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乌海市贫困残疾人假肢矫形适配救助项目实施小记
发布时间:2019-10-08 11:36:31 作者:张艳琴 来源:乌海日报 浏览次数:

  9月25日,市蒙中医院的康复中心内人来人往,十分热闹。除了一些正在做常规康复的人外,还有10名残疾人在耐心地等待着,他们身后的桌子上放着10副大大小小的假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假肢矫形部的几名医务人员正准备为这10名残疾人装配假肢。

  今年48岁的王军,家住王元地村,是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户。

  2002年,在一次煤矿事故中,为了救人王军不幸失去了右腿。2005年,王军工作的单位为他的右腿装配了一副假肢。从那以后,王军终于可以下地走路了。“那时的假肢很重,走不了多远,用了几年也用不成了。”王军说。后来,市残联又为王军免费装配过两次假肢,也先后损坏了。从去年开始,王军一直依靠拐杖走路。

  “家里的重活和累活基本都是老伴去做,她干得多点,我只干点坐下能干的活。”王军告诉记者。今年,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起、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假肢矫形部执行的贫困残疾人假肢矫形适配救助项目实施,消息一传出来,市残联的工作人员立即联系了王军,并帮他申请了救助。“昨天我就来试穿过了。”王军的脸上布满了笑容,“这副假肢真不错,很轻巧,承托的位置贴合度也好,走起路来利索多了。”医务人员叮嘱王军:“假肢的穿戴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后期的平衡、力量训练也都是免费的,你要及时跟上。”王军连连点头答应着。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假肢矫形部的医师庄建龙专门为记者展示了这批假肢的“特殊性”。“这些假肢采用的是全碳板脚掌设计,操控力更好,储能效果、步态效果都是最好的,也更轻便。”庄建龙随手拿起一个小腿假肢和一个大腿假肢,“这个小腿假肢总重量不超过3斤,在走路过程中,膝关节的屈曲状态和正常人基本上很接近,步态也会更好,对于残疾人来说走起来会更受益,更好操控。”

  自2016年以来,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起的贫困残疾人假肢矫形适配救助项目已实施4年,通过网络募款筹集资金超过1000万元。项目专家组深入西藏、宁夏、青海等西部贫困地区开展了救助筛查工作。我市作为项目实施地之一,经市卫健委和市、区两级残联共同筛查确定,有10名贫困残障人士获得救助,此次假肢装配全部为下肢,价值50余万元。

  今年17岁的高二学生王金海,在8个月大的时候不慎摔到火炉上,导致双脚重度烧伤并截肢。因为家境困难,6岁以前的王金海一直靠着往鞋里填充棉花行走。6岁时,王金海第一次戴上了假肢,之后他陆陆续续换过5副假肢。然而,因为他左脚截肢的形状特殊,每次戴上假肢,左脚都会很痛,有时还会出血。

  说到王金海左脚的特殊性,市残联辅助器具服务中心主任于厚洋介绍说,为了让王金海的假肢戴得更舒适、体验感更好,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两位老师在假肢的制作过程中考虑了很多解决办法,以及很多细节问题,最后决定在他的假肢上安上柔软的硅胶套。

  本次救助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市残联的工作人员一直在跟随学习假肢的取型、修型、制作内衬、制作接受腔等全过程。于厚洋告诉记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两位老师对假肢工艺细节要求非常严格,比如打磨接受腔的小边就要求打磨得非常细致。”

  王金海穿着新假肢在康复室里来回地走着,脸上流露出开心的笑容:“以前这个脚经常感到疼的地方明显不硌了,我非常感谢两位老师,如此体贴地为我着想,制作出这么舒服的假肢。”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7月底,我市肢体残疾人数达7919人,占据了全市残疾人总数的一半以上。市卫健委副主任王斌介绍说,这个助残项目不仅救助了我市10名贫困残疾人,另一方面,通过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为我市派来的两位老师,我们本地的技师可以与他们近距离学习交流,对提高我市康复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闭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政府网 乌海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网站维护电话:0473-8992631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
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