各族青年共同参与。依托公共文化场所、青少年活动场所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23个,为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互动式、体验式场所。乌海青少年创意园获评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石榴籽逛博物馆”主题系列活动入选自治区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典型案例。
我市突出旅游赋能,充分发挥旅游促“三交”作用,将中华文化符号融入景区建设,推出“乌海十景”精品线路,打造“来沙漠看海”“葡园绿道”“母亲河之旅”马拉松赛道等品牌项目。结合黄河入蒙首站区位特点,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打造黄河入蒙首站标识、母亲河主题雕塑和墙绘全景,推出《黄河在这里入蒙》乌海历史文化系列纪录片,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三个提升”开创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
我市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构建起“1+8+27”政策体系,建成一刻钟社区生活圈试点14个,辐射各族群众53.21万人,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城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成功入选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首批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城区农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养老服务工作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我市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与20个地区签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议。建成零工市场3个,上线开通“海勃湾数智零工市场”小程序,为外来务工的各族群众提供精准化就业服务,服务务工人员2.8万余人次,该做法被中央和自治区级媒体多次报道。开展“三送一解”活动,帮助各族流动人口解决就业、就医、上学、社保等方面的问题,擦亮打响“和美乌海·新故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品牌。
我市不断提升城市民族事务治理水平,将民族工作纳入市域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一体推进,完善市、区、镇(街道)、村(社区)、网格五级一体化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综合平台,该平台连续三年入选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治理创新案例,2023年我市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搭建“流动办公桌”“初心会客厅”“和乐亭”等社情民意沟通平台,建立健全四级信访代办机制,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保持在96%以上。
上一条:
下一条: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