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义诊。
长护险宣传。
医生与患者沟通
今年以来,海勃湾区全面贯彻“健康中国”理念,全面推进卫健系统能力提升,着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医疗能力再提升
医疗资源更优化
近年来,海勃湾区持续深化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资源共享,构建“1+N”紧密型医共体,在医联体内部开展双向转诊、化验检验结果互认、专家社区坐诊等便捷的优质诊疗服务,努力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全区经由医联体绿色就医通道累计转至市级医疗机构患者121人,累计接收市级医疗机构下沉患者125人,接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转患者4041人,接收市级下沉慢病患者972人,并将1144名慢病患者下沉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海勃湾区开展医德医风建设专项行动,要求区属2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分别制定专项行动方案,设置领导小组,开展医德医风专项行动各项工作。自5月份开展专项行动以来,专项行动小组通过督导检查发现工作作风、医疗服务、规范医疗行为等方面问题共31条,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毕。
海勃湾区积极与外地先进医院开展合作,目前,区属2家公立医院与北京、上海、宁夏等地20余家医院开展对口协作,每科每周保证有专家坐诊,利用专家“传帮带”,不断提升现有人才专业技能,极大地方便了辖区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
今年,海勃湾区继续推进区人民医院建设项目。区人民医院预计将于8月份投入使用,科室设置由过去的11个临床科室增设到27个临床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由200余人增加到300余人,新增床位300张,将有效提升全区应急急救水平和综合救治能力。
目前,海勃湾区疾控中心能力建设项目部分完成,生物实验室和理化实验室投入使用,具备水质、病源等检验检测能力;总投资260万元的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项目完成,可进一步提升诊疗能力和救治能力,促进乡镇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海勃湾区还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开展自评自建工作,查漏补缺,4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基本建设标准;推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陆续完成新地村、王元地村、新丰村、巴音乌素村4个村卫生室和新园社区卫生室的新建工作;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目前,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46.1%,重点人群签约率为88.5%,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坚持推动中医药持续发展,积极谋划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推广适宜技术项目,重点促进中医特色优势学科发展。目前,海勃湾区中医医院共有2个自治区级重点专科(肛肠科、心脑科),新增在建2个自治区级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中医康复二科和自治区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肛肠科)。
改革创新再发力
服务品质更升级
近年来,海勃湾区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海勃湾区推进以海勃湾区中医医院和海勃湾区人民医院为龙头、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互联互通、运转高效的区域医联体建设,将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纳入海勃湾区中医医院医联体,选派优秀大夫、特邀专家定期到卫生院坐诊;对千里山镇卫生院进行“6S”管理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并进行标准化改造,切实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海勃湾区还建立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服务机制,全力推动自治区级“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工作,为辖区30209名慢性病患者建立随访台账,逐步完善“三高”患者信息库建设,并建立由海勃湾区疾控中心牵头、公立医疗机构托底、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的慢性病预防干预体系。
海勃湾区着力打造“健康驿站”和“健康小屋”,目前,依托民政养老机构建成7家“健康驿站”,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成22家核酸采样亭改造工作,全部升级为“健康小屋”,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义诊。
海勃湾区以三“1”模式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即在1家医疗机构建立指挥中心,在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调度平台,嵌入1家养老服务(中心)站,通过长期跟踪等服务形式,建立“家庭病床”服务体系,为失能、失智、多种慢病、残疾等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巡诊、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形成医疗服务联动模式,提供智能化“家庭病床”医疗照护。
下一步,海勃湾区将继续推动医疗资源提档升级,打造“数智健康”高地,加快推进区级智慧医院建设;抓好公共卫生工作,健全重大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推进“三高共管、六病同防”试点工作,搭建慢性病管理系统;建立“家庭病床”服务体系,加速建立社区、家庭、医院三级远程医疗智慧服务平台。
上一条:
下一条: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