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绿水青山间的乌海答卷 | ||||||||
索 引 号 | /2024-07405 | 发文字号 | 无 | ||||||
发文机构 |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信息分类 | 五大任务 | ||||||
概 述 | 绿水青山间的乌海答卷 | ||||||||
成文日期 | 2024-12-18 00:00:00 | 公开日期 | 2024-12-18 09:12:39 | 废止日期 | 有效性 | 有效 |
生态兴则文明兴。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成为一道必答题。
今年以来,我市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聚焦办好“两件大事”,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重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
倾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去年年底,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的基础上,我市延续“七治”好的经验做法,全面启动美丽乌海生态环境提质行动,一体推进“七大综合治理提质行动”,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精准捕捉空气中微小的颗粒污染物,迅速追溯污染物排放来源……在我市,一套“空天地”一体化智慧监管系统正“潜伏”在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矿区和城区。这套系统通过综合运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对全市“空天地”一体化、全方位、全天候监测管理,让大气污染无处遁形。
打好蓝天保卫战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头戏”。在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中,我市推进清洁替代,完成了清洁取暖改造5408户;全市45家玻璃、石灰等企业已完成提标改造;强化扬尘污染控制,今年共排查15批次1404个起尘点位,1253个已完成整改。截至11月27日,我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计262天,同比增加10天,优良天数比率78.9%,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年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6.7个百分点、7.1个百分点、1.3个百分点,综合指数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力点。我市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9平方公里,推进工业节水减排,获评自治区级节水型标杆企业1家、节水型企业1家;加强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344个入河排口均已完成排查整治并实行常态化监管,海勃湾区南水源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全市6家污水处理厂和涉水重点排污企业水污染物在线达标率均达到要求。黄河乌海段水质连续八年保持Ⅱ类,被列为全国水预算管理市域试点地区,印发全国首个《乌海市节水产业发展规划》,成功入选全国水预算管理试点地区。
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过程中,我市持续深入实施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扬尘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完成63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电力行业全部实现超低排放,焦化等重点行业企业全部达到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市无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我市还一体推进矿区环境和煤炭洗选综合治理、运输车辆和道路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冬日的乌海湖畔,景色如画。成群的候鸟在平静如镜的湖面上嬉戏,它们的身姿倒映在水中,与周围的景色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的画卷。不远处,几只苍鹭悠然自得地在岸边停歇,为乌海湖增添了一抹灵动的生机。清晨在这里散步的市民张玉凤感慨道:“如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红嘴鸥在头顶自由翱翔,让人真切感受到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候鸟,堪称检验生态质量的“活指标”。如今,每年有60多种、10万余只候鸟选择在我市停歇、补给,我市已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为保障候鸟安全迁徙与栖息,我市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监测候鸟、增强公众保护意识等举措,为候鸟开辟安全迁徙通道。
我市始终将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列为“五大任务”之首,从“国之大者”高度,充分发挥“五大任务”工作领导小组与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专项组的统筹协调职能,构建起责任明晰、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重点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湿地资源及四合木保护工作。自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面积约34.17平方公里,全市湿地面积拓展至1.2万公顷,湿地鸟类种类增长至100余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与持续性显著增强。同时,乌海主动投身“三北”工程攻坚战,提前两年圆满完成3.881万亩治理任务,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攀升至43%,绿色矿山创建成果持续巩固,16处历史遗留矿山全部治理完毕并通过验收。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市先后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如今的乌海,夏秋季节“大河大湖沙水连,鸥翔鱼跃人欢腾”的壮丽景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此观光旅游。依托乌海湖、甘德尔山、金沙湾等特色旅游资源,我市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不断加强旅游精品打造,积极促进旅游业提档升级。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擦亮“沙漠看海·中国乌海”文旅品牌,谋划推出了一系列文旅产品、特色活动,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在转型发展的浪潮中,我市敏锐捕捉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机遇,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文明画卷增添亮色。
以“绿”引领。行走在乌海大地,闲置屋顶、荒山空地、矿山渣堆,一组组光伏板装点而成的深蓝色“海洋”星罗棋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我市全力打造自治区西部绿色能源消纳基地,加快建设抽水蓄能、园区绿电、光伏全产业链、固态电池、电网扩容升级等项目,累计建成并网风电光伏项目总装机92.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达19.1%。建成自治区级绿色工厂3个,乌海乌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我市顺利通过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验收。
向“质”而行。今年,我市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关停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小煤矿和洗煤厂,淘汰部分焦化产能,加速推进矿权整合、焦化产业整合重组、煤炭洗选加工行业垂直一体化整合,规划建设综合性煤炭产业园,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多种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循“新”出发。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推动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全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两大全产业链基地。现代煤化工、硅基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精细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现代能源、可降解材料5个超百亿级产业链群,推动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深入开展能耗“双控”,超额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调控进度目标。
追“蓝”逐“绿”,向美而行。如今,我市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面向未来,我市将继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巩固和拓展生态环境保护成果,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乌海力量”,奋力书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上一条:
下一条: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