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焊花闪烁、机床轰鸣,8月20日在乌海市华东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埋头赶制一批即将发往海外的配重订单。一派繁忙景象之下,公司会计师穆彩清却道出了“甜蜜的烦恼”:“单子越多,肩上的资金压力反而越沉。”
她指着繁忙的生产线向记者解释:“光是6月份,我们就出口了500吨产品。但货发到美国,往往还要再等两个月才能回款,现金流一直绷得很紧。”这家九成产品销往海外的传统制造企业,去年销售额高达8000万元,可观数字的背后,是回款周期长带来的持续困扰。
融资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申请难,成为横亘在众多像华东重工这样的外贸企业面前的一道“高门槛”。“我们想购置大型设备扩大生产,但银行对抵押物要求高、审批流程长,融资成本也不低。”穆彩清的一番话,道出了许多同类企业的共同心声。
转变始于一次实实在在的“上门问诊”。今年,市商务局组织的服务专班主动走进厂区,他们没有停留在听汇报、看材料,而是直接下到车间,查看设备运转、详询订单细节、测算资金周转。“他们看得细、问得深,最后还把银行工作人员请到现场,一起为我们量身想办法。”穆彩清回忆道。通过一企一策的精准诊断和联合施策,华东重工最终与包商银行顺利达成了贷款协议。
改变的不仅是华东重工。8月21日,在内蒙古乌海亚东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金融问诊会”火热召开,由中信银行等机构专家组成的服务团队,针对企业提出的轻资产抵押难、融资成本高、科技成果转化慢等一道道考题,现场研判,逐一开出“金融良方”。
“金融机构有时摸不透产业的特殊性,企业又对金融产品了解有限,我们的角色就是当好‘连接桥’,让大家坐到一条板凳上来对话。”市商务局副局长马三林介绍。通过动态建立全市外贸企业需求清单,组织银行开展全覆盖式的大走访,推动建立了主动对接、跟进需求、定制服务的全流程金融服务机制,确保减费让利、无还本续贷、快速信贷等政策红利精准滴灌至企业。
今年以来,这样务实高效的对接日趋频繁。市商务局持续深化政金企合作,依托“企业清单+需求清单+对接清单”三张清单机制,推动金融机构从过去的“等客上门”转变为如今的“主动敲门”。截至目前,该局已协调中信银行等机构为东源科技、佳瑞米等重点外贸企业提供了2.6亿元专项贷款,同时为广纳等具有发展潜力的外贸企业注入2.1亿元信贷支持,有力保障了订单的顺利执行和市场的持续开拓。
上一条:
下一条: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