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巴音陶亥镇一棵树村:盐碱地养富“新渔村”
发布时间:2023-08-11 09:22:31 作者:陈佳男 来源:乌海日报 浏览次数:

  “我们村有2000多亩盐碱地,十几年前还是寸草不生的模样,没人开发、没法利用。现在你瞧,养鱼虾、搞垂钓,村里的盐碱地今年全部流转出去,以后都会被开发利用起来。”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一棵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振华说。

  低头看看脚下的土壤,地表还泛着一层碱性的白。可站在244国道途经一棵树村的路西向黄河方向望去——河对岸吹来的风轻抚芦苇,肥美的鱼虾时不时打滚,水鸟悠闲地梳理毛发,钓鱼客三三两两怡然自得,小渔村般的美丽景致跃入眼底。这一眼望不到边的贫瘠盐碱地竟养活了一个个碧波荡漾、生机盎然的鱼虾塘。

  一棵树村常住村民有300多户,耕地面积5341亩,位置毗邻黄河,由于地势较低,灌溉水易进难出,约五分之二的耕地成了盐碱化严重的不毛之地。曾经让村民“愁上天”、经济效益长期为零的盐碱地,现在却成了村民致富增收的“香饽饽”。

  村民蒋小平在一棵树村承包了200多亩鱼塘,他告诉记者,养殖水产每年为他家带来约20万元的净利润。近些年,村里的养殖、采摘渐成规模,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于是,他的鱼塘又开拓了垂钓业务,每天能收入300元到500元。

  “从我父辈开始,我们就尝试对盐碱地进行改良,把土壤pH值从9以上控制在8.5左右。养殖水源碱性高,生产出来的水产品肉质就比较鲜嫩,没有腥味。本地和周边的消费者都认可,基本不愁销售。”蒋小平说。

  上世纪80年代,这里土壤盐碱化,让“不惜力、只惜地”的村民痛心不已。蒋小平的父亲蒋昌则作为共产党员先行先试,硬是在白茫茫的盐碱地里蹚出一条水产养殖的新路子。

  党员探路子,党总支扛担子。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动、村民参与”,一棵树村党总支把帮扶资金用在刀刃上,通过十几年的接续努力,发展5户村民成为村里的养殖大户。2020年,村党总支还投入资金开发百亩鱼塘为村集体经济项目,逐步发展水产养殖、休闲观光、垂钓烧烤等多元一体的新业态。本村承包消化的约1000亩盐碱地年产值能达到100多万元,目前,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5万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蒋昌则一代的“长征”是让盐碱地“活”起来。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新生代想让盐碱地“富”起来。

  内蒙古兴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武丽出生在一棵树村,2018年返乡创业,承包1600多亩土地、投资5000多万元在盐碱地上养起了南美白对虾。“南美白对虾要在模拟海水的盐碱水域养殖。一棵树村的盐碱地水塘能为我们养虾提供场所和养殖水源,还能降低养殖成本,是我们发展产业的好地方。”武丽说。

  2022年,南美白对虾首度在我市实现规模化养殖,上市价50元一斤,4万斤白对虾在本地热销,供不应求。

  8月中旬,南美白对虾第二次进入收获期。眼下,技术员从虾塘里捞起的白对虾已经巴掌长,个头大、活力足,还未上市已经订单不断。今年,预计总产量达到5万斤,经济效益预计超过200万元。

  在曾经“一文不值”的荒滩上,一代又一代人奋进的脚步铿锵有力。如今,一棵树村的盐碱地利用率从0奔向100%,亩均经济效益超过500元,已成为发展“潜力股”、产业“聚宝盆”,汇集起产业兴旺、业态多元、致富增收的动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在乌海地区,我们村的水产养殖面积是最大的,经济效益远景可期。我们会利用好各级各类扶持资金,走科学化、精细化的水产养殖之路。同时,依托产业优势,发展旅游观光、餐饮住宿、休闲垂钓、特色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预计到2027年,村集体经济将从现在的每年约30万元增长到100万元。”郭振华信心十足。

关闭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