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乌海市海勃湾区积极稳妥推进集团化办学 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化配置 | ||||||||
索 引 号 | 发文字号 | ||||||||
发文机构 | 信息分类 | 义务教育 | |||||||
概 述 | 乌海市海勃湾区积极稳妥推进集团化办学 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化配置 | ||||||||
成文日期 | 公开日期 | 2023-11-27 17:55:12 | 废止日期 | 有效性 |
教育改革和教育均衡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集团化办学是有效的推进方式之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可以带动薄弱学校提高管理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内生动力,整体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为了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乌海市海勃湾区制定了《海勃湾区开展中小学校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实施以“优质品牌学校+薄弱学校”模式,打造一校两区的管理新模式,通过全区教师轮岗交流、支教等举措吸引优秀教育人才到分校区工作,创新管理互通、教学一体、师资共建、学生互动的教育发展机制,加大开放式办学力度,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一)“五位一体”打造融合型教育集团
目前,海勃湾区现有一小教育集团、二中教育集团、五小教育集团,均采用“优质品牌学校+薄弱学校”的模式,从管理体系、文化建设、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考核评价五个方面实施“一体化”办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管理一体化。融合型教育集团实行“一个书记、两套班子”的管理模式,通过六个统一,理顺各校区管理运行机制,建立起适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和实施路径。
二是文化一体化。教育集团的有序运转需要健全的制度规范和清晰的组织架构,同时更需要全体认同的学校文化作为强大的内动力和向心力。成员校的文化建设和集团总校一脉相承、同根同源,共同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
三是师资一体化。教育集团成立之初,海勃湾区对新校区的师资予以一定倾斜,从校本部抽调骨干教师中,其余缺口从其他学校择优补充,确保起步阶段配强师资。进入稳定发展期后,通过名师培养、点对点交流、结构补缺、跨校区执教等方式,盘活集团内部的教师资源,培育“自我造血”功能,校区间形成教师流动的良性循环。
四是教学一体化。在区教研中心的指导下,集团校坚持教学工作“同频共振”,校区之间教育教学同步实施,在校本教研、课程开发与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优势互补,促进集团内教学工作的融合提升。
五是评价一体化。集团考核层面,将集团整体纳入学校年度岗位目标考核,根据集团化办学年度重点任务设置个性化考核指标,对整个集团进行增值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集团内部,坚持各校区共用一套评价体系,由集团统一组织考核。
“优质品牌学校+薄弱学校”的融合型教育集团模式,让新学校短时间内得到家长认可,办学声誉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成为老百姓口中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二)“三步走”构建联盟型学校发展共同体
为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质量,2023年,海勃湾区以基础条件较好、发展势头强劲的学校为龙头,采取片区组团的方式,按照“教研先行、互融互通、多元管理”三步走的策略,构建联盟型学校发展共同体。
第一步:教研先行。依托优质校开展教研联盟,通过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带动片区教研工作的整体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第二步:互融互通。通过片区教研、委托培养、教师走教等方式,实现成员校之间优势学科互补以及教育资源互通共享。
第三步:多元管理。充分尊重法人学校办学自主权,实行符合不同法人需求的合作管理体制。
二、取得成效成果
在实施扩容提质工程保障学位供给的同时,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完善“融合型”和“联盟型”两种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集团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发展互促,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实现“学有所教、学有优教”。2020年成立第一个教育集团后,海勃湾区加快集团化办学进程,目前建成教育集团3个,2023年9月五小一年级509名同学全部在龙游湾校区就读。减轻了海区五小就学压力,通过集团化办学和办学共同体的建设,激发学校主动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各成员校在认同集团总校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诉求的基础上,增强学校“改进”与“重建”的能力,逐步形成各自的办学优势,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启示意义
集团化办学通过区域行政力量的推动,传统学校由单一封闭走向联合开放,学校组织因此发生变革,在区域内打破校际壁垒,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实质是一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式。
集团化办学是时代之需,“公平”“质量”是我国教育的新使命,集团化办学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使资源流动成本更小,能够拥有特殊品牌优势并能加速满足“学有优教”的群众诉求。
上一条:
下一条: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