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六个行动 聚力十项重点工作
招聘活动如火如荼、创业创新热情高涨、就业培训热火朝天……在乌海,生动的“稳就业”“促就业”图景随处可见。
一组数据是最好的诠释——
1至8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95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424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59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7.88%、71.20%、84.3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40万人,失业保险征缴收入6953万元,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13%、71.88%。
政策赋能 援企稳岗兜牢民生底线
经营主体是就业岗位的主要源头。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稳住经营主体是关键。
今年,我市再次推出一揽子援企稳岗政策,明确延续实施失业保险阶段性降费率、稳岗返还、技能提升补贴、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多措并举之下,经营主体信心大增,全市就业局势实现总体稳定。
“以前办理稳岗返还业务,需要准备的材料很多,有时候还得来回跑。现在申领稳岗返还资金,不需要企业提供任何资料,只需在网上办事大厅确认即可。好政策为企业稳定发展、稳岗促就业起到了很大作用。”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高丽说。
今年,全市就业系统运用大数据比对,精准筛选符合政策条件的经营主体,通过“免申即享”模式,由“企业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企业”。1至8月延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为4951家参保单位减负6953万元。通过“免申即享”或自主申请方式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36.6万元、稳岗返还资金2139.42万元、职工技能提升补贴449.975万元,有力增强企业稳定发展、扩岗促就业的决心和信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今年,我市深化政银合作机制,与中国银行乌海分行、中国工商银行乌海分行等3家银行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并签订创业担保贷款合作协议。截至8月底,组织开展创业培训285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81万元,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57%、48.03%。同时,开办首档就业创业指导类广播直播节目《“就”在乌海》,播出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及就业创业政策146期、收听收看量73.3万人次。制作就业创业宣传视频,在全市50个智慧公交大屏全天候滚动播放。深入街道、社区、院校等开展政策宣传解读,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 靶向发力 重点群体就业稳如磐石
9月20日清晨,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巴音乌素村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现场热火朝天。村民李风中与工友们正熟练地铺设管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天能挣220元,关键是在家门口上班,心里特别踏实!”现场十余名工人中,有6名来自本村。大家分工协作,道路破除、沟槽开挖……个个干劲十足。
该项目通过“以工代赈”模式,将政府工程与群众就业紧密结合,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不仅有效解决了重点人群的就业难题,还大幅节省了招工时间、提高了工程效率,实现了“工程落地”与“群众增收”的双赢。
与此同时,在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墨香梨园社区,“凤凰巧娘”手工坊内几名宝妈正围坐桌前,忙着赶制一批国庆订单。如今,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灵活就业基地。宝妈于幸赟高兴地分享:“通过参加手工培训,我现在一边带孩子一边做钩织,每个月光玩偶就能卖出近千元,收入稳定多了!”她滑动手机屏幕展示订单截图,脸上写满了成就感。
今年,凤凰岭街道着力打造“雪中送炭·循爱桥”就业品牌,以手工坊为依托,构建起“培训+生产+销售”全链条孵化体系;通过精准摸排就业困难人员情况,由墨香梨园社区组织专业技能培训,目前已累计培训超1000人次,核心团队扩展至50人,并成功开发毛毡、掐丝等五大类产品,实体店也正式开业运营。
今年,我市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需求,通过拓宽就业渠道、优化服务保障、支持创新创业等举措,实招频出打造“全链条”就业服务体系,护航重点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通过把“人找服务”变为“服务找人”,深入基层摸排就业与培训需求,开展电子商务、手工编织等实用技能培训。积极落实困难群体就业帮扶,设立公益性岗位安置重点群体458人,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3612.4万元、失业保险金2655.5万元,为失业人员代核代缴医疗保险费909万元。
同时,在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我市积极实施“来乌留乌”工程,在北京化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设立招才引智工作站,赴多地开展政企校企对接暨招聘活动12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4277人次。同时组织创业培训、举办就业指导活动7场,全面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服务升级 就业服务圈畅通就业路
如今,我市正悄然迎来一场就业服务的暖心变革——一个个“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深入街道、社区、商圈甚至小区,构建起“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成为求职者可靠的依靠,也成了企业招工最便捷的桥梁。
走进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海馨社区就业服务站,就业、失业、再就业人员信息台账整齐陈列,每个人的情况和需求一目了然。只要有合适岗位,工作人员立即对接,真正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49岁的韩继萍正是这一服务的受益者。曾因身体原因离开企业,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两年多的她说:“颈椎腰椎不好,干不了重活,就想找份离家近、轻松点的工作。”今年,街道设立公益性岗位。就业服务站迅速为她匹配到海馨社区养老护理员的工作。“稳定、就近、不费力,家门口的服务站真是解决了我的大难题!”她感慨地说。
这些服务站不仅对接居民需求,也积极回应企业用工难题。在零工市场、商圈、产业园区设置的站点,通过建立台账、动态跟踪,及时捕捉用工信息、发布招聘启事,甚至在出现裁员等情况时第一时间介入,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市就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努力做到企业用工和居民求职‘两头清’,让就业服务更精准、更暖心。”
今年以来,依托“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乌海建立起“居民需求+企业用工”动态清单机制。通过入户走访、数据比对,精准掌握求职意向,并为群众逐一建立帮扶档案、定期回访。同时每周更新企业岗位需求,针对不同群体举办专场招聘、推送岗位信息、开展技能培训,推动就业服务从“人找岗”到“岗找人”的转变。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就业服务不断“破圈”创新。7月,海馨社区联合多家单位把招聘会开进“夜市”,居民边逛夜市边找工作;8月,新华西街道把招聘展台搭进小区,实现“岗位送到家门口”。正如求职者赵荣所说:“以前找工作东奔西跑还怕错过机会,现在招聘信息发到群里、招聘会办在楼下,真的太方便了!”
如今,我市已建成55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覆盖街道、社区、村镇、零工市场、商圈等重点区域,并优化升级10个站点功能。每个站点都配有就业服务专员,与网格员协同作战,真正打通了公共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一张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正在乌海缓缓铺开——它不仅缩短了求职与招聘的距离,更贴近了这座城市的民心。
上一条:
下一条: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