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以工代赈”美了乡村富了村民
发布时间:2025-05-07 09:30:41 作者:王超 来源:乌海日报 浏览次数:

“以前这片废弃的人工湖杂草丛生,夏天还容易发生火灾。现在政府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改造,既美化了环境,又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真是两全其美!”近日,在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团结大街人工湖改造口袋公园项目现场,农区居民张护林一边熟练地铺设地砖,一边高兴地说。

走进该项目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声与村民的欢笑声交织成曲。挖掘机挥舞着铁臂,农区居民和施工人员分工协作:拌水泥、砌石块、铺地砖……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这个占地80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项目,正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焕发新生。

“去年夏天这里发生过草木自燃事故,村民改造意愿强烈。”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党委副书记孔威介绍,镇党委、政府迅速响应,投入28.6万元实施改造,优先吸纳当地37名农区居民参与建设。项目建成后,这里将分为休闲步道、多功能活动区和生态绿化区三大功能区,成为集休闲、健身、社交于一体的“幸福打卡地”。

农区居民杨文义是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在这儿干活每天能挣350元,还学会了瓦工手艺。”他算了一笔账:通过“以工代训”,自己从普通小工成长为技术工,收入翻了一番。据统计,该项目已发放劳务报酬9.6万元,37名农区居民人均增收2600元。

如今,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场地平整、基础设施铺设和树木种植等重点工作均已完工。

近年来,千里山镇统筹资金推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按照“宜用则用、能用尽用、优先采用”的原则,优先吸纳本地居民,创新实施“技能培训+就业帮扶”模式,通过“以工代训”“现场教学”等方式,为务工居民量身定制培训课程。同时搭建“智慧用工”平台,实现工人技能档案数字化管理,构建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业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千里山镇已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0余个,累计发放劳务报酬30余万元。通过“鱼”“渔”双授,“技”“能”双扶,让农区居民既获得眼前收益,又掌握长远发展技能,真正实现了“赈济”与“致富”的双赢。

“我们将推动短期岗位向长期产业转化,让群众持续受益。”孔威表示。如今,“以工代赈”政策正在千里山镇结出累累硕果,既扮靓了乡村“颜值”,更筑牢了共同富裕的基石,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关闭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