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创新构建“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维互嵌体系,坚持以文化认同为纽带,扎实推进“一刻钟生活文化圈”建设,着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各民族在文化共享与精神共通中实现相互嵌入。
顶层设计筑基
绘就文化互嵌“全景图”
我市将“一刻钟生活文化圈”建设纳入城市转型战略核心,出台《乌海市文化惠民三年行动计划》,构建起“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联动机制,2024年投入财政资金8100万元,新建社区(村)书法活动室83个、升级改造鸿雁书房12处,并依托“城市大脑”搭建文化服务智慧平台,整合图书馆、美术馆等资源,推出“线上预约+线下配送”服务模式。通过规划引领与资源统筹,全市图书借阅率同比提升约35%,数字文化资源访问量突破200万次,形成“15分钟可达、全龄段可享、多维度可感”的文化互嵌新格局。
教育体系铸魂
厚植民族团结“精神根脉”
我市坚持从干部教育铸魂、国民教育筑基、社会教育聚力三维发力,在干部教育领域实施“铸魂强基”工程,构建中央地方联动教育协作机制,深化与国家级干部学院战略合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优化课程体系,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课程地位,建立“理论教学+实践研习”双模块培养架构;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行“书法五进”计划,建成自治区级书法特色学校19所,学生书法作品斩获国家级奖项23项,其中,国画作品《行远自迩》和雕塑作品《朝阳》《传承》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原创舞蹈《黄河泥娃》获得第十一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一等奖;在社会教育领域打造“红石榴”志愿服务品牌,组建社区书法协会等团队100余支,年均开展基层巡演150余场,覆盖各族群众超10万人次。以黄河文化节、沙漠葡萄酒文化节等品牌活动为纽带,通过多元文化展示,吸引游客120万余人次,其中“沙漠看海·中国乌海”城市品牌宣传首次亮相北京天安门《辉煌的中国》主题展,乌海获评2024年度航旅目的地。
实践载体赋能
激活全民参与“内生动力”
我市坚持以书香城市、书法之城、非遗传承三大载体为抓手,构建沉浸式文化浸润场景。建成“一刻钟全民阅读圈”,在社区、医院、银行等场所布局智能书柜230个,年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营、夕阳红读书会等活动320余场,参与人数突破8万人次,年均配送图书5万余册。打造书法主题公园3处、社区书法长廊47个,首创“老中青少”四代书法家结对传习模式,年均培养书法爱好者2000余人,社区书法大赛参赛作品超万幅,其中“北疆文化神州行”北京市东城区、内蒙古乌海市书法交流展展出乌海书法作品70件,全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达46人、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165人,全市每5人就有1人常年习练书法。创新非遗“活态传承”路径,在幼儿园推广活字印刷、古法造纸等实践课程,建成校园非遗工坊12个。
数字科技破界
拓展文化共享“云端疆域”
我市依托“乌海文化云”智慧平台,打造集线上展览、虚拟非遗工坊、书法慕课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文化空间。2024年发布“文化需求热力图”,动态分析居民偏好,精准配送“非遗夜市”“社区电影周”等活动230余场。创新增强现实(AR)书法临摹、云端文化沙龙等交互场景,用户可通过虚拟技术临摹《兰亭序》等名家碑帖,参与线上文化沙龙超5万人次;建设“数字鸿雁书房”,提供电子书刊12万余册,制作出5万余小时的有声读物。实施明长城二道坎烽火台、桌子山岩画数字化保护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实现“云端可触、历史可感”。
如今,行走在乌海大地,社区“同心亭”“民族团结文化长廊”串联起共情共鸣的日常场景,惠民文化演出的欢声笑语回荡在街头巷尾,“中国书法城”品牌成为文化交融的金字招牌……
我市将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聚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深化各民族文化互嵌,促进文化认同、情感凝聚,让各族群众在步行15分钟的时空半径中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共筑精神家园。
上一条:
下一条: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