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标       题: 乌海市现代能源经济发展规划 (2020-2035 年)
索  引  号: 111503000115543089/2023-09219 发文字号:
发文机构: 信息分类: 专项规划
概       述: 乌海市现代能源经济发展规划 (2020-2035 年)
成文日期: 2020-07-18 00:00:00 公开日期: 2020-07-18 17:33:03 废止日期: 有效性: 有效
乌海市现代能源经济发展规划 (2020-2035 年)
作者:市政府办公室 来源: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打印 保存 关闭

图片1

乌海市现代能源经济发展规划

2020-2035 年)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020 7 

第一章 发展条件 3

第一节 发展基础 3

第二节 发展形势 7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0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0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0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1

第三章 生态优先 提升能源生产输送消费水平 13

第一节 坚持生态友好能源发展道路 13

第二节 构建绿色低碳能源生产体系 16

第三节 打造节约高效能源消费结构 21

第四节 建设坚强可靠能源基础设施 24

第四章 科技引领 开辟能源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29

第一节 建设氢经济示范城市 29

第二节 推进智慧化能源发展 31

第三节 发展能源产业新业态 32

第四节 加强科技研发和转化 34

第五章 转型升级 巩固能源相关产业发展优势 38

第一节 延链补链融合发展化工产业 38

第二节 提质增效改造升级化工基地 40

第六章 深化协作 打造互利共赢能源合作格局 45

第一节 布局煤炭合作发展新领域 45

第二节 形成化工互补发展新优势 46

第三节 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新中心 47

第七章 改革创新 营造优质高效能源发展环境 49

第一节 改善能源发展环境 49

第二节 创新能源发展机制 51

第八章 强化实施 实现高端现代能源发展蓝图 53

第一节 多措并举保障发展效果 53

第二节 多管齐下力争政策支持 54

编制说明 56

前 言

能源是维系经济生产不可或缺的“原动力”,是当代人们生活离不开的“血液”,是驱动当代社会正常运行的“生命线”,能源安全关系国家稳定和发展命脉。我国正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内蒙古能源资源富集,能源产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能源工作的多次讲话精神,全面推进现代能源经济建设,大力提升内蒙古在能源安全、生态屏障方面的重要作用。

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一座新兴工业城市,“蒙宁陕甘”经济区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中心,国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呼包银榆经济区重要节点。乌海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四大产业为主导,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发展格局。经过多年煤炭资源开发,乌海市资源保障能力有所下降,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发展战略,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道路,推动乌海经济和城市转型,实现乌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规划、创新建设乌海特色现代能源经济。

本规划结合自治区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战略纲要,立足五大发展理念,着力各类能源一体化发展、能源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能源与民

生共享发展。本规划将主要阐明乌海市现代能源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乌海市未来能源经济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规划年限近期至 2025 年,

远期展望到 2035 年。

第一章 发展条件

乌海是典型的传统工矿区城市,焦煤等矿产资源丰富,已发展起一定规模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产业,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资源依赖特征明显,资源、环境、水等约束趋紧,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挑战。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一、能源及相关资源条件

煤炭资源。保有煤炭资源储量 9.7 亿吨,其中乌达勘查区 3.7 亿

吨,桌子山煤田及外围预测区 6.0 亿吨;煤种以优质焦煤为主,占内蒙古已探明焦煤储量的 75%。

风能资源。海勃湾区南部、海南区北部以及乌达区东部风资源较

为丰富,100 米高度年平均风速 6.0 米/秒~6.5 米/秒,风功率密度220 瓦/平方米~280 瓦/平方米。乌海市行政区域狭小,风能开发受国土资源限制较大,风电发展空间较小。

太阳能资源。光照资源丰富,分布较为均衡,属太阳能资源Ⅱ类

地区,年日照时数在 3200 小时左右,太阳能年水平面总辐射年辐照

量达 1702 千瓦时/平方米,直辐射 2228.65 千瓦时/平方米~2239.02 千瓦时/平方米,适于发展光伏及光热发电。

地热能资源。地热资源较丰富,多以可直接利用的中低温地热资

源为主,特点是热储分布广、类型多、埋藏深度适中、热流体储量大、开发成本低、利用价值高,开发潜力较大。

生物质资源。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约 6.82 万亩,秸秆资源量 3.82

万吨,可收集量 3.39 万吨。目前生物质能利用率较低,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水资源。水资源主要有黄河地表水、地下水、中水以及矿井疏干

水,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 23224 万立方米/年。乌海市 2019 年用水量

26290 万立方米,已超出可利用水量,水资源是制约乌海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他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除优质焦煤资源外,煤系高岭土、

石灰岩、铁矿石、石英砂、白云岩等矿产资源有一定的工业利用价值。其中石灰石保有资源量近 20 亿吨,煤系高岭土保有储量超过 5 亿吨。矿产资源优势是乌海市矿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二、能源及相关产业状况

国民经济发展平稳。2019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550.95 亿元,比上年增长 9.5%,增速居全区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21.7%,居全区首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5%,居全区第 4 位;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13.9%,居全区第 4 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4.3%,居全区第 6 位;城镇和农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6.4%、10.2%,均居全区第 7 位。

能源供需基本稳定。2019 年,全市煤炭产量 3787 万吨,同比增

51%;全市累计发电量 221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9%;全市天然气用 22976 万立方米,同比增长 11%LNG 用量 31224 吨,同比增长 4.5%

能源结构逐步优化。截至 2019 年底,全市电力装机 415.32 万千

瓦,其中火电 360.6 万千瓦,可再生能源 54.72 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总装机的比重由 2017 年的 10.8%提高到 13.18%,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由 2017 年的 2.7%提高到 5.03%。

基础设施有所加强。截至 2019 年底,全市建成 4 座 500 千伏变

电站,15 座 220 千伏变电站,43 座 110 千伏变电站,电力输电线路1458 公里。由内蒙古西部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长乌临天然气

长输管道为全市供应天然气,输气干线总长度 424 公里,年输气能力

4.35 亿立方米,市内长乌临管道全长 77.78 公里。

两大基地雏形显露。乌海市已发展成自治区重要煤焦化工和氯碱

化工基地,精细化工产业初具规模。2019 年,乌海市电石企业 18 家, 生产能力 410 万吨/年;PVC 企业 3 家,生产能力 120 万吨/年,约占

全自治区总产能的 29%;烧碱企业 3 家,生产能力 120 万吨/年,约

占全自治区总产能的 32.6%;焦化企业 13 家,生产能力 1800 万吨/ 年,约占自治区全部产能的 34%。;精细化工企业 36 家,精细化工产品已达到 70 余种。

三、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

(一)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地处黄河上游,东临鄂尔多斯高原,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草原,北靠肥沃的河套平原,是华北与西北

的结合部。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中蒙俄经济走廊和河西走廊古丝路经济带交汇点、“蒙宁陕甘”经济区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中心区域,是国家“呼包银榆”经济区、内蒙古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的重要支撑点、“小三角”协同发展战略中心城市,处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国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上。

资源优势。优质焦煤、煤系高岭土、石灰岩、铁矿石、石英砂、

白云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好、易开采、相对集中配套、工业利用价值高。得天独♘的矿产资源优势为乌海的矿业、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等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

政策优势。近年来,乌海市焦煤资源濒临枯竭,支柱产业优势逐

步丧失,经济发展后力不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未雨绸缪,以经济转型、城市转型为核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支持,先后申请获批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循环经济示

范城市、低碳试点城市等,并获得相关政策支持。

产业优势。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乌海市加快发展化工产业,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上下游一体化的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产业链,成为国内和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生产基地。同时,通过产业快速发展,积累了较好的技术、配套产业和人才基础,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

(二)存在问题

煤炭后续资源不足。焦煤资源作为乌海市战略性优势资源,剩余储量难以维持焦化产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焦煤资源开采缺乏计划性,

煤炭企业追求短期效益,未能长远谋划乌海市焦化及下游产业长远发展;周边鄂尔多斯、阿拉善甚至宁夏、山西等地焦化企业存在争夺乌海市资源现象,焦煤资源外流进一步降低资源保障能力;外部资源渠道有限,蒙古国进口煤炭资源量受国家限制,且竞争激烈,尚未形成稳定可靠外部焦煤来源。而且,目前乌海市煤炭资源矿权设置过多过密,不利于行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有待提升。乌海市地处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库

布其沙漠交汇处,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乌海市矿山开采、炼焦、生产电石、钢铁、PVC 及特色冶金产业密集,发展模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大、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周边鄂尔多斯、阿拉善盟、宁夏高载能工业园区多为高污染企业,区域内工业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强度大、交叉污染严重。

产业雷同层次低端。乌海市“一区四园”资源禀赋相似、产业结

构雷同,在转型发展方面缺乏统一部署,尚未形成有效分工与协作体

系,园区间产业发展同质化竞争激烈。乌海市周边棋盘井工业园区、阿拉善经开区、蒙西工业园区以及宁夏石嘴山等工业园区,均以化工、能源等为主导产业,无序竞争和资源粗放利用现象严重,区域经济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缺乏产业发展合力。乌海市煤炭、化工产业集中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产业层次低、技术相对落后。工业用能用水粗放,能耗强度控制压力大。

可利用水资源匮乏。乌海市属干旱荒漠地区,多年平均蒸发量

20 倍于地区降水量。全市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黄河水、中水、煤矿疏干水、地表降雨蓄水,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已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目前已超用黄河水和地下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已成为乌海市社会经济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创新驱动能力不足。乌海市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少,自主知识产权

少,应用基础研究弱,产学研一体化尚未成体系。受制于乌海市地域条件和欠发达实际,招才引智难度较大,人才外流问题严重,难以支撑新兴产业的落地发展。

第二节 发展形势

世界能源发展趋势。绿色低碳成为全球能源变革主要方向。主动

应对气候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世界各国纷纷制定能源转型战略和更加积极的低碳政策,提出更高的能效目标,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比例不断提高,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比重不断下降,电气

化水平持续提升。能源技术创新加速推进,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

日益丰富。能源科技创新进入高度活跃期,重点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储能、智能发电、智慧综合能源以及氢能等技术研发和示范应

用,先进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技术逐渐普及等领域。世界主要国家均把能源技术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口,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抢占发展制高点,增强国家竞争力并保持领先地位。能源供应和服务方式加快转变,区域综合能源系统逐步普及,先进能源设备及关

键材料不断涌现。能源供应安全问题凸显。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博弈加

剧,国际竞争焦点不局限于传统的资源掌控权、战略通道控制权,更向定价权、货币结算权、转型变革主导权扩展,能源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许多国家采取相应措施,美国能源部设立“网络安全、能源安全和应急响应办公室”,拨出专项经费支持能源安全工作。

我国能源发展形势。能源消费保持增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

代,对能源供应提出更高要求,能源发展进入从总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现代制造业、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将成为能源消费新的增长点,能源消费仍将保持适度增长,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

比重将大幅增加。能源布局深度调整。虽然能源生产与消费逆向分布

的问题仍然存在,但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随着产业从东部向内地转移,分布式能源逐步增多和分散式风电开发力度逐步加大,以及西部水电开发难度和成本逐渐加大,大范围能源资源调配趋势将逐渐减弱,能源就近就地利用规模将逐步增大。

我国能源政策导向。重视能源安全。掌握能源安全主动权,结合

“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与周边国家能源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型能源经济新体制,在更高水平上保障能源安全。聚焦绿色低碳。加快

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变,持续加快煤炭等传统能源替代步伐, 稳步推进电能替代,逐步普及清洁取暖。提高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比

例,确保能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动能。引导能源发展由

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科技、体制和发展模式,推动能源产业链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积极培育能源新产业和新

业态。注重节约高效。开展全民节能行动,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控

制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消费强度。

自治区现代能源经济探索。内蒙古自治区能源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长期以来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全区能源经济取得了全面、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开发方式依然较为粗放、循环化利用水平不高、新能源消费消纳困难、清洁能源终端消费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发展现代能源经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蒙古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现代能源经济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 建设技术领先、可靠高效的能源供应系统,构建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能源消费结构,打造创新驱动、区域协同的能源产业集群,营造机制有效、主体活跃的能源发展环境,实现能源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能源经济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更加强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用更加彰显,发展福祉更多更公平惠及民众。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发展现代能源经济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一场能源领域的伟大实践。紧跟能源发展绿色、融合、智慧、安全的时代要求, 聚焦清洁高效、转型升级、区域融合、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着力提升乌海能源相关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促进乌海市现代能源经济跟上时代步伐。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为指引,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四个革命, 一个合作”能源安全发展战略,秉承能源治理体系现代化,深刻认识乌海煤炭资源濒临枯竭、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谋划培育接续主导产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强化区位优势,统筹内外部资源,做精做强传统产业,积极谋划新兴产业,大力谋划能源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着力提升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推广现代能源新技术应用,提升能源智能高效利用水平,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能源市场体系,广泛开展能源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差异发展,创建互利共赢能源合作格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区域统筹,融合发展。发挥乌海在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的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周边一定区域内资源、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合

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促进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促进传统能源产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IT 技术深度融

合,加快发展智慧能源。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能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步伐,实施能源梯级利用、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严格控制能源生产环保、用水标准,倒逼煤矿、煤焦化工等产业整合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与环境绿色和谐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创新作为引领现代能源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改进政府职能,营造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降低用能成本;创新体制机制,对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量身定制监管规则和标准,引导其健康规范发展。

政府主导,转型发展。立足乌海能源及相关产业发展基础、现状、趋势与问题,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寻求破解乌海转型发展困境的良方。坚持稳中求进,通过整合优化、延伸拓展、技术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市场开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走出去,推动与周边资源开发合作,实现区域共享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乌海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按照 2025 年、2030 年两个时间节点, 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重点形成中国西北氢能产业发展核心区、科技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煤焦及氯碱化工融合发展集聚区、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区,其中:

充分发挥乌海工业副产氢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本地市政、公交、物流、矿山等领域交通设施采用氢燃料电池驱动,利用资源和市场优势,发展制氢、储氢、输送、加注等环节的技术和产业,辐射周边地

区,把乌海建设成我国西北地区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区。

充分利用能源行业新技术、新业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提升赋能作用,在乌海建设智能矿山、智能电厂、智能电网示范项目,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及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将乌海建设成我国西北地区科技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产业优势,利用先进技术提升两大化工产业竞争力,整合各项资源要素,促进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精细化工,促进乌海及周边地区资源要素深度融合,将乌海建设成区域煤焦及氯碱化工融合发展集聚区。

充分发挥乌海在产业基础、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优势,争取国家及自治区政策支持,疏通铁路、公路等运输通道,多举措、全方位利用蒙古及国内乌海周边地区资源,保护性开采市内优质焦煤资源,促进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等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将乌海建设成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区。

2025 年,乌海现代能源经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能源供给、消费、输送水平大幅提升,推进能源、环境和谐发展,氢能源、智慧能源、源网荷储综合能源等能源新技术、新业态在乌海落地生根,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融合发展,能源区域合作取得突破,能源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2035 年,乌海市全面建成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市,能源和环境和谐发展,能源和科技高度融合,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成为可供全区、乃至全国借鉴的国家级现代能源经济建设典范。

第三章 生态优先 提升能源生产输送消费水平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全面提升能源基础设施和普遍服务水平,推动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建设美丽乌海。

第一节 坚持生态友好能源发展道路

一、多措并举,提升环境保护支撑水平

建立负面清单,推进结构减排。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执行国家能源及相关产业政策和调控措施,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控制重

污染企业新增规模,从源头入手降低能源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推动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严控焦化、电石、氯碱等行业新增产能准入标准,加大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新建耗煤项目应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减量替代。

提高排放标准,推进技术减排。使用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升工业

企业污染物治理水平,实行国家或行业最严污染物排放标准,重点治理焦化、电石、氯碱、电力及燃煤锅炉等行业污染。电力行业深入推进现役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脱硫废水零排放改造。推进现役工业燃煤锅炉实施特别排放限值提标改造,推动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到其他燃煤行业。煤炭开采行业推广使用蓄热式高温氧化技术回收利用煤矿风排瓦斯及低浓度抽放瓦斯,氧化销毁排空的瓦斯(甲烷)和煤粉。焦化行业推广VOCS 综合治理技术、焦炉烟囱废气脱硫脱硝技术、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技术等。氯碱行业推进含盐废水、废气、废物处理和回用技术。

深化联防认识,推进管理减排。建立大气一体、山水相连大局观,

依托“小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积极谋划增进区域共享生态福祉,加快改善乌海市环境质量。强化四大工业园区功能定位,优化布局新建

工业项目。抓好矿区环境综合整治,严查露天矿山开采和治理项目, 严格控制露天剥离施工规模,坚决杜绝超规模开采,对违规生产企业一律责令停产整治。继续推进原煤散烧、道路交通等源头污染治理, 实施城区零散煤计划,推广矿区 LNG 汽车、电动公交车以及氢动力公交车等新能源汽车。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排放标准、加强组织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降低碳排放强度,确保 2030 年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提前达峰,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二、强化约束,落实国土空间保护制度

强化生态红线刚性约束。严格按照国家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配套文件,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合理布局能源资源开发与相

关产业,禁止矿产资源无序开发。在黄河及第四系含水层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四合木古生物物种保护生态功能区、西桌子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乌达风沙防治生态功能区、甘德尔山旅游休闲生态功能区以及南部草原恢复生态功能区内,全面禁止工业项目建设,制定工矿企业退出机制,开展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实施乌海市山水湖田林草沙系统综合治理工程。

提高国土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推进“多规合一”,建立统一控制体系,有效配置土地资源,逐步化解国土资源供给短缺与经济持续增长的空间需求不平衡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载体,重点加快矿区废弃地治理,实施采煤沉陷区恢复和绿色矿山建设,充分利用乌海每一寸土地资源,解决新增建设用地需求。

三、严控用水,实施以水定产行动计划

以水定产,严控超额超量取水。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实施最严格

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量水而行,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控制黄河取水总量,严禁超采地下水。着力加强水资源源头工程建设, 加大疏干水和再生水利用,依托水库、河流、煤矿疏干水和城市中水建立完善的供水体系。科学合理规划新上项目,把落实水源作为项目建设的必要条件。

节水优先,严格控制耗水指标。重视水资源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加强需求侧管理,积极引导企业和居民节约集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推进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具备条件的电力企业生产用水全部使用中水。新上项目严格采用最先进的节水技术,设计耗水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推广工业和农业节水改造,建立重点行业用水指标对标体系。推进现有电力、化工等工业项目实施节水改造,用水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四、保护黄河,加强流域协同生态涵养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坚定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保护和治理黄河的信心,严格落实《乌海市海勃湾生态涵养区保护条例》,重点开展黄河沿岸水源涵养和水源保护。

建设黄河沿岸生态拦蓄林,在干流和支流全面实行“河长制”, 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管。控制地下水开采量,2025 年全面禁止工业用水使用地下水。实施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清淤工程,保证水利枢纽功能寿命。加快低碳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进度,在污水处理设施不具备接收污水条件前,园区内涉水建设项目不得投产。到2025 年,黄河乌海段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 100%。

专栏 1:生态环保重点建设项目

1. 海勃湾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整治。对摩尔沟矿区三矿排土场、卡布其煤矿矿区、骆驼山矿区排土场进行集中连片治理。

  • 海南区整体周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包含二贵沟、雀儿沟矿区集中连片治理环境生态修复、海南区采煤沉陷区三十二公里生态修复与环境综合整治、乌海市骆驼山矿区排土场连片治理(绿色矿山建设)、海南区四合木保护区工矿企业退出生态环境修复等内容。

3. 内蒙古源通长富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排土场连片治理(绿色矿山建设)工程。

4.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上水位库区综合清淤疏浚工程。

5. 黄河西岸生态治理项目。

第二节 构建绿色低碳能源生产体系一、推进煤炭供给侧转型升级

控制煤炭产业发展节奏,延长服务年限。严格控制本地煤炭开采规模,延长乌海市煤炭生产服务年限。加强自有煤炭资源保护性开发,

依据产业、环保、安全和资源政策倒逼低端低效煤炭产能有序退出, 优化煤炭生产结构,从严控制审批煤矿新建项目和生产能力核增项目, 控制本地煤炭生产规模。积极推广使用充填开采和精准开采等技术, 最大限度地回收煤炭资源。到 2025 年,井工煤矿资源回采率达到 75% 以上,露天煤矿资源回采率达到 95%以上。积极利用市外煤炭资源, 开展区域合作,打通铁路通道,保障乌海焦煤长期稳定供应。

推进煤炭行业集聚整合,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其

他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能,引导规模小、安全差、效率低的煤矿退出。加快煤矿资源整合和煤炭企业重组,培育煤炭龙头企业,促进煤炭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大幅提高煤矿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到

2025 年,争取 60 万吨/年以下煤矿引导退出或整合重组。以乌海本地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推进煤炭企业纵向整合重组。鼓励下游焦炭、煤化工和煤电等用煤企业向上兼并重组煤炭企业,促进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发挥全产业链的市场竞争优势。鼓励铁路运输企业与煤炭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发挥大宗物资运输的产业链优势,提高运输保障水平。

提升安全绿色高效水平,促进产业升级。着力提高煤矿安全发展

水平。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升煤矿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到 2025

年,将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到 0.005 以下;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占比超过 50%。因地制宜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矸石不升井等绿色开采技术,建设绿色矿山。加快推进矿区损毁土地复垦、植被恢复、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积极构建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治理新模式,加大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力度,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到 2025 年,绿色矿山比例超过 100%。提高原煤入选比重,到 2025 年,原煤入选率达到 100%。进一步提高机械化开采水平,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煤矿智能装备,对现有生产煤矿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全过程一体化调度及智能监控,大幅提高全员工效。

开发利用煤矿伴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统筹煤层气、煤炭资源

勘查开发布局和时序,加大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水等资源化利用的力度,支持低热值煤(煤泥、煤矸石)发电,促进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有序放开煤层气勘查开采准入,通过拍卖、挂牌等竞争方式择优确定煤层气勘查开发主体。大力发展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大幅度提高抽采瓦斯利用率。到 2025 年,乌海地区矿井疏干水、煤矸石、煤矿瓦斯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 100%、100%、70%以上。

专栏 2:煤炭产业重点项目

神华乌海能源公司骆驼山煤矿 150 万吨/年,内蒙古源通长富煤业有限公司改扩建 120/150 万吨/年,白音乌素煤矿改扩建 15/120 万吨/年,恒实能源实业有限公司技术改造 30/120 万吨/年,通达煤矿技术改造 30/60 万吨/年,卡布其煤矿资源整合 30/120 万吨/年,君正能源化工股份公司东风露天矿资源整合

30/90 万吨/年,龙贵、滴沥帮二矿和滴沥帮三矿整合为一座矿 150 万吨/年。

二、促进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

依托乌海市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优势,结合矿山治理和沉陷区治理, 坚持集中与分散开发并举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提高可再生能源在 能源体系中的比重,调优能源供给结构,促进可再生能源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现代能源经济。

规划到 2025 年,新能源装机突破 220 万千瓦,其中:集中开发

式光伏发电 130 万千瓦,分布式光伏 20 万千瓦,“农光互补”一体化

光伏 20 万千瓦,风电 50 万千瓦,配套建设储能设施 20 万千瓦。其中,在风资源条件较好的海南区巴音陶亥镇,推进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形成 50 万千瓦的风电、40 万千瓦光电、10 万千瓦储能的规模。

2035 年,新能源装机突破 650 万千瓦,其中:集中开发式光

伏发电 475 万千瓦,分布式光伏 50 万千瓦,“农光互补”一体化光伏

50 万千瓦,风电 75 万千瓦,配套建设储能设施 60 万千瓦。

结合矿山治理和沉陷区治理建设光伏电站。结合矿山治理和沉陷区治理,将光伏电站建设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按照绿色生态理念,

以光伏发电开发促进生态治理,以采煤沉陷区和矿山生态治理推进集中开发式光伏电站建设。到 2025 年,规划利用矿山治理和沉陷区治

理等土地 35 万平方米,建设光伏电站 130 万千瓦。

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利用大型公共建筑、工业企业厂房、物流中心、学校、医院、车站、居民住房等建筑屋顶可利用面积, 分期分批组织推动构建不同类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同时利用智能微电网的能源管理系统将光伏发电与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辅助必要的储能设施,探索屋顶分布式光伏+智能微电网融合发展新模式。2025 年,在全市范围内选择有条件的建筑厂房、农业设施、建筑

屋顶、建筑玻璃等,规划利用屋顶及相关场地 195 万平方米,建设

20 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新建建筑积极应用新型光伏建材。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光互补”一体化。乌海市辖区面积小,

城市化程度高,工业用地比例高、农用地占比低,精品农业相对发达。应充分利用乌海市用地结构特性和太阳能辐射强度高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光互补”,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光伏与农牧业结合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打造一批“农光互补”一体化示范项目。充分利用具备条件的农业设施、闲置场地建设农业大棚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并利用大棚的棚顶铺设光伏组件进行太阳能光伏发电,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一地三用,光农互补”,实现农业作物经济活动、能源发电效益的“双赢”。另外,推进光伏生态大棚与旅游结合构建观光农业,与社区农产品需求结合构建社区农场,与市民体验结合构建集高效种植、农业科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项目。支持鑫盛太阳能光伏蔬菜大棚项目和巴音陶亥光伏农业小镇 20 万千瓦光伏农业大棚建设项目等一批“农光互补”示范项目和光伏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由点及面推广“太阳能+农业生产”、“太阳能+观光休闲”模式,打造“光伏观光廊道”、“光伏旅游示范区”、“光伏农业小镇”等。

专栏 3:可再生能源重点建设项目

1. 与矿山治理(含采煤沉陷区)相结合的光伏发电项目

2025 年,在渤海湾区的卡布其矿区、夭斯图矿区东部,结合矿区治理,利用土

地面积 8 万平方米,建设光伏电站 30 万千瓦;在乌达区,结合梁家沟矿区、乌达矿区

五虎山、华银三矿等矿区治理,利用土地面积 12 万平方米,建设光伏电站 56 万千瓦; 在海南区的拉僧庙工矿区、雀尔沟矿区、老石旦矿区、西来峰工业园东侧采坑,结合矿区治理,利用土地面积 15 万平方米,建设光伏电站 44 万千瓦。

2.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2025 年,重点选择全市有条件的民居屋顶、企业屋顶、机关单位屋顶、公共建

筑等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规划利用屋顶及相关场地 195 万平方米,建设 20 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3. “农光互补”一体化项目

2025 年,建设鑫盛太阳能光伏蔬菜大棚项目和巴音陶亥光伏农业小镇 20 万千瓦光伏农业大棚建设项目等一批“农光互补”示范项目和光伏农业示范园区。

4. 风光储一体化项目

2025 年之前,在风资源条件较好的海南区巴音陶亥,建设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包括:

建设 50 万千瓦的风力发电,与海南区矿山治理光伏发电 20 万千瓦和巴音陶亥光伏农业

小镇 20 万千瓦光伏等相结合,配套建设储能设施 10 万千瓦。

三、进一步优化燃煤发电结构

做优存量、严控增量,立足当地洗中煤、煤泥、煤矸石发展煤电, 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节水环保改造。

保留现有余热发电、综合利用发电机组,鼓励现役煤电机组淘汰整合升级,采用高参数机组和智能发电技术,大幅度降本增效。按照

等容量替代原则,加快淘汰 30 万千瓦以下纯凝燃煤机组,积极跟踪新型模块化、高参数调峰燃煤机组技术。完成现役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面推进废水零排放。新建煤电机组全部采用高度节水空冷发电机组,结合工业园区热负荷需求,建设热电机组。充分利用当地农林生物质资源,推进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术。

2025 年,全面完成现役煤电机组节能、节水、环保改造工程,

全市煤电机组平均发电煤耗降至 300 克/千瓦时以下,平均耗水指标

降至 0.06 立方米/秒·百万千瓦。到 2035 年,全市煤电机组平均发

电煤耗降至 290 克/千瓦时以下,平均耗水指标降至 0.03 立方米/ 秒·百万千瓦。

第三节 打造节约高效能源消费结构

一、全面推进节能降耗

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结构节能。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能源智慧化等新兴

产业,以及生态文化旅游业等服务业,2020 年以后不再新增高载能、高污染项目,并适度淘汰排放相对较高的产能。打造低碳转型新载体, 建设多方参与的乌海市低碳转型服务创新中心,促进低碳技术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2025 年左右完成中心建设和运行。

推广先进技术,强化技术节能。全面推进传统行业节能技术改造,

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围绕高耗能行业企业,加快工艺革新,实施系统节能改造,鼓励先进节能技术的集成优化运用,推动工业节能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鼓励化工行业干熄焦、余热回收利用、集成系统诊断与优化等节能技术,电力行业汽轮机通流改造、烟气余热利用、冷端优化等先进节能技术。在化工、电力、钢材等重点耗能领域加快实施能效“领跑者”

制度,推动节能降耗改造。推进建筑节能,加快步伐向第三步建筑节能目标迈进。加强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节能降耗,全面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和设备。

强化能源监管,提升管理节能。贯彻强制性能耗标准,推动重

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将能源管理体系贯穿于企业生产全过程, 定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能源审计、能效诊断和对标,发掘节能潜力, 构建能效提升长效机制。完善节能评估制度,加强节能评估审查和后评价,进一步提高能耗、环保等准入门槛,严格控制焦化、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产能扩张。依托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引入新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围绕工业企业节能管理、节能改造、综合能源等开展服务。

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提升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大幅降低散煤消费比例,推广应用清洁型煤,进一步提高集中供热比例,多种途径推动优质能源替代终端分

散用煤。加大高效锅(窑)炉推广力度,加快淘汰污染严重、能耗高的燃煤锅炉、窑炉,推进工业锅炉、炼焦炉、建材窑炉节能环保改造。

提高清洁能源终端占比。推进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加快

电网升级改造,提高城乡生产、生活电气化水平。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清洁供暖和工业供热,因地制宜推广热泵、电采暖,支持企业、单位、社区和家庭按照“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原则,因地制宜建设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利用等各类分布式能源设施。加大天然气覆盖范围,实现城镇居民群覆盖。在交通领域鼓励新能源汽车应用, 推进电动车、氢燃料电池车在城市公共交通、矿区短途运输等领域应用。建立电能、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互补、梯级利用的热能供应及消费体系。

共建共享周边可再生能源。乌海经济能源依赖特征明显,能源消

耗总量大;且地域狭小,可再生能源发展空间有限。优化乌海能源结构,需充分利用周边盟市可再生能源。以提高乌海市非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为总体目标,以电网安全稳定为基本要求,探索建立利益(税收等)共享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机制、适应新能源的市场体制机制,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度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等,促进阿左旗、乌拉特后旗以及鄂托克旗区域等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后并入蒙西电网送乌海消纳。

2025 年,全市清洁取暖率达到 100%,散煤消费比例降至 5%

以下,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较 2019 年提高 5 个百分点。到 2035

年,实现零散煤消费,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较 2025 年再提高 10 个百分点。

三、加强能源循环利用

促进园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以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重点,推进园区电石渣、煤矸石、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

综合利用,完善园区生活垃圾和危险废气物收集处置系统。重点推进利用煤矸石制备透水砖、硅铝岩棉、煤气化工程项目,利用煤矸石生产绝缘电缆添加剂及高效吸附剂,电石渣制活性氧化钙循环利用,利用粉煤灰、电石渣等多元固废掺混制备水泥熟料、外墙保温材料、切块、环保砖等建筑材料,以及生产土壤调理剂与高性能饲料原料和高效脱硫剂等,建设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数据平台。2025 年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 60%以上。

提高工业和城市污废余热回收利用水平。鼓励和推动企业深入研

究生产工艺节能潜力,充分利用余热、余压等资源。推进焦化、电石、钢铁等企业开展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发电、供热及循环利用。鼓励能源梯级利用,鼓励焦化企业统筹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用能、用热需求以及

附近民用热力需求,合理设计余热余压利用方案,将焦化企业发展成为城市能源、热源和园区能源和资源中心,带动园区一体化发展。结合综合能源项目建设,提高城市污废水余热利用水平。

提高园区工业废水治理水平和中水回用能力。完善海勃湾工业园

区和海南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引进专业污水处理公司提升园区污水处理厂运作效率,实现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 A 排放标准。乌达工业园重点支持研发高盐水、含氯废水处理技术,争取尽快将该项技术进行成果转化推广。各园区应大力支持氯碱企业研发含汞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支持焦化企业研发熄焦池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加快完善园区内中水管网建设,提高园区内部中水输送效率,提升各个园区的用水保障能力。

第四节 建设坚强可靠能源基础设施

一、提高电网建设水平

加强电网网架结构。重点完善 500 千伏和 220 千伏网架,优化配电网络布局,合理分配潮流、提高保障能力、降低线路损耗,提升可

再生能源接入能力,统筹周边地区满足乌海市电力需求。到 2025 年,

新建 500 千伏变电站 1 座,形成 500 千伏环网,扩建 220 千伏变电站若干座及配套线路。

提升电网智能水平。加快配电网智能化改造,建设电力通信网和

智能电网在线感知与量测系统,在配电侧建立一体化运营服务平台, 重点以智能化手段提高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性,适应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直接接入配电网需求,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增量配电网试点项目,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综合能源系统。

二、加强电力调峰能力

推动乌海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为蒙西地区风电、光电大规模并网

运行提供安全保障。到 2025 年,形成 120 万千瓦抽水蓄能规模,到

2035 年,形成 240 万千瓦抽水蓄能规模。

推进大规模储能电池建设。重点发展电网侧储能和用户侧储能, 提升乌海本地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积极研究多途径储能调峰能力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汽车夜间充电储能、可再生能源低谷电制氢储能等基础设施。到 2025 年,形成 20 万千瓦储能规模;到 2035 年,

形成 60 万千瓦储能规模。

三、提升燃气供应能力

形成多气源格局,保障天然气供给安全。进一步开拓区外天然气来源,加大区内非常规气开采力度,逐步形成以常规气为主、非常规

气为补充的供气格局,建立兼具储气和调峰功能的城市天然气供应系统。推进杭锦旗—乌达天然气输气管网及配套项目,建设低碳园区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发卡布其、黄柏茨及五虎山等井田煤层气资源。到2025 年,在海勃湾、乌达等既有 4 座门站的基础上,新建 1 座门站,

配备不低于乌海市 3 天需求量的储气设施,形成多级压力等级组成的天然气供应系统,实现多气源安全保障。

加快支线管网建设,补齐天然气利用短板。推动城市输气管网及

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天然气使用率,落实清洁能源替代政策。依托长乌临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支线天然气管道,形成覆盖沿线主要园区、重点乡镇和企业的支线网络,加快建设沿低碳产业园区北环路东起长乌临燃气主管线西至经二路(规划经一路)燃气管线工程,启动“镇镇通”天然气管道工程,推动城市输气管网向农区延伸或建设天然气储配站,提高农区居民天然气使用率。加快城区老旧管网改造,实现各区、镇气源全覆盖,基本实现城镇区域天然气设施全覆盖,力争2025 年农区天然气设施覆盖率超过 50%。

推进加气站建设,促进交通领域清洁能源替代。依托多气源工程

的实施和引入,按照合理半径规划布局CNG 加气子站和LNG 加气站; 积极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主要围绕中心城区、重点城镇、工业园区、景区景点等周边以及高等级公路沿线布局,鼓励新建加气站与加油站或电动汽车充电站相结合。到 2025 年,规划加气

110 个,充电站 30 个、充电桩 6000 个。

三、畅通煤炭运输通道

加快煤炭运输方式变革。响应国家货运“公转铁”政策,调整煤炭运输结构,建设铁路集疏运网络和配送节点,接通铁路运输“前、

后”一公里,推广先进输煤管道、管带系统,发展多式联运,降低公路运煤比重。2025 年全市铁路货运量达到总货运量的 80%以上,铁路运煤量占总运煤量的 95%以上。

贯通对外铁路运输通道。重点疏通向北通道,实施乌海-吉兰泰

铁路电气化升级改造,推动建设吉兰泰-查干德日斯铁路,连通乌海与临河~哈密(新疆)铁路通道,畅通乌海与新疆铁路运输,并辐射策克、乌力吉、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国际口岸,为进口蒙古国煤炭创造便捷条件。完善向南通道,建设包兰线与东乌铁路联络线(棋盘井站-惠农站,推动实施东乌铁路二线扩能改造,通过东乌铁路与鄂尔多斯、山西及陕西等地连接,依托周边区域丰富的煤炭资源保障乌海长远煤炭需求。

补强境内煤炭配送网络。对市区现有 30 余条铁路专用线进行疏

通,对年产(销)150 万吨以上的园区或产矿企业,逐步采用铁路专用线或管带、管道输煤系统,建设乌海北货场、乌海国际物流中心、乌海国际陆港等大型现代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加快推进建设低碳产业园配套铁路。以乌海境内铁路网为基础,综合考虑千里山、乌达以

及海南三大工业园区的煤炭需求和通道条件,依托乌海北站铁路货场建设,加快实施集煤炭接运、仓储、洗选、配送功能的集疏配工程建设,远期考虑在三大工业园区各布局一个煤炭集疏配中心。

专栏 4:能源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1. 电网

(1) 新建棋盘井 500 千伏变,与千里山 500 千伏变、乌海 500 千伏变形成

环网向海勃湾区和海南区供电,乌达供电区形成以乌达北 500 千伏变为中心辐射

状和环网供电结构;新建 220 千伏变电站 5 座,扩建 3 座,新增主变 13 台,新

增变电容量 2880 兆伏安,新建 220 千伏线路 460 千米。

(2) 建设乌海 120 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

2. 天然气管网

(1) 杭银线延伸至乌海油气长输管道及配套项目。新建油气长输管道 10

公里,将杭银线延伸至乌海,年输送能力 3 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管道、新建日处理

60 万吨液化天然气工厂。

(2) 建设沿低碳产业园区北环路东起长乌临燃气主管线西至经二路(规划

经一路)燃气管线工程,工程全长 18 公里,新建门站一座规划用地 15 亩

沿线配套调压站。

(3) 建设乡镇燃气管网 300 公里。

3. 铁路

(1) 推动建设东乌线棋盘井站至包兰线惠农站连接线路,全长 40 公里,其

中乌海境内 31 公里。该铁路连通了包兰线和东乌线两大干线铁路,对于进一步

促进蒙西、宁夏地区以及乌海、鄂尔多斯间客货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2) 实施东乌线增建复线扩能改造。线路全长 360 公里,其中乌海市境内 12

公里。该线定位是蒙西地区资源输送的横向辅助通道,是连接乌海和鄂尔多斯两

大蒙西重要经济增长点的客货运输通道。

(3) 实施乌吉线电气化改造。线路全长 130 公里,乌海市境内 2 公里。该

铁路改造后将大大提升铁路运输能力,并与拟建的查干德日斯至吉兰泰铁路共同

构成策克口岸连接乌海地区的铁路通道,对于乌海地区连通蒙古国、发展国际贸

易具有重要作用。

(4) 推进吉兰泰-查干德日斯铁路建设。该线路连通乌海与临河~哈密(新

疆)铁路通道,畅通乌海与新疆铁路运输,并辐射策克、乌力吉、阿拉山口、霍

尔果斯等国际口岸,为进口蒙古国煤炭创造便捷条件。

(5) 海拉线扩能改造(局部改线及电气化改造。既有海拉线乌海至卡布其

段深入主城区,已严重限制和影响了乌海市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规划乌海至卡布

其段打造为市域旅游观光铁路,其货运功能停用;改线拉僧仲庙站连接至黄公线

西桌子山站,并对拉僧仲庙站进行扩能改造以提高运输质量和运输能力。改建后

的海拉线卡布其至拉僧庙段全长 38 公里,拉僧仲庙至西桌子山段全长 14 公里。

该铁路的改建对于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铁路运输质量和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6) 乌吉与黄公铁路联络线。由乌吉线乌海西站北咽喉引出,向北行进后

折向东上跨黄河及海南-乌达城际快速路后,折向南与黄公线接轨于线路所,线

路全长 6 公里。该铁路连接乌吉线和黄公线,避免车流在黄白茨站的折角运输,

便捷乌海市内乌达区和海南区的客货交流。

(7) 推进蒙宁六城十八园铁路环线项目。乌海市及周边阿拉善盟、巴彦淖

尔市、鄂尔多斯市、银川市、石嘴山市等 6 城市共涉及 18 个工业园区铁路客货

运环线建设。

(8) 低碳园区配套铁路。

第四章 科技引领 开辟能源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高效、低碳为主攻方向, 以乌海工业副产氢资源为基础,依托制氢、储氢加注、应用等技术成熟企业,大力发展氢能源经济,把乌海建设成我国西北地区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区;推进传统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智慧能源;创新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综合能源等新业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将乌海建设成我国西北地区科技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第一节 建设氢经济示范城市

一、打造氢能经济产业链

制氢环节。以氯碱和焦化产业副产氢供应为主,重点发展副产氢提纯技术和产业;结合弃风、弃光电量,适当布局电解水制氢,消纳

可再生能源弃电,随着技术进步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挖掘可再生能源制氢的调峰储能收益;加大新型制氢技术研发力度,如地下煤炭气化制氢,垃圾高温汽化制氢,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等。

储运加注环节。发展高压气态储运、长管拖车运氢和天然气掺氢

管道运输,就近布局建设加氢站、HCNG 站、氢气输送管道基础设施; 推动液氢示范工厂建设,探索面向京津冀一体化外输氢业务,逐步推广至全国用氢市场;积极对接低温液态储氢、常温常压有机液态储氢、镁基固态储氢、低温液氢储运、纯氢管道运输等技术研发机构、企业。

应用环节。立足氢资源本地优先利用,培育乌海本地氢能终端市

场,先期推广城市公交车、物流车、通勤车、环卫车、无人机、应急备用电源等领域氢燃料电池示范推广应用;逐步延伸至燃料电池重卡、乘用车、轨道交通、游船、景区交通、通信基站、电网调峰等领域氢

燃料电池应用;研究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家庭/小区用燃料电池发电、IGFC 发电等领域高温燃料电池应用场景。

产业示范。依托乌海化工等骨干企业建立工业园区输氢管网和加

氢站示范基础设施;推动市、区联动,加快燃料电池物流车、专用车、公交车、环卫车示范运营;设立氢能多元化应用示范基地,探索氢气炼钢、煤焦油加氢提质、二氧化碳捕集耦合氢气利用、高温燃料电池发电、HCNG 热电联产、IGFC 发电等领域示范应用;对标日本东京湾月岛氢能源社区和丹麦罗兰镇氢能源社区等世界先进国家氢能社区, 筹建乌海市氢能源示范社区;利用乌海旅游资源,推动氢能船只示范, 打造西北低碳旅游新标杆。

二、培育氢装备制造集群

技术研发方面。依托乌海市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内蒙古自治 区氢能技术中心,创建自治区氢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氢能工程实验室,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企业氢能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先进技术成果优先在乌海进行试验应用,重点研发化工尾气变压吸附提纯制氢技术,氢气液化、吸附、灌装技术,促进副产氢提纯技术与PSA 吸附剂材料开发、天然气掺氢内燃机技术、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开发等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开发氢燃料电池膜电极、电堆、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双极板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积极推进氢基熔融还原低碳冶炼技术。

装备制造方面。加快培育本地龙头企业在制氢、储运、加氢、氢

燃料电池及整车关键零部件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能力,整合煤化工和氯碱化工等化工副产氢生产供应网络,发展新型煤制氢和氢气提纯装备制造,研究可再生能源绿色制氢技术应用;推进储氢材料研发生产,发展输氢管道设计和装备制造;引进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和零部件生产企业,推进氢气在煤焦油提质、精细化工、炼钢、发电、储能等的技术应用;逐步发展车用燃料电池、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便携式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超级电容、锂离子电池、石墨烯等产业;支持优势企业以相互持股、战略联盟等方式强强联合,整合上下游产业要素,提升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搭建氢能商务合作与交流会展区,引入技术领先企业总部或驻点机构,布局建设氢能领域检验检测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打造高质量氢装备制造集群。

三、构建乌海氢能生态圈

西北碳交易中心。依托乌海资源要素优势、地理区位优势、当地碳排放体量和氢资源体量,加强与 UNDP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ADB 亚

洲开发银行国际交流合作,开展CCUS 耦合氢能利用技术合作,积极建设西北地区碳交易中心平台,提高乌海氢能产业在全国和世界的影响力。

草原氢走廊。打造规模适度超前、设施智能高效、政策体系完善

的加氢体系,立足乌海本地氢能利用布局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加氢、加油、加气、充电综合能源站,逐步沿高速公路向周边城市延伸,以加氢站为支点拓宽燃料电池汽车运营范围,形成草原氢走廊。

氢生态圈。发挥乌海源端氢经济产业链先发优势,东西联动鄂尔

多斯和阿拉善盟,南北沿河对接银川和巴彦淖尔,向内蒙古全区及宁夏、陕西、甘肃等周边省区辐射氢经济产业,鼓励乌海本地企业走出去,推广乌海氢经济发展模式,利用乌海本地制氢、储运、加氢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能力,建立氢能技术试验基地,开展氢能技术培训, 发展配套服务产业,推动全产业链深层次区域协作,打造以乌海为中心的氢生态圈。

第二节 推进智慧化能源发展

智能矿山建设。推进煤矿智能化发展,推进煤炭智能开采、无人

开采。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思路,首先实现采煤工作面智能化, 并逐步延伸到掘进、运输、通风、选煤和煤矿经营等环节,构建统一的煤矿信息平台,实现全矿智能化;以大型现代化煤矿为重点,加强煤炭开发智能化建设和技术改造,逐步推广到所有煤矿。到 2025 年,

力争建成 2-3 处智能矿山。到 2035 年,全市智能矿山比例达到 60%。智能电厂建设。积极推进智能电厂建设,对既有电厂进行智能化

改造,推进新建智能电厂示范工程,通过建立清晰的支撑智能电厂所

需的 IT 架构体系与应用模式,运用设备运维的智能化管理、设备在线故障诊断预警、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手段,实现传统电厂可靠感知能力、真实再现能力、即时响应能力、业务协同能力、管控决策能力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电厂的智能控制与优化运行、降本增效与价值提升。到 2025 年,开展 1~2 个火力发电厂智能化工程,产生一定示范效应。

智能电网建设。遵循灵活可靠、友好接入原则,建设广泛互联、

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开放共享的新一代智能输配电系统。重点在配电网建设大规模源网荷储友好互动系统,建设在线感知与量测系统、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系统、营配调一体化供电服务指挥中心、新一代配电自动化系统和运维管控平台,通过精准负荷控制,实现发电-供电-用电友好互动,拓展电网故障时可控资源,提高供电可靠性、安全性和服务水平。到 2025 年,建设光缆 1000 公里、通信设备 1000

套、无线基站 10 个,配置 1000 套在线监测装置、10 万只智能电表、

5000 只“多表合一”采集器,建成新型用电互动服务平台。

第三节 发展能源产业新业态

“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按照国家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建

设的政策要求,围绕负荷需求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要素,以储能等先进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以安全、绿色、高效为目标,创新电力生产和消费模式,为构建源网荷高度融合的新一代电力系统探索发展路径, 实现源、网、荷、储的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乌海市电源和用电负荷相对集中的优势,开展乌海市和各工业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研究和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契机,按照中央“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的要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国家鼓励的“新基建”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将发电端与负荷端深度协同耦合,构建区域“发、配、用”智慧一体化绿色供电, 利用源、网、储协同和现代信息技术弥补小型局域电网规模劣势,研究源、网、荷、储和电源侧风、光、火、储的综合优化配置方案,探索西部地区高载能园区高效、绿色用能新模式,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依托海南区现有增量配电网试点项目,建设海南工业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积极筹划申报乌达区、海勃湾区增量配电网试点项目,并升级打造成为“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

综合能源建设。在热电冷综合用能负荷较集中的园区或城区,探

索高低品位能源梯级利用、城市污废资源能源化的供能模式,为终端用户提供智慧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坚持能源与城市融合发展,在用户侧打造多种能源梯级利用、循环利用,冷热电气一体化供应的智慧综合能源系统。

依托乌海市资源禀赋及产业特点,充分利用属地污水和中水能、垃圾焚烧处理余热、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以及工业园区工业余热、余压、化工副产氢等形成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供应源,建设智慧能源局域网工程,满足城市和工业园区电、热、气、冷等负荷需求,同步

建设储热、储电、储氢等储能调峰储能设施,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灵活交直流输电、弹性电网、智能微网、先进热泵、微型燃机、先进储能等技术,打造清洁、高效、智能的智慧综合能源系统。到 2025

年,全市布局 20 个左右智慧综合能源站及其配套智能微电网和智能微热网。

第四节 加强科技研发和转化

一、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引领。加快实施能源及相关领域创新驱动战略,

加大对能源领域科技创新的资金、政策引导,推进综合性、战略性能源科技研发。加快推动乌海市专家库、智库建设,逐步建立协调统一的能源创新决策咨询机制。筹备组织召开能源领域各类高层论坛、峰会、研讨等高规格、高层次的学术讨论会,深化科技对外开放,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为建设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市保驾护航。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促进优胜

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能源企业。

大力建设创新平台。依托大型能源骨干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

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能源技术联合创新平台,加强能源生产领域、用能领域科研及跨领域交叉与融合研究,切实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建设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市的重要攻坚力量。

完善创新配套机制。提高科技创新投入,探索建立能源科技创新

基金,支持重大专项课题研究和推广。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机制,保护创新主体的切实利益。

二、加快重点科技研发应用

加快布局新能源制造业。抓住新能源进入可以与传统能源竞争的

机遇期,加快布局高效率、低成本、长稳定性的光伏电池;开展新型钙钛矿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开展高效、柔性钙钛矿薄膜/叠层太阳能电池技术研发。依托内蒙古乌海京运通新材料产业中心项目(多晶硅项目,充分利用电价优势和周边区域太阳能资源富集优势,积极引进先进光伏制造企业,逐步发展由上游硅料、硅片,中游电池片、电池组件,下游应用系统的光伏全产业链。到 2025 年,全市新能源制

造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 30 亿元。

推动煤矿智能安全开采与治理技术创新应用。重点开展大型露天

矿连续、半连续开采生产系统等的研发和应用,提升煤炭开采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加快重大灾害监控预警、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等关键技术装备应用,提高煤矿抗灾能力。深入研究露天煤矿采后治理与复垦技术,推进生态恢复治理。

积极推进高比例新能源就地消纳技术应用。煤电灵活性改造方面,

结合“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和运行的需要,推广应用深度调峰的煤电灵活性改造技术和快速响应负荷变化的煤电运行技术。负荷侧灵活性提升方面,开展氯碱化工等高载能产业对负荷波动的适应性研究,提高高载能产业对供电负荷波动范围,为大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创造有利条件。储能方面,结合“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研究微网储能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储热(冷)技术,推进新型风电储能材料、大规模超临界空气储能系统、液流电池储能、电动汽车应用的储能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专栏 5: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项目1.氢能产业重点工程

(1)产业链发展规模

制氢:到 2025 年,氯碱化工副产氢产量达到 0.5 万吨,焦炉工业副产氢产

量达到 5 万吨,可再生能源制氢 2 万吨。 

储运:到 2025 年,建成科技部 2020 液氢重大专项示范项目,新建氢气输送

管道 50 千米。

加氢:到 2025 年,建成 5 座加氢站(1 座液氢站、25 座 HCNG 站、5 座氢油气电混合站。

氢能利用:到 2025 年,城市公交、物流车规模达到 300 辆,HCNG 重型卡车、

矿用车规模达到 10000 辆。

(2)新技术新业态

技术研发:到 2025 年,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 2 个,氢能领域检验检测中

1 个,省部级及以上研发试验项目 8 个。

装备制造:到 2025 年,制氢设备、电堆、燃料电池系统、氢压缩机、高压

储罐、液氢机等装备达到 3000 台套。

创新示范:到 2025 年,建成 10MW IGFC 示范项目、10MW HCNG 燃机发电示范项目、H2+CCUS 示范项目、镁基固态储氢示范项目,实现煤基碳材料、氢气炼钢商业化运营。

2. 智能矿山示范工程

建立智能矿山技术标准,系统开发智能矿山技术,实施智能矿山示范工程, 提升煤炭生产效率和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在数字矿山的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将煤矿行业内各专业的专家思想及专业解决方案编制成若干可重复运行、决策指挥的决策分析系统,为安全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矿山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到 2025 年,建成

2-3 座智能矿山;到 2035 年智能矿山比重达到 60%。

3. 火力发电厂智能化工程

开展 1~2 个火力发电厂智能化工程。4.智能电网示范工程

共建设光缆 1000 公里、通信设备 1000 套、无线基站 10 个,配置 1000 套在线监测装置、10 万只智能电表、5000 只“多表合一”采集器。

5.“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

在乌海经济开发区海南工业园区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的基础上,建设海南工业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

第五章 转型升级 巩固能源相关产业发展优势

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强化融合发展理念,促进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传统煤化工、氯碱化工与现代煤化工深度融合;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升级化工产业, 提高行业技术标准,巩固化工产业优势,将乌海建设成区域煤焦及氯碱化工融合发展集聚区。

第一节 延链补链融合发展化工产业

一、延伸氯碱产业链条

推动氯碱产业主导产品PVC 差异化,发展 PVC 特种树脂和PVC 后加工;同时采用先进技术延伸拓展产业链,推动拓宽氯气、烧碱、乙炔等下游消费高端化和多元化,实现产业升级和价值链攀升。

聚焦新材料,发展 PVC 特种树脂。加强研发和市场调研开拓,实

PVC 产业产品专用化、高端化和差异化战略。与下游的汽车配件、管材、电缆、薄膜等用户及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等合作,联合开发配方和提供技术服务,根据需求研究开发符合相应功能的材料。有选择的重点发展 PVC 糊树脂、聚偏氯乙烯树脂(PVDC、消光 PVC、高抗冲树脂、高聚合度树脂、耐热发泡树脂、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氯醋树脂、特殊电缆料专用树脂、大口径管材专用树脂等特种功能型PVC 新材料产品。

延伸产业链,实现 PVC 后加工一体化。推动 PVC 传统应用领域技

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发展新型 PVC 管材、高性能门窗型材、环保电缆料、塑料建筑模板、PVC 发泡保温板、PVC 塑木复合材料等 PVC 深加工。紧跟市场和研发,培育拓展 PVC 新兴应用领域,发展 PVC 装饰材料(中空发泡板、硬质发泡、家具装饰板、广告板、实心板、PVC 注塑件、机电包装材料、PVC 井盖、PVC 托盘和 3D 打印材料等,建设

满足下游用户需求的混配料中心。

提高附加值,延伸发展精细化学品。紧密围绕国内氯碱产业市场需求,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氯碱产业链。发展大宗耗氯系列产品项目, 近期重点发展氯化高聚物(CPVC、CPE、CPP、CEVA 等、水合肼、绿色新工艺环氧氯丙烷、氯化亚砜系列、有机硅系列等,远期发展MDI

(聚氨酯)系列、氯化法钛白粉等,逐步实现氯和碱的动态平衡。利用已有电石-乙炔产业,延伸发展 1,4-丁二醇系列(四氢呋喃、γ- 丁内酯、聚乙烯吡咯烷酮、PTMEGTPEEPBS、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系列(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和片材、偏光膜、EVOH 高阻隔树脂、可降解材料、可生物降解农膜、丙烯酸系列(丙烯酸酯、高吸水性树脂、丙烯酸酯橡胶)等精细化学品。

二、延伸焦化产业链条

重点延伸煤焦油、粗苯下游产业链。促进煤焦油加工产品链向精深方向发展;发展粗苯精制,与氯碱化工耦合发展下游产业链条。

进一步加大煤焦油加工深度,延伸产品链,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在已有轻油、酚油、工业萘、蒽油、沥青等煤焦油加工产品基础上,发展高端、专用、特色产品。重点规划沥青、蒽油-特种沥青、针状焦、沥青基碳纤维、中间相碳微球-高功率石墨电极、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产品链,工业萘-苯酐和减水剂、二萘酚-染料(颜料)中间体产品链,酚油-粗酚-苯酚、邻甲酚、间甲酚、混和甲酚、二甲酚、吡和甲基吡啶产品链,洗油-洗油加工-甲基萘、工业苊、芴、氧芴、工业喹啉和异喹啉等产品链。

进一步提高焦化苯回收利用水平,采用先进苯加氢精制技术,与氯碱化工耦合发展,形成粗苯-苯-苯胺-MDI-聚氨酯材料和粗苯-苯- 己内酰胺等产业链条。

三、融合发展化工产业

传统煤化工与现代煤化工融合发展甲醇制烯烃产业链。结合化工产业整合重组,鼓励焦炉气和电石炉尾气生产甲醇,发展现代煤化工

甲醇制烯烃(MTO)产业链,生产乙烯和丙烯,并延伸发展乙烯法 PVC、EVA 树脂等乙烯衍生物和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等丙烯衍生物,实现工艺源头无汞化,向下游进一步延伸生产聚醚多元醇、聚碳酸酯、环氧树脂等合成材料产品,形成煤化工-氯碱化工一体化发展。

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融合发展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依托现有产业

基础,发展以氯碱化工和煤化工产品为原料,与乌海及周边地区装备制造、汽车配件、电子、轻工等优势产业相关的精细化工产业项目, 吸引自治区内外发达的精细化工产业进区,重点招商引资发展电子化学品、农用化学品、医药及中间体、环保涂料、染料、水处理剂、粘合剂、食品与饲料添加剂、塑料加工助剂、纺织助剂、建筑化学品和日用化学品等符合产业政策和安全环保要求的项目,形成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为特色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第二节 提质增效改造升级化工基地

一、加快企业升级改造

采用先进技术对化工行业进行改造提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氯碱产业大力实施技术创新,采用大型密闭电石炉、电石自动化出炉、低汞或无汞催化剂、乙烯法 PVC 树脂、零极距和氧阴极电解槽等先进节能技术对行业进行改造提升。煤焦化工产业全面实施干法熄焦改造,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执行严于国家标准的环保能耗标准,建设大型现代化焦化装置,减少单位产品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量,实现行业装备技术水平全国领先。

二、倡导资源循环利用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煤焦化工、氯碱化工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余热、余压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鼓励电石炉尾气综合利用,结合煤化工产业下游产品链设计,通过电石炉尾气分离提纯,作为生产甲醇、液化天然气LNG、合成氨等大宗化工产品的原料。鼓励电石渣循环再生利用,建设电石渣制活性氧化钙项目, 以钙资源为载体实现电石废渣-活性氧化钙(石灰)-电石-电石废渣闭路循环。鼓励利用焦化企业干法熄焦余热进行发电、供热。

三、提高行业技术标准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对焦化、电石、PVC 和烧碱等产能实行总量控制。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产能置换,实施政府引导、企业自愿、招商引资和市场化运作的产能置换指标交易,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先进环保、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高端化延伸”的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内蒙古自治区产业集中度、下游精细化程度、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水平最高的化工产业体系。

焦化。2025 年,常规机焦炉捣固焦炉炭化室高度 5.5 米以上,

顶装焦炉炭化室高度 7.5 米以上;包括捣固焦炉均全部采用先进除尘、脱硫、脱硝及除VOCs 的干熄焦工艺或先进节水熄焦工艺;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实现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控制,具体指标执行国家最高 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实现焦化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烧碱。2025 年,烧碱膜(零极距电解产能达到总产能的 100%;

烧碱产品平均综合能耗降至 310 千克标煤/吨(电能耗按当量计)以

下。至 2035 年,综合能耗降至 300 千克标煤/吨以下。

PVC。2025 年,建成与煤制烯烃或甲醇制烯烃等相结合的PVC

示范项目,非电石法 PVC 装置产能达到总产能的 35-40%左右;形成完善的汞污染监控、防治、回收和修复机制,实现对汞触媒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单位电石法 PVC 产品用汞量降至 40 克/吨以下;单位电石法PVC 产品综合能耗降至 240 千克标煤/吨以下。至 2035 年,通过工艺路线转换和催化剂改良,实现完全无汞化生产。

电石。通过以钙和一氧化碳为载体实现废渣、尾气等闭路循环的

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在废气、高温余热和废渣综合利用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至 2025 年,实现电石余热回收利用率达到 70%以上, 电石产品平均综合能耗降至 820 千克标煤/吨以下,单位产品电炉电

耗降至 3050 千瓦时以下;电石炉尾气基本实现全部高附加值化工利用。

专栏  6: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等近期及远期规划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万吨/年)

备注

氯碱化工

I

近期

1

乙烯法 PVC 树脂

40

2

氢能源(制氢)

0.5

3

氯化亚砜

6

氯碱精细化工

4

环氧氯丙烷

10

新型绿色直接氧化法

5

水合肼

2

氯碱精细化工

6

氯化高聚物(CPVC、CPP、CM 等)

10

化工新材料

7

高纯氯乙酸

5

氯碱精细化工

8

醋酸乙烯/聚乙烯醇

20/10

乙炔化工

9

高纯丙烯酸

10

乙炔化工

10

三氯蔗糖

0.2

氯碱精细化工

11

硅油

2

氯碱精细化工

12

硅橡胶

8

化工新材料

13

特种环氧树脂

6

化工新材料

专栏  6: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等近期及远期规划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万吨/年)

备注

14

γ-丁内酯

2

乙炔精细化工

15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1

乙炔精细化工

16

PTMEG

6

乙炔精细化工

17

PBT 树脂

5

化工新材料

18

聚乙烯醇高模高强纤维

5

化工新材料

19

PVB 树脂/片材

2

化工新材料

20

高吸水性树脂

5

化工新材料

21

电石渣制活性氧化钙

100

资源综合利用

22

PVC 后加工

20

包括 PVC 建筑模板、新PVC 管材、发泡保温板、塑木复合材料、环保电缆料和高性能门窗型材等

II

远期

1

MDI

30

氯碱化工

2

氯化法钛白粉

20

氯碱化工

3

对苯二甲酰氯

0.5

氯碱精细化工

4

对位芳纶

0.5

化工新材料

5

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

4

化工新材料

6

聚氨酯制品

10

化工新材料

7

聚氨酯纤维(氨纶)

5

化工新材料

8

EVOH 树脂

1

化工新材料

9

聚乙烯醇深加工(包括偏光膜、可降解农膜等)

5

化工新材料

10

PBS 可降解塑料

2

化工新材料

煤化工

I

近期

1

焦炉气、电石炉尾气联合制甲醇

180

煤化工

2

甲醇制烯烃

60

现代煤化工

3

氢能源(制氢)

5

4

EVA 树脂

20

现代煤化工

5

环氧丙烷

20

绿色直接氧化法

专栏  6: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等近期及远期规划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万吨/年)

备注

6

聚醚多元醇

20

现代煤化工

7

粗苯精制

40

煤焦化工

8

焦油加工

60

煤焦化工

9

酚油加工

2

精细化工

10

工业萘制精萘

2

精细化工

11

洗油加工

5

精细化工

12

蒽油加工

15

煤焦化工

13

氧化蒽醌

0.5

精细化工

14

针状焦

20

精细化工

15

特种炭黑

1

精细化工

II

远期

1

苯胺

20

煤化工

2

沥青基碳纤维

1

化工新材料

3

超高功率石墨电极

20

化工新材料

4

中间相碳微球

1

化工新材料

5

蒽油加工

40

精细化工

6

己内酰胺

30

煤焦化工

精细化工

1

电子化学品

2

精细化工

2

农用化学品

4

精细化工

3

医药及中间体

1

精细化工

4

环保涂料

10

精细化工

5

水处理剂

5

精细化工

6

塑料加工助剂

10

精细化工

7

其他符合产业政策和安全环保要求的医药、农药、橡塑助剂、建筑化学品、电子化学品等精细化工项目

第六章 深化协作 打造互利共赢能源合作格局

充分发挥乌海产业基础优势,合理利用焦煤资源条件,加大与周边地区及蒙古国的能源合作,突破境内行政地域限制,促进区域间合理分工、优化发展,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增强企业发展生命力和区域发展活力,将乌海建设成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区。

第一节 布局煤炭合作发展新领域

构建长期稳定的煤炭供应链。深化认识乌海市面临的煤炭供需紧迫形势,积极引导有实力的本土煤炭企业加强对区外煤炭资源开发合

作,寻求稳定的后续煤炭资源支撑,重点在蒙古国获取焦煤资源。着力提升煤炭铁路运输通道水平,加快推进联通蒙古国的国际口岸铁路通道,协同阿拉善盟抓紧启动吉兰泰至临策铁路查干德日斯站铁路建设,畅通乌海市与临策铁路并辐射策克、乌力吉等国际口岸。

稳定动力用煤总量,电煤主要以本地洗选后的洗中煤、煤泥、煤矸石为主,电煤不足部分及其他动力煤来源,主要考虑乌海周边地区尤其是上海庙矿区,可开展一体化合作,签订煤炭中长期供应协议。

加强与区外煤炭企业融合互补发展。充分利用乌海煤焦化基地发

展基础优势,引导国内重点焦煤生产企业参与乌海焦化行业整合,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和上下游延伸,提高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优先考虑与桌子山矿区、晋中矿区、黄陇基地的煤炭企业进行合作,重点合作企业考虑山西焦煤集团、陕西煤化集团、大同煤矿集团、宁煤集团、庆华集团等,通过相互参股等多种方式,逐步壮大乌海本地焦化企业实力,同时带动拓展乌海炼焦煤供应渠道。

发挥乌海市煤焦化工基地集聚优势,吸引蒙古国的焦煤生产企业来乌海市开展合作,投资焦化及下游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推动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打造中蒙能源合作示

范基地。

加快中蒙煤焦化贸易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紧跟“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步伐,开拓与蒙古国煤炭、煤焦化产业多元化合作路径。加强煤炭贸易,探索构建一体化合作模式、“贷款换资源”合作模式、权益矿创新合作模式,逐步建立中蒙煤焦化贸易一站式服务中心,重点建设焦煤供应链信息服务系统、金融服务系统、能源交易服务系统以及智慧物流园区服务系统等,形成焦煤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开展销售、仓储物流期货、金融等业务。

第二节 形成化工互补发展新优势

打造“泛乌海”国家级化工基地。紧扣“互利、共赢”发展目标, 推进乌海及周边鄂尔多斯市棋盘井工业园区、蒙西工业园区和阿拉善

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共同发展,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金、人才、技术、资源、原料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通,引导化工产业横向分工和优势互补,深化产业纵向链条化配套和布局,协同错位发展、互补发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化工产业布局。鼓励跨区域的合并重组,推动企业实现结构升级,形成区域各具特色、各有优势的新的支柱产业。探索共建项目投资引导基金,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等。在“小三角”区域分工协作中,乌海以生态宜居为基本发展原则,积极承接人口集聚,合理控制焦化、电石、水泥、聚氯乙烯等资源型产业规模扩张,加快氯碱行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步伐,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重点发展 PVC 延伸加工产业。

推进乌海对蒙化工领域合作。牢牢把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

业化、城镇化建设机遇,深化能源资源开发和煤炭清洁利用等领域合作,重点考虑在蒙古国合作发展煤制化工用品产业及氯碱化工产业,

发挥高新技术优势,以产能合作走出去促进乌海本地产业结构优化, 促进蒙古国经济发展,谋求两国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

第三节 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新中心

发展服务于周边地区的机械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充分利用乌海市优越的地理位置、较高的工业化水平,依托本地和周边地区

资源开发过程中对机械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的大量需求,着力发展为周边资源型行业服务的机械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

机械装备制造业重点着眼服务于本市和周边地区矿山开采、化工、新能源、氢能等产业发展衍生的装备制造业需求,发展矿山机械、运输机械、能源机械等。促进陕汽新能源汽车增产扩能,推进陕汽集团年产 5 万辆新能源专用汽车项目建设。引进建设大马力工矿用车、清 运车辆等特殊专业运输设备和采煤、洗煤机械项目。推动上海荷福飞行器和智能机器人项目落地,培育智能制造业,着力打造具有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挥乌海市作为氢经济示范市的作用,发展以氢能生产、运输、加注为核心的源端设备制造产业链,培育高质量氢装备制造集群。

节能环保产业围绕区域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所衍生的设备和服

务需求,着力加强特色冶金、电力、煤化工、氯碱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技术装备研发和重点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太阳能、地热等资源开发利用。积极推广余热余压利用技术、高效节能变频技术、分级燃烧技术、高效脱硫脱硝技术、膜处理技术、高浓盐水盐份分离处理技术等节能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应用,促进相关设备制造。开发环保材料和药剂等环境友好型产品,发展膜材料与膜组件、耐高温耐腐蚀的袋式除尘滤料、高效生物填料和专用催化剂、垃圾卫生填埋防渗材料等环保材料。以先进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强介电电

泳、生物膜处理、烟尘回收及脱硫技术研发和利用。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领域建设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等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和产品制造企业。

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区域服务型经济中心城市。着眼周

边工业区居民对相对较好的宜居环境、购物休闲、文娱医疗等城市功能需求,充分利用“小三角”区域及周边仅有乌海市具备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加强交通物流等市政设施建设,优化商业环境,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和信息通讯服务体系,提升医疗保健、文娱休闲等社会服务功能,改善环境质量,打造生态绿洲型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增强乌海市作为区域服务型经济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吸引周边区域人才、技术、资金流入乌海,促进乌海由资源型城市向资源服务型城市平稳转型。

第七章 改革创新 营造优质高效能源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能源领域改革决策部署,结合乌海市能源体系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主动作为、先行先试。着力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创新能源体制机制,为乌海现代能源经济建设营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

第一节 改善能源发展环境

一、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打造公平透明营商局面。持续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建立重点能源项目

全过程高效简约服务机制,实施项目引进-前期-落地-建设-投产“一条龙”协作服务。建立健全政企互动机制,及时发现企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实行台账管理、精准帮扶、跟踪问效,不断提升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强化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严厉打击涉及资源和能源开发黑恶势力,保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强化创新政策支持。创设机制,营造灵活宽松的创业环境,从战

略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使用和培养,保障城市转型发展所需的人才支撑和动力。创新制度,推动企业进行制度和管理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改革和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依靠政府管理职能的创新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落实力度。建立创新奖励制度,对研发投入比重大,且在技术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企业给予奖励。遴选一批创新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作为重点培育企业,对培育企业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乌海职业技术学院,鼓励学校与本地企业对接合作,向各企业输送产业技术工人;支持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举

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提升技术人才水平。围绕发展乌海市煤焦化工、氯碱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对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的需求,布局建设位于乌海市的内蒙古化工大学,输送急需紧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通过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团队集体引进、

和载体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研究型高端人才。发挥优势特色产业“吸引力”,依托乌海市重大项目建设,在国内外邀请高层次人才。依托在乌海投资建厂或设立研究中心的中央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利用企业人才资源、产业链等优势,制定研发经费、人才引进等方面优惠支持政策,吸引高端人才驻乌海服务。鼓励和支持吸引科研机构和企业来乌海落户,有效提升人才引进载体。依托乌海驻外人才工作站,大力招才引智,带动高端人才加速集聚乌海。

三、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扩大信贷资金来源和供给主体。坚持外部引进与本地培育并重, 大力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各类金融服务主体。通过

推动信贷计划单列、落实尽职免责机制、设立乌海融资担保基金、推进发展普惠金融等措施,持续扩大融资规模。推动信贷产品创新,加大信用贷款、“两权”抵押等无形资产抵质押品的使用,拓宽贷款抵质押物范围,积极拓展“银税互动”平台,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积极推广无还本续贷业务。加大利用资本市场力度,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主板上市和签约新三板。加快发展乌海市股权交易中心, 完善交易体系,开展股权交易,拓展股权登记托管、股权质押融资等金融业务。

降低融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定价,降低服务成本,开展银

担合作,争取银行让利,提高非信贷融资占比,实现多渠道、多层次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加强政金企对接。充分发挥助保贷资金池、政策性担保机构作用,

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制定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充分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功能,合

作构建多元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科技孵化基金,引导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企业。

第二节 创新能源发展机制

一、推进能源体制改革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能源设施,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模式。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电力增量业务,开展售电侧改革试点,形成多元电力市场。鼓励大电力用户、售电商直接参与电力交易。鼓励大型专业供热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和兼并等方式,推进供热资源整合, 实现城市供热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建立透明开放的煤炭资源市场化运作机制,完善煤层气、煤炭协调开发机制,妥善解决煤炭、煤层气矿业权重叠地区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推行煤炭、煤层气矿业权证统一发放;鼓励各类资本参与煤层气勘查开发、储配及输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能源领域价格改革市场化步伐,按照国家电力、天然气价格

改革的总体要求,放开竞争性领域价格,逐步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积极落实差别电价政策,研究制定差别气价政策,引导用户合理用能。鼓励煤、电、用企业自主签订长期协议,推进价格联动机制。

二、创新综合能源服务发展机制

推进能源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化手段,破除影响电、气、热、冷等各类能源资源互补互济、相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行政

干预和垄断壁垒,打破多能分供、分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形成“多能源输入-能源转换和分配-多能源输出”的分布式能源生产-供应体系, 实现多种能源统一调度的新业态。以综合能源设施和服务为抓手,实施冷、热、电、气一站式服务,推广新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至 70%以上。

三、创新氢经济示范城市发展机制

将氢经济发展列入相关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支持, 力争列入全国氢经济示范城市。制定全市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在项目引进、企业培育、科技创新、示范应用、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加氢站建设审批流程,建立监管体系,推动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为氢能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八章 强化实施 实现高端现代能源发展蓝图

坚持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乌海建设现代能源经济,细化责任分工,狠抓工作落实, 强化监督考核,坚决落实推进本规划提出的重大任务和举措,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第一节 多措并举保障发展效果

加强组织领导。发展现代能源经济是贯彻落实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的重要保障,是推动能源转型变革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能源经济建设需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组织管理,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协调,各部门积极配合。市政府牵头成立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现代能源经济发展工作,明确相关部门任务分工,统筹协调能源经济重大事项决策、重大工程推进、重大问题解决和重要工作安排,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市发改委、市能源局负责本规划涉及的重大事项制定细化方案和具体措施,制定煤炭、焦化等产业整合方案,逐条抓好落实。

狠抓工作落实。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的重要性、

紧迫性和艰巨性,配合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聚焦现代能源经济发展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在工作谋划安排上目标同向,在重点工程实施上集聚资源,在工作推进上相互衔接、上下联动, 密切协调配合,形成强大合力。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细化任务分工, 层层压实责任,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现代能源发展战略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落细取得实效。

强化考核评估。将现代能源经济建设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工

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推动和督促各项任务落实。建立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工程跟踪监测和协调服务平台,对示范项目开展全过程、全周期跟踪服务。完善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对示范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和修订。

第二节 多管齐下力争政策支持

在能源消费总量和环境容量、用水指标方面给与支持。乌海市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能源密集型产业较多,充分考虑乌海市产业发展

特点及转型发展需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指示,争取在能源消费总量和环境容量、用水指标方面给予支持。针对水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约束,尽早开展相关产业发展承载力问题研究。

支持乌海进口蒙古国煤炭的设施建设。争取自治区加大对策克、

乌力吉口岸至乌海煤炭铁路运输通道建设的支持力度,协调铁路管理和建设部门,尽快安排资金和进度计划,协调获取蒙古国煤炭资源, 保障乌海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城市顺利转型。

支持将乌海建设成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城市。争取自治区协调,逐

步建立以乌海为中心的“小三角”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区域内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资金扶持引导力度。争取在电网升级改造、露天煤矿恢复治

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国家及自治区预算内资金给予倾斜;延长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年限,继续给予乌海市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并将乌海市列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申请将乌海市列为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城市和氢经济示范市,在财政资金上

给予支持。

编制说明

一、规划编制过程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要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立即启动自治区现代能源经济发展规划有关研究工作, 并委托中咨公司开展自治区现代能源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

乌海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新兴工业城市,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依托丰富的优质焦煤以及其他矿产资源,已发展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基地。但乌海也面临着资源濒临枯竭、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传统产业增长乏力、新兴产业支撑不足等问题。乌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多年来积极探索转型发展道路,谋求经济发展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讲话,为自治区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乌海经济转型发展理清了思路。

2018 年 8 月,乌海市发展改革委与中咨公司进行接触,就乌海市煤焦能源可持续发展及周边资源的战略性应用、新能源基地和外送通道、氢能示范城市、煤炭分级分质及清洁利用、打造低碳试点城市等问题进行专题交流,并达成初步意向,由中咨公司就以上问题及乌海市能源经济发展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编制乌海现代能源经济发展规划。

2019 年 1 月,中咨公司有关人员赴乌海就乌海现代能源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事宜进行对接,乌海市发展改革委明确由中咨公司编制乌海市现代能源经济发展规划。自此,中咨公司正式开始了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组建了规划编制工作组,制定了规划编制工作计划,收集

并消化乌海市能源及相关领域各类资料;2019 年 3 月,就乌海市资 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困惑、乌海市如何发展氢能源产业等有关问 题赴徐州、广州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2019 年 7 月,就乌海市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产业发展问题组织了两次乌海市化工产业发展专题研 讨会;2019 年 9 月,组织编制工作组 17 人赴乌海进行调研;2019 年10 月至 11 月,编制工作组开始专题报告的编制工作,完成了《乌海市现代能源经济发展规划之乌海市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乌海现 代能源经济发展规划之政策研究》《乌海区域能源经济合作研究》《乌 海现代能源经济发展规划——氢能专题报告》《乌海市能源平衡预测 分析》等五个专题研究;2019 年 12 月开始《乌海市现代能源经济发展规划(2020-2035 年》编制工作;2019 年底,向乌海市发展改革委提交了《乌海市现代能源经济发展规划2020-2035 讨论稿2020 8 月,中咨公司正式向乌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了《乌海市现代能源经济发展规划(2020-2035 )》讨论稿,参会各单位 对该讨论稿发表了意见和建议;中咨公司根据汇报会上各单位的意见 和建议修改完善了有关内容,并融入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要精神, 于 2020 年 11 月,向乌海市发展改革委提交了《乌海市现代能源经济发展规划(2020-2035 年(报审稿

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乌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

到了乌海市有关企业的积极配合,得到了徐州市政府、华润电力广州综合能源公司、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及中咨公司区域发展与规划、石化轻纺、冶金建材等业务部门的鼎力协助,得到了来自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西北勘测设计院、

中国旭阳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建言献策,在此,对以上参与该发展规划编制的各单位及个人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规划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

规划编制的总体考虑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发展战略,秉承能源治理体系现代化, 深刻认识乌海煤炭资源濒临枯竭、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谋划培育接续主导产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强化区位优势,统筹内外部资源,做精做强传统产业,积极谋划新兴产业,大力谋划能源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着力提升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推广现代能源新技术应用,提升能源智能高效利用水平,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能源市场体系,广泛开展能源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差异发展,创建互利共赢能源合作格局,对“十四五”时期乌海市现代能源经济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注意把握了以下原则。一是处理好能源发

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守生态红线。二是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三是处理好产业发展和资源约束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控制产业规模。四是处理好自身发展和区域协同的关系,坚持合作共赢。

规划由 8 个章节 3 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阐述乌海市现代能源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第二部分即第二章是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三部分是第三章到第八章,为规划的主要任务。其中,第三章主要

从能源与环境和谐发展及能源生产、消费、输送三大环节等方面进行论述,规划了能源主要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工作任务;第四章主要分析了适合乌海发展的能源领域新技术、新业态,包括氢能、智慧能源、综合能源、源网荷储等,同时提出了加强科技研发和转化能力的建议; 第五章主要针对乌海传统两大支撑产业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发展,提出两大产业延伸发展、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第六章主要阐述乌海开展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的重要方向,提出煤炭产业、化工产业、区域经济等方面的合作重点;第七章主要分析了支撑现代能源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方向,提出改善能源发展环境和创新能源发展机制的有关建议;第八章是保障规划实施落地的措施,主要包括乌海市内部的组织领导、工作落实和跟踪评估,以及外部需要国家和自治区给予的政策支持。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重点问题

规划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和论述,这里就其中几点做简要说明。第一,关于能源与环境和谐发展。本规划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能源发展的重要约束。规划结合乌海

实际主要从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国土空间、有效利用水资源、黄河生态流域保护几个方面提出了能源行业发展需要重点注意的一些问题。同时,本规划应根据生态环境保护需求,滚动修编。

第二,关于氢能产业发展。本规划结合乌海市最新发布的《乌海

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把氢能产业发展作为乌海市能源高质量发展和现代能源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抓住能源革命和全球氢能产业蓝海机遇,发挥乌海化工副产氢资源优势,以项目为依托,以技术引进、联合开发、本地转化为路线,围绕工业副产氢提取、储存、运输、加注、应用等环节,打造氢能经济产业链,培育高质量

氢装备制造集群,在我国西北地区打造以乌海为中心的氢经济圈。第三,关于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产业发展。作为乌海市重要的支

柱产业,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的发展一直受到乌海市政府及各有关部

门的高度重视。本次规划编制过程中,编制组与乌海市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多次沟通交流,经过反复分析论证,提出要做强做优化工产业的总基调,一是延伸氯碱化工、煤焦化工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 二是融合发展氯碱化工、煤焦化工,发展现代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三是采用先进技术对现有化工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加强资源循环利用, 提高行业技术标准。在产业规模上,考虑到乌海市煤焦化工依托的焦煤资源濒临枯竭,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支撑条件不足,规划建议不宜继续扩大产业规模。

第四,关于煤炭产业发展。煤炭资源是支撑乌海焦化产业发展的

重要资源要素,在乌海工业发展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乌海市焦煤资源濒临枯竭,乌海市经济转型发展需求迫切,保护性开采市内煤炭资源,多方位多渠道拓展市外(包括蒙古国)煤炭资源,成为本次规划编制组以及乌海市有关部门的共识。

第五,关于火电。一方面乌海自身煤炭资源不足,而蒙西电网供

电区域内有诸如鄂尔多斯、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等能源基地,区内电力平衡有保障;另一方面从整个电力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为完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等目标,火电发展速度减缓,新能源将成为未来电力电量的主要供应来源;第三方面,乌海自身水资源、能耗强度、环境资源等支撑不足,因此不建议发展大规模火电机组,重点是做优存量、严控增量,立足当地洗中煤、煤泥、煤矸石,结合工业园区热负荷需求, 建设热电机组,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节水环保改造。

第六,关于能源产业新技术和新业态。一是推广应用云计算、大

数据、物联网、5G 高速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 改造提升能源产业,在能源生产、输送和消费领域,形成由智能矿山、智能电厂、智能电网、综合能源等构成的智慧能源体系,实现更高水

平的融合创新、价值创造。二是按照国家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建

设的政策要求,围绕负荷需求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要素,以储能等先进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以安全、绿色、高效为目标,创新电力生产和消费模式,为构建源网荷高度融合的新一代电力系统探索发展路径,

实现源、网、荷、储的深度融合。三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

重点科技研发应用。

第七,关于能源合作。一是煤炭方面,深化认识乌海市面临的煤炭供需紧迫形势,充分发挥乌海产业基础优势,合理利用焦煤资源条件,加大与周边地区及蒙古国的能源合作,提升煤炭铁路运输通道水平,畅通乌海与国内周边地区及蒙古国的国际口岸的铁路通道,建设中蒙煤焦化贸易一站式服务中心。二是煤化工方面,协调突破境内行政地域限制,推进乌海及周边鄂尔多斯市棋盘井工业园区、蒙西工业园区和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共同发展,促进区域间合理分工、优化发展,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增强企业发展生命力和区域发展活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化工产业布局。三是区域经济方面,发展服务于周边地区的机械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充分利用乌海市优越的地理位置、较高的工业化水平,依托本地和周边地区资源开发过程中对机械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的大量需求,着力发展为周边资源型行业服务的机械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区域服务型经济中心城市。

第八,关于政策支持。坚持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

体推进,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乌海建设现代能源经济,细化责任分工,狠抓工作落实,强化监督考核,坚决落实推进本规划提出的

重大任务和举措,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一是在能源

消费总量和环境容量、用水指标方面给与支持。二是支持乌海进口蒙古国煤炭的设施建设。三是支持将乌海建设成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城市。四是加强资金扶持引导力度。

相关解读: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政府网 乌海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网站维护电话:0473-8992631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
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