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历史上有过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书法名家吗?有《兰亭集序》《多宝塔碑》这样的传世名作吗?为什么‘中国书法城’会是乌海?”每当向外地游客介绍“书法之城”这张金质名片时,我们常常要面对这样的灵魂拷问。
书法对于乌海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乌海人以书法为傲?为挖掘“书法之城”背后的匠心传承路,记者首先来到了乌海的大街小巷,从书法广场到街头路灯,从青山翰墨园到各个社区、学校,随处可见墨韵飘香,书法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文化风景,成为乌海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走进召烧沟岩画遗址博物馆,在延绵几十里的桌子山山脉的沟壑崖壁上,散落着大量远古先民磨刻的岩画。其中,桌子山召烧沟岩画,堪称中国岩画的精绝之作,这些岩画符号冥冥之中指引着在这里落叶生根的人们找回那书写的艺术。
20世纪50年代,轰轰烈烈的“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在这里打响。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响应国家开发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汇聚塞外煤城。劳动之余,书法成为大家寄托情思、消遣时间、对外交流的一种方式和乐趣,并日渐蔚然成风,乌海书法由此发端。企业因势利导,将书法纳入职工文化活动,提供经费、场地,定期组织笔会,社会性书法组织开始酝酿形成。
书法是中华文化最具特征的艺术,被誉为东方美学之魂,它有着悠久的传承和自然而然的影响力。在这片与书法有着不解之缘的土地上,其魅力越播越广。
企业书法活动的蓬勃发展铸就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1994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创建书法城的决定,先后出台了《关于创建书法城的决定》《乌海市创建书法城总体规划》,成为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提出“创建书法城”的城市,乌海书法艺术事业进入到由政府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的蓬勃发展阶段。
历经十余年积极建设,2008年9月10日,在第二届黄河明珠乌海文化节,我市正式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首个“中国书法城”。
从乌金之海到风雅书城,乌海人民从“乌海”二字萃取墨色,用手中的毛笔为我市增添了新的注解。也是因为我市举全城之力做好书法艺术传承,才有了“中国书法城”这个金字招牌的诞生。
多年来,我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将书法城建设摆到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位置,持续加以推进。近年来,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融合发展、渐次培育,使书法艺术在我市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性、产业性、群众性特征。
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的书法元素从何而来?这是由于我市实施“书法靓市”工程,积极推动书法文化向相关领域拓展、延伸,彰显书法城特色的结果。多年来,我市将书法城建设所需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及时核拨到位。如今的乌海,从街道牌匾、建筑装饰到城市标识、公园场馆,处处流淌着墨香书韵;从校园社区、工矿企业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处处翰墨飘香。
我市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写书法的说法从何而来?从2009年我市在全国最早实行书法教育“三进三落实”,到2016年我市“书法五进”工作以自治区第一名的成绩,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我市采取政府买单落实书法教材、学校落实每周1节有专业教师指导的书法课、语文教师每天落实20分钟的写字训练,实现了全市中小学写字与书法教育全覆盖。与此同时,设立专项书法助学和奖励资金,对本地书法专业学生给予资助,对书法创作及书法城创建取得突出成就、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极大激励推动了书法人才队伍建设和书法文化事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书协会员46人,自治区级书协会员165人,市级书协会员2000余人,全市书法爱好者达10万余人,习练书法逐渐成为广大群众的生活日常。
“中国书法城·乌海”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经过多年不断培养激励、淬炼打磨,全市高层次书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书法事业取得了卓越成绩,值得每一个乌海人以此为傲。截至目前,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获奖10人次,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19人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单项展160余人次、自治区级书法篆刻展288人次、自治区艺术最高奖萨日纳奖7人次。我市书法家冯印强摘得书法最高奖——第四届兰亭奖佳作一等奖,填补了全自治区此奖项的空白。
追寻乌海书法文脉的最后一站,记者来到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这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书法主题艺术馆,常态化展览着国内书法名家的名篇名作;这里也是“黄河明珠·乌海”书法艺术节、书法产业博览会、乌海书法论坛等影响广博的大型书法活动的举办场地,构建了展、会、节一体化模式,融合进文、旅、商多元业态,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书法大家、各地书协会员、相关行业从业者以及书法爱好者来到这里展览比赛、参加培训、开展创作、学术研究、鉴赏拍卖、交易交流。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逐渐演变成我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促进旅游消费的重要场所,也成为我市城市转型蝶变路上的重要一环。
未来,我市将坚持以打造“中国书法城·乌海”金质城市名片为引领,以深化书法人才提升垒基工程、书法交流展示金质工程、书法学术成果铸魂工程、书法产业引导培育工程、书法城市文化塑造工程“五大工程”为统领,拓展文化品牌和文化惠民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彰显乌海文化时代特点、区域特色,使书法艺术成为展示城市文明、增强地区文化软实力、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的内生动力,持续推动乌海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上一条:
下一条: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