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上级部署
1.国办印发《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
〔二〕工作动态
1.市政数局对市、区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开展实地监察
2.市政数局印发实施《乌海市营商环境问题收集督办反馈制度》和《乌海市优化营商环境“两单一函”工作制度》
3.市政数局与市融媒体中心合作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宣传计划
4.自治区召开全区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推进会
〔三〕存在问题
1.当前我市营商环境工作任务进度整体偏慢、完成率不高
〔四〕经验交流
1.创新路径司法助企,变“庭审现场”为“治理课堂”
2.乌海市创新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精准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五〕他山之石
1.天津市高新区:帮扶小微企业管理体系认证,有力推进质量强区建设
上级部署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健全常态化推进机制作出部署。
《意见》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发挥“高效办成一件事”牵引作用,推动重点事项清单管理和常态化实施,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加强部门协同和服务集成,带动政府治理能力整体提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助力高质量发展。
《意见》提出4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加强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明确经营主体和个人全生命周期重点事项总体清单,发布年度重点事项清单,鼓励探索建立特色事项清单。二是推动重点事项常态化实施,优化重点事项业务流程,统筹线上办事系统建设,提升线下办事服务能力,加大政务数据共享力度,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注重用户体验和评价反馈。三是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领域,推进“一类事”服务集成化,提升综合监管质效,提高政务运行效能。四是强化组织实施,加强行业指导和跨部门协同,注重省级统筹和基层创新,完善制度和标准体系,做好业务指导和宣传引导。
《意见》指出,坚持集约高效、整体规划,加强资产调剂共享,避免低效闲置、铺张浪费,坚决防治和纠正政务服务中的“面子工程”。强化统筹规划,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妥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应用。持续完善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强化有关业务系统集约整合和互联互通,提高安全防护能力水平。
《意见》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本行业本领域重点事项统筹协调,强化条块联动,实现涉及本行业本领域的“一件事”标准统一、业务协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统筹推进本地区“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明确部门分工,加强综合协调,强化跟踪督办和创新激励。注重发挥市县级政务服务管理部门直接服务企业和群众的优势,创造性推动重点事项在基层一线落地见效。
工作动态
◎7月初,市政数局对市、区两级政务服务大厅进行实地监察,通过检查设施与环境、服务规范与工作纪律、投诉反馈、制度建设等内容,共发现6类31条问题,并于7月10日组织三区政数局和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召开全市政务服务工作监察问题反馈会。会上,下发监察问题清单,提出完成整改时限和相关要求。截至目前,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整改率达100%。
◎7月15日,市政数局印发实施《乌海市营商环境问题收集督办反馈制度》和《乌海市优化营商环境“两单一函”工作制度》。一方面,针对企业反映的问题,构建“问题收集-精准交办-限时督办-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通过建立问题清单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痛点堵点难点;另一方面,运用工作交办单明确责任部门、办理要求和办结时限,督促相关部门高效响应、限时解决,对未按时办结或办理不力的,及时发出督办函进行跟踪问效。
◎近期,针对自治区第三方反馈我市创新案例不足、亮点偏少的问题,市政数局与市融媒体中心合作,围绕市场监管、人社、税务、科技、不动产等领域,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宣传计划12期,并组织专职人员对接各部门做好创新亮点培育,系统总结营商环境建设成效,提供专业化辅导,梳理提炼典型经验并进行复制推广。截至目前,已通过活力乌海公众号、微赞平台向企业群众解读最新政策和办理流程等8期。
◎7月30日,自治区召开了全区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推进会。会议通报了今年上半年全区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深入剖析了当前存在问题,部署了下半年重点任务,12个盟市就本地区上半年重点任务推进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安排作了汇报,自治区政数局、大数据中心分管领导作了讲话。会议强调,必须深刻认识到优化营商环境是事关全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工程”,从战略高度把握其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艰巨性;强化统筹协调效能,建立健全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压实各部门、各地区的主体责任,畅通政企常态化沟通渠道;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加强过程管控与跟踪问效,注重典型示范引领和经验宣传推广,确保各项优化举措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存在问题
◎从5、6、7三个月的日常调度情况来看,当前营商环境工作任务进度整体偏慢,完成率不高,相关责任部门在推进落实上存在不足,责任意识有待加强。具体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任务推进不快。优化营商环境各类重点任务完成率不高,没有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2024年度营商环境评估问题清单共58项整改任务,截至目前,自治区审核通过12项,仅完成工作任务总量的20.7%,正在推进46项,占任务总量的79.3%;乌海市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任务台账共64项任务,截至目前,已完成9项,占任务总量的14%,进度过半41项,占任务总的量64%,初步开展14项,占任务总量的22%。
二是任务报送不认真。个别单位存在对工作任务盯办不够紧,进展跟踪不到位,工作台账报送不积极、滞后现象。例如海南区2024年乌海市营商环境评估整改内容填报不全,个别月份少报、漏报;市工信局连续2月未填报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任务台账。
三是整改成效不明显。2024年自治区营商环境评估报告反馈问题整改成效不明显,关键领域整改进度滞后,未达评估标准。例如市监局牵头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指标,整改进展不明显,均未达到销号条件;“市场监管”指标中“双随机、一公开”检查问题发现率为21.94%,相较于去年评估数据仅提升2.67%,仍低于全区平均值(27.35%);市财政局牵头的“融资服务”指标中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分行负责的任务“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8%,相较于去年评估数据无变化,仍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3.96%)和全国平均水平(3.50%)。
经验交流
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法院:创新路径司法助企,变“庭审现场”为“治理课堂”
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时代命题下,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法院开展“企业进庭审 司法助营商”旁听活动,将真实的法庭案件审理转化为沉浸式治理课堂,让企业代表在司法实践中亲历规范管理必修课。
一、创新驱动:精准聚焦,打造“靶向式”法治公开课
精准锁定庭审活动主题。活动直击影响基层和谐与营商环境的痛点——物业纠纷。此类矛盾频发,关乎企业生存与社区稳定,极具典型意义。精心遴选案例,选取的物业纠纷案,涵盖了“业主欠费理由辨析”“服务标准界定”“公共区域管理”等核心争议,将行业治理的普遍性问题在一次庭审中集中体现,形式深度沉浸。突破单向讲座模式,邀请物业企业代表“零距离”观摩庭审全流程,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
二、实践深化:庭审观摩与专业解读“双轮驱动”
庭审中,承办法官结合案件具体情况,为观摩企业开展关于“物业服务合同如何依法履行”“业主权利义务边界”及“纠纷高效化解路径”的权威示范。庭后环节,紧扣《民法典》及《物业管理条例》,针对庭审暴露的典型问题深入剖析。庭审强化了企业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矛盾的意识与能力,推动纠纷解决端口前移,从源头上减少了涉企诉讼增量,优化了法治营商环境。
三、显著成效:意识革新与能力跃升的“双重赋能”
通过真实案例的“沉浸式冲击”,企业代表对“依法管理”的理解从被动遵守转向内在认同,深刻认识到规范操作是降低诉讼风险、赢得业主信任的基石。法官的专业解读直击企业管理薄弱环节,为企业完善合同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费用收缴及公共区域管理提供了清晰的法律指引和操作框架,促进物业企业合规管理能力“再升级”。
海勃湾区人民法院立足审判职能,主动将司法智慧转化为前端治理资源,让法庭成为移动的企业法治课堂,将司法的规范力、引导力融入企业经营的肌理,使司法服务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 (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法院)
乌海市创新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精准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乌海市财政局聚焦企业融资难题,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建立多元化政策支持体系,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70.44亿元,同比增长2.46%。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86.77亿元,同比增长7.32%。民营企业贷款余额391.75亿元,同比增长22.05%;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4.73亿元,同比增长19.98%。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积极优化服务模式,破解融资难题。搭建政金企常态化对接平台,高质量召开融资对接会,会同海勃湾区、海南区、乌达区及发改委、商务局、区域经济合作局等部门梳理企业融资需求190.9亿元并向金融机构分3次推送,解决企业融资需求54.9亿元。推出“企业管家”服务模式,建立问题诉求台账,定期协调解决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类问题。积极回应企业诉求,协调解决多家重点企业融资问题,新增授信17.6亿元。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我市BDO重点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已为我市7家BDO生产企业累计提供融资授信143.47亿元,放款金额114.07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压力,满足BDO项目融资需求。同时,大力推广无还本续贷业务,余额达82.21亿元,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积极创新机制建设,激发金融活力。制定《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评价激励办法》,将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贡献度与财政资金存放相挂钩,有效激发银行内生动力。创新建立融资项目协调推进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会商协调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建设金融服务港湾,从银行机构基层网点打造7家服务港湾,聚焦“政策宣传直达、信贷培育对接、基层金融治理、财富规划管理、问题反馈解决”五大功能,辐射园区和周边小微企业新增贷款1.23亿元。深化京蒙金融合作,与北京市东城区签署11项合作协议,开展金融知识共享讲堂,为我市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创新金融产品,精准服务产业。针对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推出“电能通”贷,建立“电力+金融”纾困助企机制,推出自治区首例“电能通”专项贷款,实行“即申即审即放”放贷模式,提供“贷款即缴费”快捷服务,实现“银电企”三方共赢。目前,3家企业通过“电能通”专项贷款完成电费缴纳1.6亿元,11家重点企业与金融机构达成“电能通”合作意向。推动落实“水权贷”,探索金融与水权融合,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展“水权贷”“节水贷”融资服务,建立贷款审批和放款流程专项绿色通道,切实将“沉睡”的水资源转化为金融“活水”。截至目前,累计发放“水权贷”5笔,贷款金额5847万元。设立总规模18亿元的科创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BDO一体化、固态电池一体化等特色产业链发展。深入推广“科技贷”,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金融支持,推动银行机构丰富科创信贷产品供给,截至目前,全市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科技信贷超15亿元。依托自治区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开展企业信用融资服务,通过以“税”助“贷”、以“信”养“信”融资模式,实现纳税信用和金融信用互认,累计发放企业贷款900余笔,贷款金额超28亿元。 (乌海市财政局)
他山之石
天津市高新区:帮扶小微企业管理体系认证,有力推进质量强区建设
天津市高新区通过政策保障、组织保障、技术保障等手段组织认证机构开展全产业链的帮扶工作,推动高新区小微企业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引导先进的质量理念和质量管理模式向全产业链延伸,以认证赋能企业质量提升,有力推进质量强区建设。
深入调研,全面掌握辖区小微企业情况。高新区始终坚持以小微企业认证帮扶工作为牵引,深入小微企业、专业孵化器调研,走访三片区企业近200家。出台激励政策,推动质量管理水平提升。高新区连续三年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对帮扶企业的首次认证费用补贴比例从60%提升至80%,最高补贴1万元,参与企业满意度达到100%,其中两家企业获评全国认证帮扶典型案例。搭建桥梁,充足、合理利用工作资源。高新区组织筛选20余家专业认证机构,在认证机构的技术支持下,对40余家小微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全流程帮扶工作。组织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对认证认可的了解。高新区扎实推进“1+10+100+10000”计划,以1个行业为牵引,开展10轮次以上的现场集中政策、标准宣传,对100家以上企业开展质量诊断,线上、线下宣传培训参与人次不少于10000人次。积极创新,推动企业低碳绿色转型。高新区邀请认证机构专家向20余名参会代表阐述了“双碳”认证流程和关键环节,分析了利用“双碳”认证打破贸易壁垒的方法,介绍了低碳转型先进经验。(天津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上一条:
下一条: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