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乌海公益课堂: 绘就全民学习幸福图景
发布时间:2025-10-21 15:15:35 作者:市政府办公室 来源:乌海日报

翩翩起舞乐逍遥 (市文化馆提供)

伏案习字成日常

手工课堂乐趣多

非遗项目亲体验

航天知识记心间

  周末的公益课堂最是热闹,银发族手捧歌谱轻声合唱,中青年跟着老师学习手工编织,孩童在书法案前一笔一画临摹……如今在乌海,从社区活动室到乌海开放大学,再到专业文化馆,覆盖全年龄段的公益课堂遍地开花,以丰富的课程、便捷的服务,为不同年龄段人群搭建起学习成长的平台,让“老有所学、少有所乐、青有所长”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青春课堂:成长路上伴花开

  “一二三四,注意节奏,手臂再抬高一点……”周末的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海馨社区活动室里,街舞老师正带领孩子们练习基本功,伴随着动感的音乐,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为解决双职工家庭子女托管难题,海馨社区引入优质教培资源,开设街舞、书法、篮球等青少年公益兴趣班,自开班以来,深受家长和孩子欢迎。

  “大女儿以前对舞蹈没兴趣,现在每周都主动要求来上课,性格也变得更开朗了。”居民李霞说,社区公益课不仅解决了她和丈夫周末“带娃难”的问题,还让孩子学到了专业技能,“老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上课特别认真,比外面报培训班划算多了,真是为我们家长省了心。”

  同样受益的还有居民王帅的儿子。“孩子从小喜欢打篮球,但我和他妈妈都不会,只能看着他瞎玩。”王帅说,社区篮球公益课开班后,他第一时间为儿子报了名,“老师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基础分组教学,从运球、传球到投篮,一步步耐心指导。现在孩子不仅球技进步了,还学会了团队合作,身体素质也比以前好了。”

  不只社区,市美术馆、乌海科学技术馆等专业文化机构也将目光聚焦青少年成长,推出一系列量身定制的公益课程。这些课程跳出传统课堂框架,用手工、实验、艺术鉴赏等鲜活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悟,成为不少家庭周末的“热门打卡地”。

  走进市美术馆的美育课堂,总能听见孩子们的欢声笑语。10月18日,这里正开展“秋日自然手作”主题课,8岁的张梓涵小心翼翼地拿出书包里收藏的落叶。“老师说要把不同形状的叶子拼贴成小动物,我想做一只小鹿。”她举着一片边缘圆润的梧桐叶,兴奋地向身边的老师请教,“这片叶子当小鹿的身体行不行?再撕几个小叶片做耳朵?”

  “以前只觉得落叶好看,现在知道落叶还能变成艺术品。”张梓涵的妈妈举着女儿完成的作品,脸上满是骄傲地说,“除了手作课,孩子还参加过美术馆的书法体验课,从握毛笔的姿势学起,慢慢能写出歪歪扭扭却充满童趣的字。”

  不仅在这里,乌海科学技术馆的公益课也热闹非凡。9岁的王浩宇正踮着脚,盯着面前的“水力发电”实验装置,眼睛里满是好奇。只见他按照老师的提示,先往装置上方的水箱里加水,再打开阀门,水流顺着管道往下冲,带动下方的小涡轮飞速转动,连接的灯泡瞬间亮了起来。“太神奇了!水流居然能让灯亮!”王浩宇忍不住拍手,还特意凑近看了看涡轮转动的方向,“要是把水箱装得更满,水流更大,灯泡会不会更亮?”带着这个疑问,他拉着同学继续做实验……

  从美术馆的艺术熏陶到科技馆的科学探索,我市这些专业文化机构的公益课,正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打开他们认知世界的多元窗口。在这里,没有枯燥的知识点背诵,只有动手实践的乐趣;没有严格的成绩要求,只有探索未知的热情,让孩子们成长的每一刻都充满惊喜。

  随着公益课堂的持续推进,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乌海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习中收获知识、结交朋友、提升自我,共同绘就一幅充满活力、幸福和谐的全民学习图景。

  银发课堂:岁月鎏金添新彩

  “竖要直,横要平,起笔藏锋,收笔回锋……”每周三下午,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墨香梨园社区活动室里,书法爱好者董伟都会准时拿起毛笔,为学员们示范书法技巧。从2010年至今,董伟自发开设的公益书法课,已陪伴居民走过十几个春秋,吸引了上百名学员参与,年龄跨度从5岁孩童到80多岁老人。

  “刚开始办课,不少人觉得‘免费的肯定不专业’,来上课也是抱着打发时间的想法。”董伟回忆,为了让大家真正学到东西,他放弃了“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根据学员年龄、基础差异制定个性化方案:对零基础的老年人,从握笔姿势、简单笔画教起;对有基础的学员,指导临摹名家字帖;对孩童,则通过趣味书法游戏培养兴趣。久而久之,公益课口碑越传越广,甚至有不识字的老人通过学习书法,逐渐掌握了常用汉字。“现在大家每周都盼着上课。他们在这里不仅能学书法,还能交朋友,日子充实多了。”董伟说。

  海南区拉僧仲街道华苑社区将老年人公益课堂日常化,免费开设科学体验、绘画书法和剪纸茶艺等丰富多彩的公益课堂,让老年人兴趣爱好有队伍、文化活动有去处、健身健美有设施、关心关爱有组织……

  “传统的盘扣,需要将布条或细绳按照特定的形状进行盘旋……”10月15日,记者走进华苑社区活动室,看到在辖区手艺人的讲解和指导下,居民正认真地学习制作盘扣胸针。经过折叠、定型、丝绸填充、熨烫、修饰等步骤,大家创作出各种花式盘扣。“短短几节课,我学会了盘扣的基本制作方法,这样的手工制作课堂充实了我们的生活。”居民丁丽介绍,社区里的公益课程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既能缓解白天的工作压力,还能学到传统手艺,扩大朋友圈。

  除了在社区里,市、区两级文化馆也积极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大力推进全民艺术的普及,推出了系列公益培训活动。9月23日至12月12日,乌达区文化馆举办“颂歌祖国 艺韵北疆”秋季公益免费艺术培训班,从18个艺术门类中选出排名前13的门类排课,开设民族舞、健身操、走秀、合唱、茶艺、钢琴、古筝、古琴、非洲鼓、萨克斯、书画、钩针、手机摄影等13大类课程,聘请专业老师授课。报名通道开启后,短短几天内名额就被一抢而空。

  “之前总听邻居说文化馆的公益课好,这次我提前定好闹钟抢名额,终于报上了茶艺班!”今年58岁的王芳提着刚买的茶具走进教室,脸上满是兴奋。她坐在茶桌前,跟着老师学习温杯、投茶、注水等基本步骤,指尖捏着茶则轻轻晃动,茶叶落入盖碗的瞬间,茶香慢慢散开。“我退休后就喜欢琢磨传统文化,之前总在网上看茶艺视频,可没老师指点总学不明白。现在好了,老师手把手教,还能和同学一起交流,上完第一节课我就学会了泡绿茶,回家给老伴泡了一杯,他说比平时喝的茶更有味道!”王芳笑着说,现在她每天都盼着上课,还特意买了笔记本,把老师讲的茶文化知识都记下来。

  市文化馆也在10月13日开始了2025年全民艺术普及秋季公益培训,从30个艺术门类中筛选出19个热门门类,开设古典舞、民族舞、国标舞、声乐、手机摄影、书法、朗诵、茶艺、八段锦、手工编织等18个大类20个班次。

  62岁的张勇是市文化馆公益培训的老学员,算上2025年秋季这期,他已经连续学了两年。“最初是冲着八段锦来的,退休后总腰酸背痛,听说这课程能养生,就报了名。”张勇说,头一年跟着老师练动作,从“两手托天理三焦”的抬手不稳,到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坚持半年就觉得身子轻快多了。

  后来见书法班人气旺,他又多报了一门书法。“刚开始握毛笔都发抖,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多亏老师一遍遍教起笔收笔。”现在他每天早上练半小时八段锦,下午铺开字帖临写,家里的春联都是自己写的。

  如今,乌达区文化馆和市文化馆的公益课都已进入常态化教学,舞蹈教室里,学员跟着老师的节拍舒展身体;书法课上,毛笔在宣纸上晕染开墨色;茶艺教室里,阵阵茶香伴着欢声笑语……这些“零门槛”的文化课堂,正让艺术从殿堂走进寻常生活,为乌海市民的生活增添了一抹浓郁的文化色彩。

  不仅如此,在推进全民公益课堂建设过程中,我市还注重资源整合,形成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各社区利用闲置场所改造成教学点,联合教育部门、职业院校、文化机构等共同打造“家门口的学习圈”。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内蒙古首批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教学点试点院校,多元化的课程满足了老年人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学校自2022年起,每个学年提供近100个免费学位,开设书法、油画、声乐、智能手机使用等课程。“我报了油画班,以前总觉得画画是年轻人的事,没想到自己也能画出像样的作品。”70岁的张国志家住海勃湾区满世水云轩小区,离学校仅十分钟路程,每天按时上课、与同学切磋技艺成了他退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学习没有压力,老师手把手教,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感觉自己越活越年轻了。”

  截至目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已累计培养200余名老年学员,不少人学成后还加入了社区文艺团队,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2024年4月,乌海开放大学在该校挂牌成立,进一步整合资源,构建起“开放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多元办学模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配置优质师资,让更多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海勃湾区长青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这间由旧锅炉房改造的多功能活动室,配备了专业书画案、座椅和教学器材,每周定期开设书法、绘画、声乐等公益课程。“以前想学画画,要么找不到老师,要么学费太贵。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免费学,老师还特别有耐心。”68岁的学员武建文一边展示自己的山水画作品,一边笑着说,自从参加公益课,他每天都充满干劲,不仅绘画水平提高了,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上周社区文艺演出,我们书画班还现场创作作品送给居民,特别有成就感。”

关闭
保存
打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