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实践杂志社调研组
九曲黄河,浩浩荡荡,经宁夏石嘴山市汇入内蒙古,在乌兰布和、库布其与毛乌素三大沙漠沙地交会处,宛若一条“金腰带”,环抱着沙漠腹地的移民城市——乌海。作为母亲河流经内蒙古的第一站,乌海有着包容四海、兼容八方的胸襟,黄河文化、移民文化、工业文化等多元文化在这里交织、相融,持续滋养和丰富着北疆文化的深厚内涵。
近年来,乌海依托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持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用文化塑造城市基因、打造城市名片。
文艺精品:涵养城市气质
4月28日,乌海交响音乐史诗《黄河向海》在北京音乐厅恢弘奏响,黄河沿岸蒙汉民歌与现代音乐的交融,将历史故事、民间艺术和生态变迁的动人篇章娓娓道来。一位听众兴奋地表示:“这场演出太震撼了!让我对北疆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强大感染力。”
以文铸魂,一批立足乌海的原创文艺精品成为北疆文化的“推介官”。入选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全景式沉浸歌舞剧《三线印记》于2024年9月在乌海市海南区开演,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旧址保留和还原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生产车间样貌,互动表演中,演员们骑着“二八大杠”,拿着被褥、水壶,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生动再现了当年成千上万名全国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到乌海艰苦创业的壮阔图景……
“演得太好了!当年我们加班大干的场景就在眼前!”曾参加小三线建设的张桂兰观演后激动不已。乌海深挖军工文化资源,以“三线建设”的真实历程为蓝本创作剧目,邀请小三线建设者、市民们共同观演,这不仅是对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传承,更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
紧扣时代脉搏、弘扬北疆文化,2024年乌海创作征集文艺作品649件,同比增长41.7%,创近5年来新高。众多展现民族团结、历史记忆与黄河文脉的精品力作获国家及自治区级荣誉近百项。纪录片《乌海兵团往事》摘得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雕塑《朝阳》亮相全国美展,乌兰牧骑舞蹈《守河》入选2025年度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小型剧(节)目资助项目。文艺创作“精品指数”持续攀升,文艺作品为城市“代言”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助推了乌海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文化惠民:润泽百姓生活
走进位于海勃湾区的“乌海文化客厅”,翰墨香气扑面而来,面积2400平方米的区域内,上千块奇石、400余幅书法和绘画作品开放参观、售卖。闲暇之余,不少市民走进文化客厅内的创研基地挥毫泼墨,开展艺术交流。
以“书法五进”为载体,乌海在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建立起学习书法的组织和场所,打造北疆文化创作基地、文艺家之家,常态化开展书法名家大讲堂等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如今,乌海市常年坚持习练书法的爱好者已达10万余人,形成了全民爱好书法、习练书法、研创书法的良好氛围。
除了打造“书法之城”这张名片,乌海还积极推动非遗普及。3月29日,首届乌海观鸟嘉年华在一号码头举行,现场开设的“非遗集市”聚集了十余种非遗产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烫画传承人付玉介绍说,在当地文化惠民活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市民认识和喜爱上了非遗,还有不少人报名参加她在社区开设的非遗公益课堂。
乌海通过开展文化惠民演出、书画展览、非遗展示等方式,全力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24年,共计开展3580场文化惠民活动,惠及群众达260万人次,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付作栋正在为手中的石头抛光,“这是一位博士毕业生为其老师定制的乌金砚。”付作栋介绍道,“这块砚台取材自乌海当地,形成于距今约五亿七千万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经过雕琢,既能保留原始特点,又兼具实用性。”今年,乌金砚制作技艺入选自治区级第八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乌海,以“文”会友渐成风尚,一方乌金砚、一幅墨宝、一件烫画作品,被当地人视作承载深情厚谊的特色伴手礼。
步入乌海市人民公园,“抬头皆绿意,低头是书香”成为一种新潮的休闲方式。时兴书屋提供了“城市绿肺”与“文化客厅”的复合空间,让前来逛公园的市民们有了精神“歇脚处”。书屋管理员赵霜介绍,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书店读者们都会竞相报名读书会、手工制作等活动,还有小读者在书店举行生日会,与伙伴们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时兴书屋结合乌海当地的特色文化,推出“乌海葡萄娃娃”表情包等文创产品,多元活动与新颖文创让阅读近在咫尺、文化可感可及。
文旅融合:绽放产业新景
6月的乌海湖休闲度假旅游区,沙海相依,水天一色。38℃高温下,在湖面体验快艇冲浪、沙漠穿越的游客依旧热情不减。2025年“五一”假期,旅游区“云境之门”装置在社交媒体上“火出圈”。这座金色镜面建筑切割出奇幻的“框景”,西侧是无垠的乌兰布和沙漠,东侧是碧波荡漾的乌海湖,吸引游客争相在此定格“沙漠看海”的景致。
2024年以来,这座西北小城接连上榜“年轻人热搜的热门小众出游目的地”、落地沙漠绿洲大地艺术季、被选作热门综艺取景地、入选年度航旅目的地,成为人们追捧的“诗意栖居地”。
除了沙海奇观,乌海特色乡村游同样吸睛。步入“黄河入内蒙古第一村”赛汗乌素村,非遗、剪纸、沙书展览馆、民俗馆渐次陈列,绘有大红石榴、黄河文化的彩绘墙引得游客驻足合影。在“黄河石彩绘”创作基地,创作者鲁婷正向游客讲述石上故事——“福河的故事”“温暖的南风”“小秋风”等彩绘,传承着亘古悠远的黄河文化。
依托黄河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当地正全力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民宿、农家乐、野外宿营地等旅游项目,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近年来,乌海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旅游玩场景,深度融合北疆文化,积极促进文旅产业提档升级,乌海山水相依、湖城共生的景色多次惊艳亮相央视《大美中国》栏目,“沙漠看海·中国乌海”的文旅品牌被持续擦亮。
从开放之城到“文化之城”,这座被黄河“金腰带”深情环抱着的城市,将自然禀赋与文化底蕴深度融合,在广袤北疆绘就的绚丽篇章,正待世界慢慢品读。
(调研组成员:宋明 王丹 云婧;执笔:云婧)
上一条:
下一条: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