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他们,在绿化战线上谱写青春之歌
发布时间:2020-04-16 16:19:52 作者:颜慧 来源:乌海日报 浏览次数:

  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眼下,又到了植树造林的季节。国家园林城市乌海,早早拉开了绿化造林的大幕。春的律动,在这里舞出勃勃生机。

  甘德尔山上,再次掀起植绿热潮,一代又一代治沙人依旧勤勤恳恳,将一株株绿苗深植沙间;国道两侧,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绿色长城,穿橙色马甲的绿化工人,正忙着将绿色继续延伸;星罗棋布的公园广场,杨柳返青、百花吐艳,比赏花人照片更美的是植绿人黝黑的面庞……

  在这方被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包围着的,常年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的土地上,成百上千的绿化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在荒山大漠中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又一锹一镐地实现了“国家园林城市”的梦想,筑起了百姓幸福宜居的绿色之城。多少年来,他们始终奋战在我市的生态绿化战线,用汗水、用辛劳,换来了一座座青山、一片片绿野,谱写出生动壮美的青春之歌。

  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董研生:

  “三十载绿化路,我爱乌海的每一抹绿”

  董研生,一个乌海人并不陌生的名字。在绿化养护第一线工作30年,与昔日黄沙漫漫的白独贵湾“鏖战”十余载,用汗水浇灌出了如今的甘德尔青山,是人们眼中公认的生态建设冲锋者。

  在甘德尔山下见到董研生时,这个年过半百的汉子依旧步伐矫健、行动利落。和往年一样,春天是绿化人最忙的时候,“董队”和同事们已经连续多日没有休息了。

  “清明防火,大家都没休假。这几天给树木打药 ,树种不同、虫害不同,有些树种就得集中在这几天打,错过了时间,防治难度更大”,说起自己的本职工作,董研生总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杨树有天牛、吉丁虫这些蛀干害虫;红花槐是槐尺蠖,就是我们常说的‘吊死鬼儿’……山上坡度大,树木密度大,我们这儿处于干旱区,这些因素都不利于病虫害防治。”

  董研生微微蹙着眉头,环视着这片大山,深情地说:“大家流汗流血种了这么多年,好好养护才对得起这些年的辛苦啊!”

  上世纪90年代初,董研生从市农林技校毕业后来到原市林业局治沙林场,没多久,治沙林场成立了“青年治沙突击队”,准备深入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治沙造林,他第一个报名参加。2005年,治理白独贵湾、绿化甘德尔山,他又第一个到那里参加实地测量、实地勘察,带领工人们修路,压草网格沙障,铺设滴灌管道,日出而作,日落还没休息。

  当时的市林业局制定了先修路、后绿化的方案,拟定修建2条主路、14条支道,以路为中心,两面各辐射30米的绿化区。随即,董研生与几名同事背上干粮和水,来到荒山脚下开展道路勘探工作。沙漠中行走艰难,从原八队大桥到变电站7公里的直线距离,要走五六个小时,中午烈日当头,晒得没办法,只好躲在稀疏的柠条下面“纳凉”。晚上工作至深夜,又必须借助城区模糊的灯光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否则就会迷路。为了尽快开展工作,市林业局安排董研生一个人留守原地协调施工队修路,直至路修好。当年冬天,原市林业局打了3眼150米深的机井,为开展大规模植树活动奠定了基础。

  “如今,甘德尔山绿化面积3.2万亩,有林面积1.6万亩。沿路这边是最早种下的,山上那一片是前几年种的……”从一名走出校门的学生,逐步成长为既有专业技术知识又有生产实践能力的治沙站林业队长,甘德尔山上几乎每棵树下都有董研生的足迹,他能说出每一片林木甚至每棵树的年龄和故事。

  董研生说:“我从小跟着父母学种植,上学时又学了相关专业,始终扎根造林一线,也算实现了我一直以来追求的人生理想。我喜欢看着树木一点点发芽长大、铺满大山,三十载绿化路,我爱乌海的每一抹绿。只要植树治沙这个战场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在这里。”说完,他又带队走向林子深处。

  自治区“草原英才”肖福安:

  献上花满城 最美育花人

  今年开春,市人民公园时隔30年,第二次大规模试种有着“国色天香”美誉的牡丹花,育花人正是海区园林局“种花第一高手”肖福安。“上世纪80年代时种过一回,那时也是我种的。这次引进了好多新品种,希望能种植成功,给市民带来美的享受。”肖福安说。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肖福安就因为种花出了名。1985年,肖福安被调到市人民公园菊花组任组长,他积极申请在市人民公园内建起了菊花展厅,并承担了每年一届菊展的方案设计、品种提供、绑扎造型等主要工作。他不但先后设计了花枝头达400朵的大立菊、高度近5米的塔菊、直径较大的三色菊、绑扎精美的艺菊、造型别致的盆景菊,还带出了不少技艺高超的徒弟,使我市的金秋菊展精彩延续至今,更为秋冬季节百花凋零的乌海带来了靓丽和活力。

  那些年,每到7、8月,肖福安便带领全体菊花组职工,坚持下午7点准时盖黑塑料布、遮阴网遮光,晚9点撤布通风透气,第二日凌晨4点盖布遮光,早8点喷水降温,调节遮光棚内温度,早9点再撤布照光,在60多天的生长期内日日如此。为了观察菊花的生长,做好物候记录,他还将床搬到了温室内,住在温室几天不回家,因此患上了湿疹、疱疹等疾病。

  知道他的人会说,肖师傅爱种花,没有他不会种的花,没有他种不活的花。可更熟悉他的人知道,这样的“绝技”是靠辛苦和耐心一点点得来的。

  拿公园广场和街头绿地摆放的各式花坛来说,近年来,肖福安每年一过完年,就要赶到远离市区10多公里外的几个育苗基地。因为第一批花苗要赶在“五一”劳动节时装点海区的街路广场,因此,播种育苗一定要趁早。

  由于培育用土多是荷兰进口的草泥炭,花籽也常是进口的优质品种,肖福安要求大家,必须要做到“不浪费,多成活”,特别“点种”这一道工序,一定要耐心细致。

  “一粒花籽只有针尖儿大小,而一个培育穴盘有200个孔,一个孔只能种植一粒花籽,这个工作确实不容易。”肖福安说,一次就要育几万、几十万盆草花,点籽儿间隔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出苗、开花的时间就会错开,万一到“五一”时还不能开花,不仅人们不能欣赏到美丽的街头花坛,更枉费了工人们的辛苦劳作。

  春暖花开季,献上花满城,最美不过育花人。百花竞放,人们尽情享受着美丽,在鲜花背后,是育花人数10年来不曾间断的研习和付出,也正是汗水,才能浇灌出世上最美的花朵。

  自治区建设系统先进个人贾宗镇:

  “看到人们逛公园,我特别有幸福感”

  如果说奋战于城郊沙漠、荒山的绿化一线的养护工人苦,那么,随着近年来城区绿化面积陡增、养护任务加重,城区的绿化养护工人也感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

  在滨河新区运动公园,公园管理所所长贾宗镇这两年又进入了一轮繁忙期。公园景观整体改造,绿化美化升级提质,通常是这边还没忙完,那边又来电话,需要赶往下一处种植点。他沿路还不忘查看新植树木的生长状况,告诉工人种植树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贾所就是这样,就看他不停忙着。去年公园改造初期,他的脚伤了,于是就开着车从公园外看,也要每天把公园转上几圈。”贾宗镇的同事说。

  每年2月开始,便进入了园林绿化的忙季。什么季节种树、什么季节种花、什么季节种草,干了31年绿化工作的贾宗镇心里“门清儿”。“贻误了最佳种植时机,增加各项成本不说,树木花卉的成活和生长也会受到影响。”他说。

  这些年,绿化任务重,赶时间、赶季节,成了贾宗镇心里最惦记的事儿。贾宗镇说:“干园林绿化这一行,从上到下执行力都特别强,树苗调配回来当天我们就必须种完,晚种一天就会影响树木的成活率和日后养护。所以就是刮风下雨,也得把树种完。”

  从1988年技校毕业分配到市园林局,贾宗镇跟花草树木打了半辈子交道,是城市园林绿化的亲历者,更是生态变化的见证者。“小时候风沙大,一有沙尘暴,风声大的夜里不敢关灯睡觉,这些经历是我过去的记忆,也是我一直从事这份工作的动力。”贾宗镇说。

  运动公园大规模改造后,修复好的音乐喷泉如梦如幻,新植的各色鲜花瑰丽芬芳,配合金秋菊展等大型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成了城市一处“网红”景点。贾宗镇比从前更喜欢“逛公园”了。“以前总想着哪里该翻修、哪里该完善,现在我更爱和大家伙一起乐呵,看着孩子们的笑脸,看着老人结伴锻炼,看到人们逛公园,我特别有幸福感。”他说。

  生态文明是乌海人永不懈怠的追求,更是园林绿化人的心中信仰。正是一代代园林工人辛勤的劳动,把青春献给荒漠、把绿色留给后代,才造就了我市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秋季结果的生态成果。2006年,贾宗镇被评为自治区建设系统先进个人。看着30年前自己在植物园东边种下的樟子松,已从1.5米的幼苗长成了十几米高的大树,他内心无比欣慰。“我们是劳动者,也是生态福利的享用者,更是时代的奋斗者,这样的人生最快乐。”贾宗镇说。

  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刘粉梅:

  不爱红妆爱绿装

  刘粉梅的父亲是一位林业人,看着父亲从事植树造林工作,听着父亲讲解林业知识,她从小就对绿色有着极深的渴望,对植树造林产生了不一样的认识和感情。

  1989年,20岁的刘粉梅来到市林业局治沙站,在治沙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寒来暑往、雨雪风霜,每天早上七点半,刘粉梅都会准时来到甘德尔山下的林地,开启一天的工作。植林、养护、管护、标段验收、修理管道,她都做得得心应手。

  “刚来这里时,没有一条能够通行的路,车只能停在很远的地方,徒步走进来,稍有不慎就会摔倒在沙沟里。”刘粉梅说。这里土地贫瘠,干旱缺水。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工人们必须换土栽植,把熟土放在根系下,把生土放在上面;为了多储存些水,他们将河道里的水储存在蓄水池里。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吃住在临时搭建的蒙古包里。夏天最热的时候蒙古包里能有40多度,蒙古包外更是烈日炎炎。即使这样,他们也要挖坑、种树、铺设滴灌管道。

  随着绿化建设逐步推进,近几年,甘德尔山水利灌溉系统越来越好,可刘粉梅因经年劳累患上的关节炎却越来越严重。即便如此,下雨时,她还会和工人一起穿上雨衣雨鞋,冒雨用小铲挖坑、植苗、撒草籽。

  “乌海干旱,降雨少,蒸发多,只要下雨,我们就在雨中播种,因为沙生植物抗旱,只要有点水,成活率就高,乌海种活一棵树太难了。”刘粉梅说。

  2014年7月,刘粉梅的丈夫因病去世,处理完丈夫的后事,刘粉梅怀着悲痛的心情继续扑在工作上。为给林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市治沙站将喷洒除草剂与人工除草相结合。人工除草,别人三天才能干完的活,刘粉梅一天就全部完成,而且保质保量。

  面对困难,刘粉梅不光自己从不抱怨,她还经常鼓励其他职工:“再坚持坚持,前辈们比咱们还苦,咱们做的是有功德的事,造福后辈!”凭着这股韧劲儿,刘粉梅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当初栽下的小树苗,如今已绿树成荫。

  常年的风吹日晒,让每个治沙人都拥有了黝黑发红的皮肤和皴裂的伤口,刘粉梅也不例外。有人曾测算过,30年的坚守,刘粉梅步行山路约3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近8圈。2018年,她被评为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

  她曾说,这么多年下来,不是自己不知道苦和累,谁又愿意成天和沙子黄土打交道?“可我们一家都是种树人,树苗就像自己的孩子,看着家乡生态一天比一天好,想着子孙后代能拥有优美的生活环境,我发自内心的高兴。再难造的林子也要咬着牙把它造到最好,一定要把绿水青山留在家乡!”刘粉梅说。

  自治区劳动模范胡建明:

  园林人永远在赶时间

  第一次在东山生态公园见到园林工作者胡建明时,他正蹲在百余米高的山头上和工友们一起种树。记者需要小心翼翼步行半个多小时才能下山的道路,40多岁的胡建明仅仅走了几分钟。再次见到胡建明时,已过了五六年时间,仿佛比从前还要年轻的他笑言:“天天工作在景色优美的公园里,每天爬山锻炼,怎么会老?”

  建园之初就在这里工作的胡建明,已经不记得自己爬过这片山的多少个山头,更记不清每座山头爬了多少遍。对他来说,种树不仅是从事了20多年的工作,更是最大的爱好。亲眼见证着东山由荒山变成了绿山,胡建明说,这样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早些年的东山脚下,寸草不生,坟茔遍地,垃圾乱倒。2005年,胡建明和他的同事来到这里,主要负责市青少年生态园的绿化工作。

  为扎实做好绿化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胡建明协调关系,紧盯现场,为场地平整、铺设管网、清废回填、土壤改良、挖坑施肥等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在绿化建设中,他带领工作人员从苗木验收、工程管理、施工作业到后期的养护,每一个环节都责任明确、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每一道工序都规范操作、科学施工、严把质量关,做到了种一株活一株、种一片绿一片、栽一路绿一路。

  绿化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一年四季,种花栽树、剪枝除草、浇水施肥等工作十分繁琐,而且时间性强。如春季种花栽树的大忙季节,苗木运到时为了确保成活率,必须争分夺秒地将苗木种植在地里。为此,他主动放弃休息,没日没夜地盯在现场。有时饭都吃不上,很多时候几个包子一瓶矿泉水就是一顿饭。

  胡建明说,以前每逢清明,管护员难免与部分烧纸不当的祭扫者产生争执,还有某些防火意识薄弱的市民当众玩火,上述行为是日常管护中的重点。好在随着市民素质的提高,情况已大有改观。

  “在东山上种树、护林这么多年,每天爬上爬下不担心脚下安全吗?”记者问。“春天一共就这么点儿时间,紧赶慢赶还忙不过来呢,哪有时间去害怕。树是种得差不多了,可三天一浇水也是个大工程,仔细点就行了”,胡建明一边指着远处山头上的几个小黑点,一边说,“在那个高处的山头上,还有更辛苦的工人。”

  作为我市重要的一项园林绿化工程,东山生态公园多年来培育的数千亩林地已成为市民一处休闲锻炼的好地方,更是保护我市生态环境的一堵绿色屏障。

  市级劳动模范刘永胜:

  危险留给自己 绿色赠与他人

  在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见到刘永胜时,他依旧忙着维修供水管道,像记者两年前初次见到他时那样,手脚迅速、动作麻利。“咱们乌海种点树不容易,管护成本高,最怕的就是‘拉沙’,一旦管道或者阀门出现问题,水冲下来,十几分钟就能冲开一条沟,种的树和草就都毁了。所以,就得平时腿勤点,手勤点,发现隐患及时排除。”他一边干一边说。

  在刘永胜的手上、腿上、胳膊上,可以看到大大小小无数的伤疤,这些都是十多年来甘德尔山给予他的“馈赠”。在他负责的管护片区里,长达28公里的主管道上,每100米布一道500米长的支管,每道支管间隔50米再分出去一道分支管,然后是遍布每一棵树的滴管,成千上万个阀门……每一米管线、每一个阀门他都十分熟悉。

  用脚走过这些山坡,用手修理过这些管线,摔跤、受伤在所难免。5年前,一次更换水泵,连接处突然断裂,水泵上连带的电缆如长蛇一般在空中乱甩,刘永胜一把推开了身边的同事,自己却没来得及跑开。粗重的电缆击中了刘永胜的小腿,整整一个月,他的腿都淤血青紫,肿胀得比平时粗了一半。领导劝他去医院看病、回家休养,他却一天假都没请。

  “有了供水主管道和滴灌管,省去了人工浇水的麻烦,但管道的维护依然耗费心力。我们的职工平均每天要处理‘问题’滴灌头上万个,受点小伤又算啥。”在刘永胜眼中,这些都是小事。

  工作中处处要强,刘永胜却把这份“不放心”留给了家人。每天山上山下的跑,沙坡上摩托飞驰,年过八旬的老母亲在他每次出门前都会叮嘱他“骑摩托下山慢一点,注意安全”。

  一次,山上的主管道坏了,刘永胜组织了6个人修了大半天都无法对接好管道。建设方告诉他,必须要开铲车抬起管道才能对接,刘永胜便沿着狭窄的山路一直把铲车开到海拔1284米处。

  操作时,铲车后轮的半个轱辘已经悬空,下方就是七八十度的陡崖,如若失足后果不堪设想。“下来后腿一直在抖,真是后怕。可不修就会影响供水,辛苦种下的树苗可能会旱死,硬着头皮咬着牙也得上。”刘永胜说。

  目前,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把固有的荒凉及沙丘全部锁死,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秋季结果,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态景观林,建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景区。刘永胜说,从未想过他和同事们会去从事这么大一项工程。“过去受过的苦和累都值了。”看着脚下的这片绿色,他的内心无比自豪。2015年,刘永胜被评为乌海市劳动模范。

关闭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政府网 乌海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网站维护电话:0473-8992631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
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