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今年是我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5周年。从能源、交通等领域绿色转型,到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消费模式、生活方式,我市坚持深化改革、政策引领、规划统筹与法治保障协同发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能”。
产业发展逐绿前行
近日,在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PACK生产车间,多条智能化生产线整齐排列,工作人员专注地检测电芯、组装模组。作为我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清陶能源固态电池专用材料项目实现了从上游专用原材料到固态电池制造,再到固态电池应用与回收的全产业链布局。
“项目总投资70亿元,规划建设年产5万吨固态电池专用材料、10GWh固态电池及储能系统,并配套风光新能源与储能电站。”该公司综合办主管贾云波介绍,项目生产的固态锂电池凭借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强、循环寿命长等优势,已在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领域推广。未来,公司将充分依托我市风、光、电等绿色资源优势,重点向电网侧储能、风光配储、动力电池等领域发力。
当前,我市正因地制宜发展固态电池、储能电站等新能源产业,现已形成“煤—焦炭—沥青—针状焦—石墨负极材料”完整产业链,为固态电池一体化产业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双碳”目标为指引,我市扎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培育壮大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推进产业由低端向高端、产品由初级向高价值攀升。
持续的山风一年竟能转化为超5000万千瓦时的绿电?在乌海,协合维昱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分散式风电项目利用硕大的风电机组,将风力转换为电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别看风力发电叶片转得那么慢,一台额定功率为4000千瓦的风电机组在满发状态下,每小时可以发电4000千瓦时,相当于20户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该公司风电场负责人赵红喜说。
近年来,我市主动服务融入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大局,抢抓机遇、先行先试,构建“风光氢储用”一体化产业链条。随着“阿电入乌”、乌海抽水蓄能电站、乌海能源“光伏+矿山生态修复”综合利用等项目的相继落地建设,我市正蹚出一条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
交通物流降碳增效
近日,我市“绿色化煤炭运输零碳道路试点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第二批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交通强国专项试点)项目,成为自治区本批次唯一获批的试点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由市交通运输局和内蒙古广兴智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推进实施,以“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为核心,拟设置6座充换电站,投入120余辆新能源重卡组建零碳车队,并引入AI智能调度系统,为我市公路运输行业提供“技术+管理+设施”一体化零碳转型模板。
“我们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技术赋能’协同模式,积极推动物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物流行业降碳增效、高质量发展。”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贺建敏说。
低碳转型,畅通的是道路交通,夯实的是发展根基。
立足乌海及周边地区大宗商品交易量大、货物往来频繁实际,我市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运输体系——
整合数据资源,推动数据要素在物流企业、客户和政府部门间的共享互通,提升全市交通运输物流组织效率、监管效能、治理水平,为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利用”的城市转型目标提供支撑。
全面推广“新能源+散改集”等绿色运输方式,持续优化交通组织,不断提升物流效能。日前,乌海铱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一期建设接近尾声,该公司基于自主研发的多桥新能源刚性线控矿用卡车平台生产新能源智能矿卡,为矿用卡车实现安全、高效、环保运输作业提供了有效路径。
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智能化仓储设施、分布式光伏等新产品、新技术,着力打造高效智能、绿色低碳的现代物流园区。今年8月,我市充电容量最大的新能源重卡专用充电枢纽“海易通岱山物流园充电站”具备服务能力,为构建绿色、节能、高效的现代物流运输体系和区域新能源物流运输注入动能。
货运更清洁,客运也更绿色。
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出租车、新能源私家车……在我市,越来越多新能源车辆穿梭于城市的各条街路。今年初,一批名为“520”“1976”“沙海观澜”等的新能源微型公交车在我市交付投用,它们不仅节能环保,还具有转弯半径小的特点,有效活络了城市交通的“神经末梢”。
我市持续倡导绿色低碳出行,通过资金、政策等手段,引导加快新能源车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新能源车型在公交、客运、货运等领域的应用,让绿色出行持续融入城市发展、走进市民日常生活。
经济社会绿色低碳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其系统逻辑涵盖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等多重维度。
我市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多维度探索降碳减排新路径,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700多亩玉米地一年能节水19万立方米,省了人工,还增了产量。”近日,在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农户秦国庆细数水肥一体灌溉的好处。由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投资建设的这一节水工程,让1.25万亩农田实现从“明沟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每年节约的274万立方米农业用水,又通过水权转让流向工业企业,打通了“以工补农、以农哺工”的水脉。
在海勃湾区滨河街道中河源社区,秋收后的农田不见残留的白色地膜。“地里用的是全生物降解地膜,秋收过后就自动降解哩!”种植户刘君说,每年3月在玉米地铺上全生物降解地膜后,到了玉米收割时节,地膜基本就能降解完毕,省了不少工夫。
为解决历年使用地膜残留问题,我市印发《乌海市2024—2025年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实施方案》,全域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让农田告别白色污染,推动形成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
加快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市委党校二期零碳能源项目投资1343万元,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太阳能、太空能等自然资源,通过收集冷、热能源进行跨季节储存,为党校二期11193平方米的建筑提供冷、热水及部分电力,实现零污染、零排放、零运行费用的零碳供能,每年可节约标煤497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30吨,为全市建筑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
我市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同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消费体系,鼓励开展家电、消费电子产品等以旧换新,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
绿色发展,关键在“转”。
我市正以绿色为导向、以创新求突破,全力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走出一条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治理双轮驱动、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全面改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上一条:
下一条: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