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乌海:以就业之稳夯实民生之基
发布时间:2025-10-27 11:26:02 作者:鲍维 来源:乌海日报

招聘会进夜市、技能课入社区、政策资金“免申即享”、岗位清单精准推送……“十四五”以来,我市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政策赋能、服务升级、精准帮扶、数字创新等多项举措,交出了一份“职”通万家、“业”兴乌海的民生答卷。

数据见证成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62万人,完成目标131%;失业人员再就业1.61万人,完成目标230%;新增取得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4.01万人次,完成目标534%……一项项数字的背后,是千家万户的生计盼头,更是城市发展的底气。

指标超额破局:

以“硬数据”夯实民生底盘

“没想到参加完技能培训还能拿到高级证。现在,我拿着高级焊工证找工作,工资能比之前高不少,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在我市职业技能大赛上拿到证书的参赛者王明难掩兴奋。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脉动,一头连着万家灯火,是最基本的民生。“十四五”以来,我市始终将就业指标作为民生工作的“硬杠杠”,持续扩大就业规模,稳步提升就业质量。

在就业规模上,多项关键指标大幅超出预期,除城镇新增就业超额完成外,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87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1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1.4万人,织密了覆盖广泛的就业保障“安全网”。

在技能人才培育上,我市深入推进“技能乌海”行动,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55万人次,连续举办四届市级技能大赛,为本地产业发展注入“技能动能”。其中,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1.19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396%,技能人才队伍的壮大,既缓解了企业“用工难”,更让劳动者实现了“技能变现”。

政策红利的精准释放,为就业稳定提供坚实支撑。我市创新采用“免申即享”模式,无需企业主动申请,政策便精准触达,累计为5278户次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29亿元,惠及职工29.23万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9亿元,直接带动3407人实现就业,以“创业贷”激活“创业潮”,形成“一人创业、多人就业”的良性循环。服务全域织网:

“就业圈”圈住民生幸福

“刚登记就业意向没几天,社区就帮我找了一份商场售货员的工作,服务非常贴心!”家住海勃湾区温馨家园小区的罗丽波,通过海勃湾区林荫街道就业服务站实现“家门口就业”。

为破解群众“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双重困境,我市主动延伸服务触角,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建成83个人社工作服务站点、32个“人社·银行”一体化服务网点;4个线下零工市场实现辖区全覆盖,日均服务1100余人次;更在全市布局55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打造“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让居民步行可达、服务可及。

海勃湾区新华街道就业服务站优化升级后,网格员吕国荣带着就业需求登记表入户走访,仅1个多月就采集辖区300余名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精准匹配岗位100余个。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0个就业服务站完成功能升级,服务效率显著提升。

在此基础上,各就业服务站还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林荫街道创新“政企联动+特色载体”模式,与35家重点企业建立岗位互通机制,确保岗位信息实时共享;依托“乐林便民服务集市”,实现“求职者与岗位面对面”。凤凰岭街道打造的“巧娘织梦”灵活就业项目,让困难群众尝到增收甜头。社区居民李梦琪在参加了手工艺品制作培训后,利用闲暇时间制作售卖手工艺品,每月能增收1500余元。

数字赋能提效:

“智服务”破解就业两难

送完孩子上学,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居民刘华胜打开“海勃湾数智零工市场”小程序,5分钟就选定了一份上门保洁订单。“之前给公司干活时间不自由,现在自己接单,既照顾孩子,又靠技能挣钱。”刘华胜熟练完成玻璃清洁工作,1小时后顺利拿到报酬。这样的灵活就业模式,正成为越来越多灵活就业人员的选择。

“海勃湾数智零工市场”小程序平台首页采用工种分类导航,涵盖力工、焊工、保洁等各类岗位;所有用工信息均以标准化模板呈现,工作内容、薪资待遇、工作地点一目了然,求职者轻轻一点就能精准找到工作。

同样,在乌海万达广场商圈,智能化就业服务站更显“科技感”。商场入口处的电子屏实时滚动商圈商户及企业用工需求,求职者翻动屏幕即可查看岗位,商户也能快速筛选匹配人员。

“逛街时登记了信息,第二天就接到用工单位的面试电话,隔天就上班了!”刚入职的宝妈王女士,正是“即刻职达”模式的直接受益者。截至目前,乌海万达广场商圈通过该模式累计提供岗位500余个,促成180余名求职者与商户签约,实现商业流量与就业需求的良性互动。

数字化创新还延伸至政务服务领域。我市在全区率先探索“数字员工+人工服务”双向协同模式,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数字员工,构建“即时审核+实时反馈”风控体系,实现失业保险业务“全链智审”,真正实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这些创新举措也获得全国认可:《乌海市一刻钟社区就业服务圈》《海勃湾零工市场》两个项目分别在第二届、第三届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全国赛中获优秀就业服务项目三等奖;2022年—2024年,“一刻钟社区就业服务圈”“‘就’在身边公共就业服务品牌”“四网融合”工作模式先后入选全国地方就业创新事件,成为全国就业服务的“乌海样板”。

重点群体兜底:

“精准施策”守住就业底线

“多亏了公益性岗位,我不仅有了稳定收入,还学到了社区服务技能,现在干活越来越顺手!”曾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张建军,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实现了就业。

“十四五”以来,我市聚焦脱贫人口、就业困难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就业群体,推出了一系列“暖心举措”,确保就业帮扶“一个都不能少”。

针对就业困难人员,乌海市累计安置2059人次到公益性岗位,为2.4万人次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社保补贴1.39亿元,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难题,又减轻了社保缴费压力;针对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通过岗位推荐、定向技能培训等精准帮扶,帮助836人次实现就业,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针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进校园”“企业进校园招聘”等活动,依托就业服务站建立高校毕业生信息台账,精准匹配岗位,助力青年群体“就业起航”。

我市结合企业用工需求,为脱贫人口、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定向技能培训,从“输血”转向“造血”。针对家政服务市场需求,开展家政护理专项培训,帮助100余名困难人员掌握专业技能,顺利入职家政公司,实现从“就业困难”到“技能就业”的转变。

就业服务有温度,城市发展才有动能。截至今年7月底,乌海市“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累计提供政策咨询6096次,办理就业业务2037笔,发布岗位信息326期,成功助力634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故事,见证着我市就业工作的“速度”与“温度”:就业稳了,收入增了,日子美了。

关闭
保存
打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