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相接处,湖水如蓝宝石般沉静,岸边绿意渐浓。乌海湖畔,三三两两的游人驻足拍照,阵阵笑声随微风飘散。不远处的葡萄园里,工人们正精心修剪着藤蔓,为即将到来的收获季节做准备。正是在这片沙海湖城交织的土地上,海勃湾区获评“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名县”,为我市旅游业发展再添一份沉甸甸的认可。
沙漠看海
速度与静美的双重奏
当越野车轰鸣着冲上乌兰布和沙漠的最高沙梁,时间仿佛在壮阔的景色前骤然凝固——目力所及,无垠的金色沙丘如凝固的波涛般绵延起伏,而在它们的尽头,一片浩瀚的湛蓝水域铺展于天地之间,水天相接处,城市的天际线若隐若现。沙漠和湖水在这里相遇,“沙漠看海·中国乌海”成为了我市独一无二的旅游品牌。
“乌海湖的壮美,唯有身临其境方能感受它的震撼与包容。”旅游团领队韩东在畅玩过后感慨道,“我们乘坐快艇进入湖心,水面开阔如海,波光粼粼,远处连绵的沙丘构成独特的‘海岸线’,优美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而对于渴望释放激情的旅人,穿沙越野则是不二之选。驾驶专业越野车,在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下,征服一个又一个陡峭的沙峰,感受强烈的失重与冲顶的快感。当车辆最终停驻在视野绝佳的沙丘之巅,眼前是波澜壮阔的沙海与碧水交融的奇观,耳边是风掠过沙粒的低吟,令人心潮澎湃。
近年来,我市依托本地独特的文旅资源,做足山水文章,持续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文旅项目,打造极具地域特色的景区景点,让无数游客来到乌海便拥有多种旅游打开模式。截至目前,我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23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5家,旅游业呈现出全域供给、产品多元的新特征。
葡萄藤下
农家乐的质朴温情
从壮阔的沙水奇观中抽身,不过十几分钟车程,景象便悄然转换。阳光倾泻而下,一排排整齐的葡萄藤架在田间地头绵延铺展,绿意盎然。
在吉奥尼酒庄的地下酒窖,橡木桶的醇香弥漫在微凉的空气中。来自杭州的游客陈静轻晃酒杯,琥珀色的液体在杯壁流下“酒泪”:“从未想过能在沙漠边缘品到口感如此丰富的葡萄酒。舌尖是浆果的芬芳,余味里竟藏着阳光晒过沙粒的气息。”
当下,乌海的葡萄产业早已超越单纯的种植范畴,衍生出集葡萄酒品鉴、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产业、新业态。游客可以亲手采摘葡萄、参与古法榨汁、学习调配艺术。由葡萄串联起的产业链,让“葡萄之乡”的名片愈发醇厚动人。据了解,我市已建成30多处以葡萄为主的农业休闲观光园,以及4个沙漠原生态葡萄酒庄,年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超亿元。
这场诗意邂逅,同样离不开沙水环抱中升腾的浓浓烟火气。在黄河岸边的王元地村,依托优美的环境和特色物产,一批精品农家乐蓬勃兴起。
在王元地村谢三农家乐的院子里,负责人正忙着将黄河鱼下锅炖煮,柴火灶里噼啪作响,浓郁的鱼香混合着农家自种蔬菜的清香弥漫开来。“游客就喜欢这口地道的黄河鱼和咱自家腌的酸菜、现蒸的花卷。”谢三笑着说。
游客们围坐在葡萄架下的大圆桌旁,品尝着最质朴的农家风味。吃饱喝足,还可以体验一把采摘之乐。这种融入当地生活的“慢”体验,让旅程充满了温暖的记忆和真实的乡土气息。
近年来,我市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沙漠、葡萄、农家乐等农文旅资源优势,围绕农区田园景观、特色村落、特色农产品等元素,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同时推出集观光、采摘、研学等于一体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13条。
高铁时代
扩大合作“朋友圈”
近年来,我市依托独特的“沙、水、城”等特色旅游资源,精心策划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赛事和文化活动,如马帮大会、沙漠徒步挑战赛等。这些文旅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提升了乌海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周边省市乃至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现代科技正让这场诗意邂逅更加从容。即将开通的高铁将打破时间与空间的藩篱,“早上一碗热腾腾的乌海羊杂碎,中午就能站在贺兰山上俯瞰塞外风光”不再只是想象。届时,包银高铁将成为内蒙古西部、宁夏等西北地区进京的最快通道,从乌海乘坐高铁列车到银川不足1小时,2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呼和浩特,到北京也只需5个多小时,“周末游乌海”将变得轻松惬意。
这片沙水相拥的土地,正以湖光的潋滟、葡萄的醇香、运动的激情和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向世界发出诚挚的邀请。当高铁穿越贺兰山的晨雾,当游艇划破沙漠倒映的星河,当酒杯在塞北的月光下清脆碰撞——乌海将成为更多人心中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上一条:
下一条: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