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乌海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关于公开征求对《关于加快推进 数字乌海发展的意见》 意见的公告

乌海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关于公开征求对《关于加快推进数字乌海发展的意见》意见的公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乌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数字社会服务能力,结合乌海市实际,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数字乌海发展的意见》,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为2025年9月26日至2025年10月27日。您可通过以下方式反馈意见:

      1.电话反馈请拨打0473—3998335;

      2.邮件反馈请发送至whzsjszyyk@163.com;

      3.来信反馈请寄送至滨河大道2号市民中心二楼215室数字应用科收。

      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附件:关于加快推进数字乌海发展的意见

 

 

                                                                                        2025年9月26日

 

关于加快推进数字乌海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乌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数字社会服务能力,根据《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内政发〔2024〕12号)、《内蒙古自治区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内政办发〔2024〕58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健全体系、做强底座、做优系统、做实应用”的“1+3”数字赋能工作架构,以城市为综合载体,强化系统观念和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基础支撑与创新引擎作用,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据要素的汇聚、整合、共享和应用,持续赋能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发展,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政府智慧决策、社会高效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数字乌海”新篇章。

二、发展目标

到2028年,政务云、视联网、算力底座等数字乌海底座全面建成,稳固支撑数字乌海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凸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在企业逐渐成规模建设,企业上云率大幅提升。数字产业发展格局形成,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覆盖重点领域,数据交易流通机制基本建立,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初步显现。城市“一网统管”治理能力大幅提升,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城市治理体系广泛应用。“一网通办”惠民利企服务不断优化,数字社会服务氛围逐步形成。

到2030年,数据资源发展形成汇聚、治理、开放、共享、交易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体系,实现从“要素沉淀”到“价值涌流”的体系化跃迁。数字经济发展动能不断释放,人工智能大模型、数据要素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传统产业价值链充分放大、重构,催生跨越式生产力革命。数字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区域数字创新高地形成,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全面整合数字政府信息化系统,大幅提升“城市大脑”中枢支撑能力,打造100个典型应用场景,城市运行治理实现“一网统管”。数字社会服务水平实现全领域提升,数字生态更加多元丰富,社会支撑载体更加全面,企业和群众办事满意度、获得感大幅提升。

三、做强数字乌海发展底座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和数据资源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网络、硬件、视频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全面整合,全面提升数据要素支撑保障能力,打造多元、稳固的数字乌海发展底座。

  (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1.强化存量资源的整合共享。依托电子政务外网、政务云等公共基础设施开展集约化建设,规范云计算中心、视频监控、物联网感知设备、电子政务外网、地图数据、数据共享平台等共用基础设施连接、使用、建设、维护标准,研究制定公共支撑能力服务清单,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支撑平台共建共享共用。(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2.持续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升级。加快5G—A、万兆光网、IPv6+等新技术规模部署,实现城区、园区、矿区、景区和地下空间5G信号全域深度覆盖、无缝切换,提供“千兆到户、万兆到企”的高速、低延迟、高可靠通信服务。高标准建设内蒙古西部智算中心,同步部署基础算力模型、行业算力模型、场景应用模型,打造“存算一体、云边协同、训推结合”的人工智能算力数字底座,为乌海市及周边地区中小企业、科研院校、开发者提供“即申即用、按需计费”的普惠人工智能算力、开放数据、成熟算法和一站式工具链,构建“以算育产、以产促算”的良性生态。(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创数字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3.逐步构建城市运行智能感知网络。加快部署面向城市生命线、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重点场景的前端智能感知终端,打通各类感知数据汇聚、处理和分发的传输通道,提升城市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感知数据共享利用能力。积极推动物联网在应急、生态、农业、治安等行业典型场景应用。巩固“雪亮工程”成果,持续拓展视频监控覆盖范围,推动低空飞行智能信息网建设,构建覆盖城市内部、低点、高点、移动、空域为一体的立体视频感知网络,实现空域数据、飞行器数据等低空数据的自动归集和智能分析,提升城市前端多维感知能力。(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公安局、应急管理局、生态环境局、农牧局)

  (二)构建数据资源发展体系

     4.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利用。建立以公共数据为牵引、社会数据为补充的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构建数据资源台账动态更新机制。健全公共数据治理、质量核查和问题反馈机制,加强公共数据质量管理,提高公共数据资源可用性。积极推动国家、自治区公共数据资源回流,不断提升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库支撑能力,建设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医疗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领域专题数据库,推进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整合企业、行业、社会与公共数据资源,打造城市级可信数据流通服务生态链,提升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满足各行业领域应用开发需求。(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各相关部门)

5.构建数据要素流通生态体系。研究制定数据治理、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安全管理等关键共性标准,探索建立现代数据产权制度,推动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结构性分置。建立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的分类分级确权授权制度,推进各类数据的合规使用。强化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和使用管理,推进多元数据融合应用,丰富数据产品和服务,规范数据产品场内交易,促进公共数据可持续供给及开发利用。在保障数据安全合规前提下,支持数创企业公平参与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探索以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等方式,保障数创企业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实践用数需求。大力发展数据流通第三方服务,引进和培养一批数据质量、资产等评估机构,开展数据质量评价、数据资产评估和入表、数据质押、数据资产融资等服务。(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市国创数字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6.强化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政务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明确政务系统和数据安全管理边界,在网络侧、互联网接入侧、应用侧加强安全防护措施部署,建立全方位政务外网安全防御体系。强化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规范个人信息数据收集、使用、存储等环节,推进数据加密、数据脱敏、数据水印、数据备份、数据溯源、隐私计算的技术能力全面应用。构建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加强数据安全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明确应对不同类型攻击(如病毒感染、数据泄露等)的具体步骤,确保事件发生时安全、高效处置。(责任单位: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公安局)

     四、做优数字乌海支撑系统

      从“城市大脑”、工业互联网、“五区一河”三个维度优化数字支撑系统,赋能数字乌海各领域高质量发展。

      7.优化“城市大脑”智慧中枢支撑能力。完善时空大数据平台、物联网平台、业务中台、视频融合平台等共性技术基础平台功能,提升人工智能中台算法模型能力,丰富通用模型知识库,为各领域提供统一的智能算力底座和中台服务支持。在医疗卫生、城市交通、公共安全、城市更新、社会治理、应急调度、惠民服务等各领域打造一批创新效果好、应用范围广的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安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应急管理局,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

      8.深化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能力。持续优化区域工业互联网应用体系,实现工业设备协议兼容性突破。推行“平台+园区+集群”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构建政策引导、技术赋能、金融支持三维联动机制。重点扶持“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促进产能共享与低碳技术协同创新,助力企业节能降耗与绿色发展。整合产业链多源数据资源,构建“数据中台+AI算法库”双驱动体系,为实时决策与预测性维护提供核心支撑。推进数字化公共服务信息、典型经验共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产业转型筑牢“底座”支撑。(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市国创数字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9.强化“五区一河”数字服务水平。持续优化物联网平台与时序数据库等核心技术体系,整合矿区、园区、湖区、农区、城区及河道在内的等多源数据,提升“五区一河”数字感知能力。充分发挥“空天地一体化”智慧管控、矿山扬尘管控等各类数字平台作用,动态掌握全市生态环境变化情况,有效提升矿区环境综合治理能力。聚力发展绿色园区,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争创自治区级及以上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持续提升农区数字化基础服务能力,完善“环乌海湖”区域旅游智能化服务水平,打造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的美丽乌海。(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局、商务局、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市国创数字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五、做实数字乌海重点应用

从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三个领域应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推动政府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社会整体服务能力。

    (一)创新驱动数字经济发展

     10.纵深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数字化赋能和农业数字化提升行动,拓展5G、人工智能、北斗导航、卫星遥感等数字技术应用深度和广度,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企业生产、环保、安全、能耗、物流等关键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智能响应。加快建设智慧工厂、智慧矿山,开展“5G+无人驾驶”、“5G+智能化”采掘示范项目、自动驾驶矿车、光伏巡检机器人等场景应用。推进农业、能源、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提高行业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11.加快推动数据产业发展。围绕数据资源、数据技术、数据服务、数据应用、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安全等各类业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领航企业,支持各细分领域企业专业化、精细化发展。聚焦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数据应用等重点领域,积极招引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在乌海市设创新中心、孵化基地等。支持数字企业整合资源、做强智能算力核心产业,加快发展数据标注、加工、训练等重点业态,做优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业务,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鼓励企业应用无线射频识别、二维码、智能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采集生产经营数据,打造高质量行业数据集,促进数据集合规高效流通交易和开发利用。打造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标准测试数据集等资源库,为大模型训练提供数算一体化服务。探索建立数据产业发展的测算方法和评价体系。(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科学技术局,市国创数字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12.深入实施“数据要素×”行动。持续举办“数据要素×”大赛,遴选推广一批数据要素赋能典型场景案例,引导数据要素在科技、教育、农业、文化旅游、交通、能源、工业、环保、医疗、城市治理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鼓励不同行业、领域实现数据融合,通过数据赋能实现行业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科学技术局、教育局、农牧局、文体旅游广电局、交通运输局、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卫生健康委员会,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

      13.探索建设“数字飞地”。加大数字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结合乌海市能源、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的数字转型研发创新需求、智慧城市发展数字场景应用创新需求以及数字技术成果转化需求,谋划布局产业孵化“飞地”,利用北京等先进地区数字技术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培育发展符合国家政策发展方向的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新兴数字产业示范项目,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科学技术局,市国创数字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14.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加强无人驾驶、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前沿科技创新,开辟数字消费新领域新赛道,探索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空中应急救援等应用,拓展新型低空消费市场。整合葡萄、沙漠文创等特色产品,发展数字文娱、数字创意、数字内容等新业态,打造“黄河几字湾”数字商城,培育本土电子商务发展。打造“未来城”特色游乐景点,邀请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趣味性展示人工智能发展成果,引导居民数字消费意识。(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商务局、文体旅游广电局,市国创数字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二)协同优化数字政府效能

      15.推动“数智”政务迭代升级。以人工智能全面赋能“乌海·无忧办”品牌建设,数智化驱动政务服务升级,打造利企便民新模式。推出智能引导、智能审批、政策精准推送与免申即享等服务,形成“数据驱动、精准服务、智慧协同”的现代化政务服务生态,全面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捷度与获得感。推动数字档案一体化管理,积极开展电子档案在线移交接收工作,强化蒙政通应用,不断推进无纸化办公进程,实现“一网协同”。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服务透明化、智能化,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研判全市项目招投标情况,为全市营商环境评估提供重要数据支持。(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市档案史志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16.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水平。构建生态环境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立体监测监控体系,强化污染源自动监测、激光雷达、智能识别等技术监控手段运用,实现对违法排污的精准管控。对矿区、园区、湖区、农区、城区及河道实行智慧监控。强化大气污染预警预测,为全域大气环境监管、治理提供科学支持。(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能源局、自然资源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农牧局、水务局)

       17.深化公共安全智慧化建设。以“全域感知、全程智算、全息指挥、全民共治”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感知网络,在关键交通节点、人员密集场所等部署更多的智能传感器,升级部分老旧监控设备,重点在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工业园区等区域补盲,确保监控无死角、感知无盲点。织密“社会治理一张网”,进一步提升公共安全领域一体化协同能力,打造问题处置高效化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构建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全面提升公安机关预警、预知、预防能力。加强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部门在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戒毒人员等重点特殊人群的数据汇聚共享、交互应用。(责任单位:市公安局)

        18.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对城市燃气、桥梁、隧道、供水、排水、热力、管廊等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统筹部署泛在韧性的城市智能感知终端,提升城市地下空间感知能力,强化地上地下管线信息融合。推动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测数据智能分析,研究探索河道、涵洞、燃气、人员密集场所等领域数据监测智能分析,提升城市应对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风险整体水平。(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应急管理局、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市公用事业发展中心)

19.提升煤炭行业智慧监管能力。在煤炭生产、运输、洗选等环节广泛部署物联网感知设备,实现对煤炭领域“产、运、销、存”各环节要素协调分析管控,提升煤炭行业监管能力。(责任单位:市能源局)

   (三)智慧引领数字社会服务

     20.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精准化水平。数字赋能社会工作部门基层治理职能,做好行政资源、社会资源、企业资源、居民资源的高效统筹融合,促进多元治理主体供需对接、力量聚合、治理共建,助力线上线下的组织动员机制建设。扎实推动“一表通”应用试点建设,升级改造智慧乌海民生服务平台,实现对网格内人、地、物、事、情等信息的动态化、智能化、一体化管理。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发展智慧家庭和“数字+生活服务”,丰富购物消费、居家生活、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数字化场景应用,提升基层数字化治理与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商务局、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21.提升数字公共服务品质。实施“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医疗健康”行动,推进特色教育、医疗服务等模型体系建设,培育典型示范应用场景,推动实现惠民服务智能化、一体化办理。推动实现养老服务线上线下标准统一、全面融合,实现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结果共享互认,形成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为全市老年人提供健康定制化服务以及居家养老应急响应机制。推动智慧助企惠企服务,打造集事项服务、增值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政务服务企业专属服务空间,实现企业线上服务“一键直达”。(责任单位:市教育局、民政局、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障局、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22.促进全域旅游智慧化发展。全面提升文旅行业数字化水平,以全链路旅游场景服务为核心,在游前、游中、游后各个阶段提供精准、个性化服务,实现分时预约、电子支付、网络营销、虚拟导览、数据采集分析等功能,为市民、游客、文旅企业、管理部门提供高品质智慧旅游服务和体验,实现监管、服务、营销统筹发展。(责任单位:市文体旅游广电局)

     六、健全数字赋能保障体系

     坚持全市“一盘棋”发展理念,以“项目集中、资金集约、问题导向、协同创新”原则,统筹部署重大任务、实施重大项目,加强应用牵引和场景驱动,构建上下贯通、横向协同、内外衔接的数字乌海建设格局。

    (一)加强组织保障

     数字乌海发展相关工作依托政府职能转变和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推进,组长由分管政数工作副市长担任,负责统筹全市数字赋能重大工作任务、重大项目,集中解决工作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形成数字赋能工作“合力”。

     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负责全市数字赋能日常工作,充分依托电子政务外网、政务云等公共基础设施开展集约化建设,研究制定公共支撑能力服务清单,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支撑平台共建共享。强化市本级政务信息化项目备案入库、立项审批及监管工作,全面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

     乌海市国创数字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专营化开展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系统平台运行维护、数据资源运营交易、产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与数字技术应用推广等工作。

各市级部门负责做好本业务领域数字赋能工作,明确信息化建设需求,组织开展专业信息化项目入库、建设、管理、应用等工作。按照“谁使用、谁负责”原则,承担具体项目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及个人信息保护工作。

      市委网信办、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公安局、财政局、审计局按照各自职能职责,负责配合做好数字赋能相关工作。

     (二)加强机制保障

     坚持资金集约、集中统筹原则,推行政务信息化项目全流程管理,实行“市政数局统审统管、市政府一锤定音、各部门按计划实施”的闭环机制。

     1.信息化需求征集:每年6月,市政数局统一向各部门征集信息化需求。各部门对自身业务进行全面梳理,理清需数字赋能的项目或需求,及时报送至市政数局。

     2.政务信息化项目论证:市政数局委托大数据中心对信息化需求进行研究论证,能整合的整合,能共享的共享,在与部门充分沟通论证后,形成可实施的项目计划,拟定下一年度《信息化建设项目清单(送审稿)》、《信息化运维项目清单(送审稿)》,于10月底前报市政府常务会审定。

     3.计划下发:市政府常务会审定后,于12月底下发下一年度《信息化建设项目清单》、《信息化运维项目清单》。无特殊情况,清单外项目一律不立项、不拨款,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4.项目实施:按照《信息化建设项目清单》、《信息化运维项目清单》,各部门各自组织项目实施。后续的招投标、建设、验收、绩效评估全流程严格按照《乌海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5.项目评估:市政数局会同市财政局对全市已建成政务信息化项目进行运行状况日常监测、运行效果年度评价和续建运维前景评估等工作,全面提升数字赋能成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市级各部门定期对与实际业务长期脱节、功能可被其他系统替代、适用范围小或频率低的“僵尸系统”及时梳理自查,并报送至市政数局。市政数局对不符合要求的政务信息化项目进行登记,并制定分阶段关停并转工作计划,对确需保留的政务信息系统,要求开放数据接口并与市级平台对接,逐步实现功能替代。

     (三)加强资金保障

     市财政局按照《信息化建设项目清单》、《信息化运维项目清单》所列资金安排预算,保障项目稳定运转。各部门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资金支持,对于有国家、自治区资金支持的项目,优先列入年度项目清单。在项目资金筹措方面,各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国有资本引领、社会资本投入等多渠道筹措的资金保障机制,注重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数字乌海建设,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的集约化、市场化作用。

     (四)加强数据保障

     市政数局负责全市公共数据普查和数据资源目录编制工作,制定数据分类分级、共享开放、安全管理等制度规范,明确全市政务数据接口标准,创新开展用数评估工作。市级各部门负责本领域政务数据目录动态更新,确保归集数据字段完成率、准确率和及时率。由市政府明确全市公共数据运营主体并授权,统筹开展数据加工治理、开发利用、流通交易等数据要素市场化运营行为。

     (五)加强人才保障

     建立健全数字技术人才培育和能力提升机制,建立数字技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按需专项引进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建立适配数字技术特点的内部人事绩效考核制度,探索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数字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成立数字乌海专家委员会,组建专家智库,在项目研究、评审、建设、验收、评估等方面发挥咨询和技术指导作用,形成专家咨询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六)加强网络安全保障

     市委网信办会同市国家密码管理局、公安局、政数局等部门健全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构建城市网络运行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等工作。加快推进城市数据安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加强数据全过程安全监管,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压实数据安全主体责任。

(七)健全工作成效宣传机制

     综合利用各类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数字乌海建设新理念、新做法,提升数字乌海公众认知度和社会应用水平。及时总结试点示范项目成功经验,组织开展大数据领域推介会和经验交流会,推动数字化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数字乌海建设的良好氛围。

附件1

乌海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数字政府

 

建设领导小组名单

一、领导小组

组  长:张  威  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王景波  市政府副秘书长

国世龙  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局长

成  员:王  蕾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谢继业  市教育局总督学

苗云霞  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李艳彤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巴  图  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王家强  市公安局副局长

张哲恒  市民政局副局长

梁军政  市司法局副局长

宋桂荣  市财政局副局长

邢云霞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冯利元  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赵志远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段世雄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贺建敏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刘明生  市水务局副局长

魏永辉  市农牧局副局长

马三林  市商务局副局长

王文泽  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

任建民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张启龙  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

张瑞杰  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王紫微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崔  智  市能源局副局长

戴玉佳  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

宋海生  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副局长

段  磊  市区域经济合作局副局长

张  雷  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副主任

     二、其他事宜

(一)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国世龙(兼),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二)今后除市级领导同志调整外,其他组成人员如有变动自行调整,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再另行发文。

                                                                                                                       2025年5月8日

     附件2

乌海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统筹管理流程图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行政机关政策性文件解读工作办法》(内政办发〔2017〕5号)规定,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数字乌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政策解读方案。

     一、政策解读提纲

    (一)出台背景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乌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数字社会服务能力,按照2025年3月5日市委书记专题会议要求,围绕“健全体系、做强底座、做优系统、做实应用”的“1+3”数字赋能工作架构,结合《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内政办发〔2024〕58号)和数字乌海发展实际,制定本意见。

     (二)起草过程

     2025年3月,市政数局结合乌海实际开始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数字乌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经多次研究探讨,反复论证修改,现已形成初稿。在方案编制过程中,我局2025年5月7日向市发改委、工信局、财政局等73个部门征求意见,截至5月7日,共收到25份回函,其中6份有具体反馈意见,采纳5份,其余19份均无意见,有48个部门逾期未回复视为无意见。未采纳的1份意见是海南区政数局提出“增加三区专项资金预算,比对市级安排,最好明确数额(如不少于500万元),此项资金主要包括数据专网,门户网站建设运维,“高效办成一件事”系统研发、网络维护、试点打造,城市大脑建设,数字信息摸排、数据要素×场景打造等费用”。该事项与意见具体内容无关,建议相关情况报请各区政府研究。于5月8日—6月8日期间,通过乌海市政府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征求意见期结束,未收到任何反馈意见。于6月3日向数字产业发展公司征求意见,反馈无意见。于7月3日完成市场公平竞争审查。并与市委政法委沟通,该意见不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无需履行社会稳定性评估手续。7月22日,邀请国家中科院、自治区大数据中心总工、内蒙古大学教授、乌海市本地高级工程师等5位数字领域专家对《意见》进行论证,按照专家建议对《意见》进行丰富、完善。8月6日,修改过的《意见》通过专家评审。于8月11日向市工信局、科技局、生态环境局等24个部门征求意见,截至8月19日,共收到14份回函,其中7份有具体反馈意见,采纳7份,其余7份均无意见,有10个部门逾期未回复视为无意见。

     (三)主要内容

     《意见》共六部分:包含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做强数字乌海发展底座、做优数字乌海支撑系统、做实数字乌海重点应用和健全数字赋能保障体系。

      第一部分 总体要求。提出了乌海市数字赋能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架构。

      第二部分 发展目标。分阶段提出了乌海“十五五”期间的发展目标。

      第三部分 做强数字乌海发展底座。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和数据资源服务体系两手抓,通过做强“云、网、数、视频监控、物联感知”等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等关键要素,打造多元、稳固的数字乌海发展底座。

      第四部分 做优数字乌海支撑系统。从“城市大脑”、工业互联网、“五区一河”三个维度优化数字支撑系统,赋能数字乌海各领域高质量发展。

     第五部分 做实数字乌海重点应用。围绕“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三个领域应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推动政府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社会整体服务能力。

     第六部分 健全数字赋能保障体系。坚持全市“一盘棋”理念,从组织、机制、资金、数据、人才、网络安全、宣传七个方面保障数字乌海发展的各类要素,通过数字赋能“五区一河”,全面提升乌海市各领域发展水平。

     二、解读形式

     《方案》采用文稿的方式进行政策解读。

     三、解读渠道

     通过乌海市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解读,同时,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随时接受公众的政策咨询。

     四、解读时间

2025年9月26日

     五、联系方式

     联系科室:乌海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数字应用科

     联系人:李业荣

     联系电话:18047307715,0473-3998335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